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东
【摘 要】实训工厂是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基地。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生产出的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因此在由消耗性生产向营利性生产的转变困难较大的前提下,校内实训工厂尝试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也在确保专业发展的情况下,积极通过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生产性过程,成为具有企业实质的特色教育培训基地。
【关键词】药物制剂 实训工厂 “企业化”管理
实训工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训练场所,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如何建立一种高效运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既能满足实训目的,又能成为服务社会的集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当前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我校药物制剂实训工厂积极探索“双线融合”下的“企业化”管理与运作模式并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一、“企业化”管理的内涵剖析
药物制剂实训工厂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将专业教学与生产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训导是实训工厂的基本目标;作为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还应在师资培养、教科研、技术服务及创造效益等方面为深化专业内涵发展做出贡献。归根结底,实训工厂的功能根本在于“服务”,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是实训工厂最本质的功能,也是实训工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次是起到功能辐射作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创造效益,这是实训工厂的附加功能。因此实训工厂与自负盈亏、追逐效益的实体制剂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其管理也应有别于实体企业。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即在不改变组织性质的前提下营造一种类似实体制剂企业的氛围,一方面服务教学,另一方面促进实训工厂功能的多向发展,如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生产性过程,这种管理模式称为“企业化”管理。
二、“企业化”管理运作实践探讨
(一)搭建双线融合的二维立体型组织管理框架
参照制药企业管理与车间管理部门分布及职能设置,对部门职能进行梳理与优化重组,构建行政、业务二维立体型组织管理框架。一方面按照“校系二级管理”模式组织横向行政管理系统,按照专业发展要求进行师资组建,建立药物制剂技术及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专业的负责人、骨干教师及专业教师团队。另一方面按照生产模式组织纵向企业管理系统,聘请行业高级工程师任实训工厂总经理,任命具有一定技术及管理能力的教师为生产副总、技术副总及质量副总,承担实训工厂日常实训教学、制药设备采购与维护、技能大赛与创新大赛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对外技术服务及教科研活动组织。组织框架见图1。
图1 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双线融合”组织框架结构图
1.双线融合组织架构思路
双线融合的二维管理系统一方面以专业发展为主线构建专业人员组织管理框架,确保了专业发展与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尤其是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使教学质量有保障;以业务发展为辅线构建“企业化”运行模式,通过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生产性过程,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校内外教科研创新培养及社会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双线模式,改变了教师作为教学个体仅仅负责自身教学活动的传统模式,使教师参与实训工厂的各项建设成为必需和必要的活动。
2.双线融合组织架构的原则
专业发展与业务发展的核心都是人,强调“企业化”管理必须注重“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在对内、对外服务中发挥专长。
(1)以专业发展为主线配备专业教学、管理与技术人员。组建“梯队式”教师队伍,以专业负责人为领头人,按照金字塔形配备骨干教师与专业教师,分工明确,保证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滚动调整,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导教师进一步由“双师型”向“管理型”转变。
(2)以业务发展为辅线构建“企业化”管理团队。首先聘请有企业生产车间管理经验的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工厂的管理者,其次以功能定位为前提,按照企业管理模式优化原有部门,将原制药设备教研室、药剂教研室、实训中心教研室重组,设立生产部、质量部、技术服务部及设备维修部四个职能部门,设立生产副总、质量副总、技术副总各一名,配备教师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并建立生产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二)营造“企业化”药物制剂实训基地的运行环境
教学生产组织不是简单地把生产性实训与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等同起来,而是要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综合考虑培训效果,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以及管理模式,实现实训环境职业化、岗位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布局设计上遵循与企业同步的原则
药物制剂设备配置合理,基本同步或领先于生产一线,体现了基础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的要求。实训工厂划分出实训教学区、对外服务生产区及设备维护区三个部分,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场所,使实训环境职业化、岗位化。
2.在环境布置上力求获得与职业环境一致的效果
药物制剂实训工厂是制药企业文化的载体,在实训工厂布置上力求融入制药企业文化。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都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如在车间设置质量管理目标、岗位操作规范、规章制度、文明生产要求、操作规范、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张贴与生产相关的警示语句、图片、企业经营理念等。融入了企业文化的软环境,有助于学生接近真实企业并接受企业文化,树立医药卫生质量意识、卫生意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重视环境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养成,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将生产过程与技能协调起来。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转换路径见图2。
