陆琴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感悟一本好书,如同雨露浸润心田。有些书值得你一读再读,细细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出版多年,已被人列为“逝去的经典”,但仔细读来,仍能给人许多启迪。
一、教师应有的境界追求
“对每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我们很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啊,我辛辛苦苦上课,有几人在听?天晓得他们到底想要学什么。是的,现在的学生很难教。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接受信息面广,视野开阔,思维也活跃;他们正处于个性发展期,喜欢猎奇,张扬自我,对一些传统的东西不感兴趣,尤其是在“师本位”的课堂中,他们更多表现的是叛逆。面对不断呈现出新特点的教学对象,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如何妥善处理好相对稳定的、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急剧增加的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多样性的基础上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在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后,有人问这位历史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历史老师作了如下回答:“对每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怎样的一种境界?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境界从何而来?我想,这位受人尊敬的老教师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的精神、境界,来源于他“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的好学之心,来源于他“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的爱生之心。
是的,我们很多教师虽然在认认真真地备课,但是,我们是在用心备课吗?听同行开的一堂题为《一国两制》的课,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但是里面运用的素材大多是陈旧的,多为五、六年前的内容,追奇求新的学生会喜欢“炒冷饭”吗?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汲取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发展,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能让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在于让教育的内容“保鲜”,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跟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关,就看我们是否能用一辈子去备课。
二、走出人文缺失的教育
“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我们教师,大多羞于提起自己(孩子)学习、工作的场所是职业学校,因为我们职业学校很多学生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为情。而这样的现象也足够让我们教育者反思:难道我们的职业教育真的如此糟糕?我们的职业教育有多少关注了学生的身心成长问题?我们平时的管理举措有多少关注到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渴望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当他们失利于初中会考而进入职业学校后,在社会世俗的眼光中,职高生的定位已经基本上抹杀了他们成为优秀人群的机率。当他们觉得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让自己成为他人瞩目的焦点时,这群正处于迷惘和彷徨并有着强烈叛逆心理的学生,往往就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人说,形形色色的职高生事件的背后实质上是学生群体心灵上的一种宣泄,甚至可以说是人格被扭曲的心理释放。但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充分学到正当的“消闲”方法。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
也就是说,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社会、家庭、学生固然要担负一定的责任,但我们学校也难辞其咎。因此,“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种种正当娱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习与性成,将来离校之后,继续将他空闲时的精神归纳在这种正当娱乐中,这是很重要的教育。”
回顾我们学校走过的这一段路,尽管成效还不是非常之大,但已小有成绩。
读书活动。借助于这个平台,我们引导和教会学生享受阅读,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英国学者菲普斯俄语);一本好书,“不但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也会友善地帮助你了解这世上繁复纷杂的思想、情感与事件,它更会教你如何尊重别人和自己。书总是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我们的智慧和心灵”。(高尔基语)
灯谜。学校开设灯谜选修课,不定期地举办猜灯谜活动,定期更换灯谜旗幡等一系列活动。很多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会,从会到迷,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开拓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更活跃了。同时,在灯谜活动中,他们也获得了道德规范的熏陶。
其他社团活动。翰墨飘香书法社、飞扬文学社、漫画社、体育舞蹈社等等,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一路驻足留恋,一路欢声笑语,无形中凝聚了一股有生力量——这就是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是的,我们的教育只有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现在,我们许多职业学校都很重视课改,教育中也不再仅仅偏向于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并重,且随着各级创新科技大赛的推行,学校教育更趋向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因如此,学校在教育中往往忽略了一些人文学科的教育,学生由原先“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训练技能的机器”,失却了人文的滋养。所以,即使学生不去享受阅读,那我们至少要教会学生享受技能,无论是专业技能、体育技能,还是自己爱好的刺绣、编织等,必须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促使学生不断发挥潜能,不断精进技能。当学生从正当的休闲娱乐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才不会乘虚而入,我们职业学校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好。
三、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
当年培根大师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千军万马去挤一座独木桥。如今,这样的状况依旧没有改善,但是,人们却在读书之余大嚷“读书无用论”。这究竟是为什么?知识真的没有用吗?还是我们对知识的态度存在问题?
仔细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发现大师早已为我们揭示了答案。他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这让我想起了《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论断已经过时,现在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这是说,你掌握了一些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了力量;而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的知识,才是真正有力量。是的,在现如今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很多教学行为偏离了教育的宗旨,让学生拥有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是一种手段,然而我们却在学生还没有具备掌握、消化、运用这些知识时又把源源不断的知识一股脑地塞给他们;传递给学生思想也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可是我们却大开“一言堂”,强迫学生把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不给他们咀嚼的时间,长此以往就导致他们“消化不良”乃至造成“杯弓蛇影”的恶果。我们的教育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想这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其实,很多人都愿意学习,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却不愿意练习,于是,过一段时间,他们觉得学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便觉得学习没有用。殊不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毛泽东语),不是学习没有用,而是你没用(所学到的知识);正是因为你没用(所学到的知识),所以你觉得学习没用。
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做到,“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活起来”,当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因素,当他们学会运用知识来服务于自我、服务于他人和社会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浓郁起来,知识的力量也会不断地显现出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仔细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条建议,领会一个个例子,你会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思考,许多建议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