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
摘 要:媒介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愈益深刻,儿童媒介教育的关键在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媒介生态教育观的指导下,需要将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德育和儿童公民教育相协调。
关键词:儿童媒介教育;批判性思维;儿童德育;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07-01
媒介教育可以分为四个板块:信息识别、技能应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其中媒介评价的目标便是训练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美国新泽西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李普曼博士指出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可以开设思维训练课程进行专门训练,同时也可以渗透进课程学习中。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我们很难单独的开辟培养媒介素养的课程,但我们可以将多门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儿童哲学教育、批判性教育、儿童德育、儿童公民教育与媒介教育相结合,在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儿童批判力的发展,在基本课程中融入媒介教育和批判性思维。
一、将尊重儿童的本真视为基本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并非完全是向儿童传授有关某种技术的确定知识,更多的是体现着人类对童心的追求。何谓童心?明末教育家李贽曾在《童心说》中这样论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1]儿童哲学认为儿童具有“爱智慧”的天性,这种哲学渴望可以证明儿童存在批判性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们相信儿童有属于自己的媒介批判态度是进行媒介教育的前提,否则会将自己的想法强行植入到儿童的思想体系中,干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阻断童心的保持。
二、教师是推进多项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
教师是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随着升学压力以及社会压力的加剧,父母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孩子“禁锢”在学校教育中,过去家庭所承担的独特的教育功能,现如今多半被学校和辅导班所承担,教师应成为媒介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论述到:“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使他知道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各种知识,以便使他能够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使他爱真理胜于爱一切的东西。”[2]因此教师应注意倾听儿童说话,以亲切自然的语气和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尊重儿童的观点,引导而非传授正确的观点。
鼓励多向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可以采用苏格拉底所倡导的问答法,通过对话了解儿童的想法、赋予儿童发表和形成自己观点的勇气。
三、“内外兼修”,建立巩固防护
当代学者汪丁丁曾就修道之谓教解释道:“以‘道德情操为首要问题,以‘社会问题为首要问题。前者涉及个性修养,后者涉及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公共政策,相辅相成,互为激励,不舍众生,不蔽良知”。[3]儿童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儿童做出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判断的基础;公民教育包括价值观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社会时政分析与辨别能力的教育等;儿童德育重在赋予儿童面向世界行事为人的准则。
提高对儿童德育的认识,将道德情操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引导儿童阅读优秀的书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小事着眼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处事准则和道德观等措施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应同家长相呼应,发挥家长和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加强儿童公民教育,引导儿童接受现有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将儿童公民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积极利用社会事件培养儿童判断力,例如,就某件时事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开展时事评论比赛、开展评论小组竞赛、鼓励儿童浏览具有哲学思辨和现实价值的故事、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促进公民教育。
四、社会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机融合
布朗芬布伦纳提倡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他提出儿童是处于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及其相互联系中。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而言,着重发挥优秀的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渲染作用。社会各界包括非营利机构、社会群体等在内的社会文化运作者,应保持健康道德的底线;发挥优秀公益广告的引领示范作用,弘扬美德。
从学校制度环境而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关心儿童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防止校园暴力、自杀、孤立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从家庭教育环境而言,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儿童教育的责任。家长应主动同学校向协调,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儿童教育的理论修养,适时转变不当的思想观念,当学校教育不当时家长及时引导防止影响扩散。
参考文献:
[1] 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27.
[2] 卢梭.李平沤.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4.
[3] 庞振超.知识与价值的重构.汪丁丁跨学科教育观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