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23-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课堂上。特别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应用更为广泛。这种学习形式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 打破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聋校教学环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的任务而定可分为:(1)同桌合作:适合于小问题讨论(2)4-5人小组学习: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讨论(3)分工协作:每人承担其中一部分任务(4)共同学习: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等等。
针对聋校学生特点,也可将学生按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带动,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另外,小组成员的组成可采取静态+动态的方式,即各小组在合作一段时间后,要进行组间男女生或某些角色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教师要经常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使学生保持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二、破除无效参与的弊病
通过观察发现,偶尔老师叫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所给的讨论时间不够只是走个形式,匆匆收场;“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在小组中不会倾听别人的言论,讨论结束后更是不会归纳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摒弃形式主义,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最易开展小组合作内容,将每位学生的特点最大化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认为,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下几种情况:(1)探究新知,总结方法时;(2)动手操作、探索问题时; (3)意见分歧较大时;(4)解答开放性问题。
三、创造小组合作学习机会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合作的契机。
四、巧妙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对小组合作,教师要事先进行缜密的准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的不同,设计恰当的问题和制定合理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广泛的交流,并及时反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合理拟定小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否合理,是学生能否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前提。拟定的任务与已学知识间要有合理坡度,并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拟定任务答案应该是多种的,以便诱发学生的多种思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学习《王冕学画》一文,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王冕为什么学画?我们应该向王冕学习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己内心世界,试着讨论一下王冕的想法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再如学习《好朋友》一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他们真是好朋友?”
六、教师要发挥应有作用
教师不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教师要当好旁观者。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在此基础上迅速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和强调,哪些小组讨论离了题,不值得全班交流,哪些小组讨论中出现了新颖观点,必须在交流时展现出来……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多元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它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恰到好处地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是长期实践、经验摸索的过程。教师要从分发挥学生主体, “蹲下身子”,以“小组中的一员”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适度地把握教学节奏,调控课堂进度,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地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