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新途:“三段阶梯式”和“两个一半”

2014-05-28 02:27徐益清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徐益清

【摘 要】为深化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惠山中专以工学结合作为专业建设的校本化切入点,对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基于“转岗轮训”的“三段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框架和基于模块化项目课程的“两个一半”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专业建设 转岗轮训 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化项目课程 教学模式

“十二五”期间,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借力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行政指导和影响,对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围绕冶金、轻工、机械等惠山区传统主导产业和物联网、光伏、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无锡市惠山区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校企合作共建为抓手,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校本化切入点,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为试点,对学校专业(群)走向和具体建设举措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据此,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构建并实践了基于“转岗轮训”的“三段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了基于模块化项目课程的“两个一半”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应用、已物化、能共享的具体成果,深化了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构建并实践基于“转岗轮训”的“三段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的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凭借省教育厅授予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平台,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专业“同质化”倾向。为此,我们借鉴了发达国家专业建设特色化、课程构建模块化的研究成果,抓住课题研究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把深挖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校本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在大量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进一步明确了“针对电子及物联网等相关行业,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装调、检验和生产管理,面向物联网设备的采购、生产、安装、配置和调试,面向物联网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的专业定位,构筑了颇具校本特色的、融入了“三段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框架:采用“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实训——顶岗实习”逐步递进的三段阶梯式培养流程,将学生课堂与校内的实验实训室捆绑,将无锡红光微电子有限公司、博耳电力(无锡)股份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企业纳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阶段为第1~3学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通过校内的实验实训完成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与基本电路的识读焊接检测等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为第4~5学期,采用基于“转岗轮训”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让学生利用1~2个月时间,整班到指定企业的多个岗位进行专门训练:第一,企业预设岗位——由专业关联企业根据产业特点,向学校提供若干岗位(工种);第二,学校确定岗位——由系部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进行筛选的同时,向企业提出预设岗位中没有提供岗位的建议,经校企协商后,决定适合学生“工学结合”特点的岗位设置(通常一个车间或一条流水线安排4个左右的岗位);第三,校企共同明确每个学生在多个岗位上训练的周期和各岗位职能——由学校和企业商定学生上岗的具体职能和要求,根据生产要求确定每个岗位的见习和训练时间;第四,校企共同进行学生分组——根据企业管理需要,由学校按照优差搭配、男女搭配、强弱搭配三原则进行学生分组(每组3~4人),设定组长,明确职责,同时根据岗位指定师傅,避免学生转岗或师傅倒班时出现管理真空;最后,进行转岗轮训锻炼——由企业制订进度计划表并进行具体调度,学生分组按照计划分时段在不同岗位进行转岗轮训锻炼(学生在一个岗位训练1~2周后,转到下一个岗位训练)。第三阶段为第5~6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奠定基础。

基于“转岗轮训”的“三段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学生培养专业化、学习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的“三化”特征。通过紧密捆绑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转岗轮训锻炼的运作载体,使专业建设的内涵得以真实体现,学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二、探索并实践基于模块化项目课程的“两个一半” 教学模式

如果问职业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回答是学生,但其实是课程,而学生应该是学校的用户(范唯)。各专业都有明确的主干课程和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品质和特色。

基于此,学校专门邀请了相关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就电子信息领域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今后发展方向及相关新工艺新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等话题,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解读和交流,逐渐形成了以实践为主导,涵盖电工电子技术、测量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PCB制板技术等能力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建立一支能胜任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由学校产学研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借力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国家、省、市、校各类培训平台,为教师队伍成长提供便利条件。在电子信息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一批专业教师以工程实践、科技研发、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为载体,不断提高专业核心技术能力。他们先后申请了9项国家技术专利,提供了3项技术服务,进行了7项新产品的开发,参与了4个项目评比,均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同时,学校还聘请了多位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员工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了开放的校企课程建设小组,根据专业对应岗位任务进行课程设置及内容整合,开发较为完善的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最终形成了校企联合开发、以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数字电路”课程为例,通过与红光微电子公司等几家企业合作,再合理加入产品研发的有关子项目,梳理提炼与就业岗位和生活实际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开发了7个教学项目,涵盖25个子任务。教学项目取之于生产与生活,落脚于生产与生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当然,真正服务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顶层要求的落脚点不只是课程,教学形式也是关键。因此我们围绕课题研究,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有的课程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的课程在实验实训室采用“集中教学周”的形式进行,通过多途径探索并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个一半”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以模块化项目任务为载体,集中一段时间(一般1周集中教学时间等同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周课时2节)采用每天一半时间理论学习,一半时间实施实习实训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及时把理论知识融入技能实践中,并在技能实践中升华理论,强化了“教、学、做、练”四位一体的效能,收到良好成效。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根据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调整和总结,解决了制度配套与修订、师资培训与调配、岗位选择与设置、技能考核与评价、学生管理与生活安排等一系列问题,最大限度达成了作为学校用户的学生的满意度。

实践表明,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力优势等,把基于模块化项目课程的“两个一半”教学模式贯穿于“转岗轮训”的“三段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适应了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对推动我校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