图2 课程转换路径图
重视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的一致性,感受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重视教学步骤与员工培训程序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技能向岗位技能的转换;重视学生身份与职业人身份的一致性,让学生体验职业责任的重要性;重视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一致性,让学生体会如何做到“行为适度”;重视产品质量与学习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让学生感受做事即做人。
2.“企业化”管理下教学的领导与管理转变
教师“企业化”模式下教学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做正确的事,管理的重点是确定如何正确地做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着重进行生产环节的设计,制订计划;组织人事管理,提供维持秩序的方法与手段;进行过程控制,关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变化和涉及药品生产安全及质量安全各个方面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与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进行关联、渗透和融合。其次是为学生建立一个职业愿景,为其职业发展制定策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励鼓舞学生在职业范围内成为核心技术人员。
3.专业发展的组织与实施
(1)双向推动有利于专业良性有序发展。“企业化”运作为行业进入学校提供基础与契机,加强了学校专业组织与外部组织的沟通与联系,行业推动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更有利于专业良性发展。骨干教师在与行业合作的情况下被行业认同,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由于信息高度对称,能够做到准确把握行业脉搏,专业发展方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都能适应社会需求。
(2)创新与创业教育落地生根。药物制剂实训工厂组建创业创新项目组,鼓励教师、学生利用实训工厂资源进行创新创业研究,承接制药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产品试制服务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活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为省、国家技能大赛培养后备力量。实训工厂不仅是技能的培养基地,也是一个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到目前为止,在创新创业项目组的指导下已经有多项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获奖。
(3)有利于打造集生产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团队。“企业化”管理中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以团队形式才能完成;建立以行业企业资历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更是教师的职场工作经历、技能竞赛成果和命题评审能力的综合应用。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做起来、学起来”的生产型动态课堂、创新实验,从事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及产品开发工作,都从不同角度促进了教师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四)兼顾成本与效益,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化”的实质内涵
1.开发产品使实训工厂更具企业本质
通过项目设计,将实训过程“企业化”,在企业环境下让学生的实训工作具体化、产品化,实训产品可以成为制剂分析与制剂商品经营的实训样品,从而实现从“消耗型”实训向“产出型”实训的转变,并通过资源共享节约了教学成本。依托实训工厂资源开发出系列养生保健产品,限于国家对药品的政策管理,这部分产品不能成为商品,但是证明了实训工厂作为企业的能力和实力。
2.项目申报与社会服务项目带来发展资金与机会
依托实训工厂的有利条件,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申报省市各级项目,获得江苏省药物制剂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项目资金200万,作为连云港市药物研发共性技术中心牵头单位,获得市专项资金5万元,连续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提供药物制剂工(高级)技能鉴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节流管理,使“效益”意识深入人心
为响应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倡议,实训项目组尝试“实训项目资源共享”的方式。将实训内容进行有机安排,生产出的产品既是本次项目的终产品,又成为下个项目的原辅料,从而节约成本。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实训操作行为,防止野蛮操作造成的仪器损伤,杜绝浪费现象。
4.做好职务分析与目标管理,明确管理责任
结合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实训工厂各岗位,明确以专业负责人为主导的专业建设团队,确保专业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实训工厂总经理负责实训工厂建设、设备采购、资产管理、设备维护、实践教学运行、组织协调、创新研究、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等工作。理清“双线”管理的管理职能,明确实训工厂各部门工作职责,谁管理谁负责,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三、“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前景与不足
由于制剂实训工厂的内涵有别于经济独立的真实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很难在各个方面都与企业一一对应起来;而且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产品不能成为商品而产生效益,那么教学性消耗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各项管理制度也无法与真正的药品生产企业相同。因此,如何在保障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在校园内实训工厂建立具有“企业特征”的运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马新燕.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2(5):65-67.
[2]陈国方.“亦厂亦校”:高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51-152.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