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100-0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因而,我们不能把提问只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更是一种复杂的教学艺术。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呢?
一、努力营造活跃的答问氛围
首先,从教师自身形象来说,要想营造活跃的答问氛围,教师必须塑造一个与学生期望相一致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到课堂提问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风,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要教导学生敬爱老师,教师自己还要有威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其次,从课堂教学来说,问题导入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提问的形式要有趣味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心态的了解等。
二、研读教材,找准提问的突破口
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已开始进行思维训练,此时引导他们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理解,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并亲切的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动物有脚吗?这些动物的脚用来干什么?你们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紧接着我把课前准备的爬山虎发给学生。“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细看,注意它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安排,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生观察后争先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掌握知识。
三、在游戏中提问,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保持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后,他们的思维进入疲惫阶段,注意力开始转移,大脑含氧量逐渐减少,所以这个时候,教师要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增加一些“氧分子”,让小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做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来把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的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以便让学生当堂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练习。如“开火车”游戏可适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找朋友”适用于低年段复习字的偏旁、结构,正反义词,以及声母与韵母的相拼等……
四、连环提问,培养学生思维深度
连环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提问。这种提问的面宽,适合宽泛的、宏观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但是难度比较大,不好掌握。不过,如果运用得当,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下面便是一位老师巧妙运用连环提问的成功例子:在教《月光曲》一文时,对“陶醉”一词,这位老师是通过三个步骤来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的。她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兄妹俩怎样了?”学生立刻想到了“陶醉”一词,于是齐声回答:“陶醉了!”“回答得很好。那么,‘陶醉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查词典。”于是,学生低头翻查词典,了解“陶醉”的词义。这时,老师加深了问题的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这个问题比较灵活,又有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老师便引导学生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
经过思考、议论,学生找到了答案:兄妹俩生活贫苦,又渴望亲耳聆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的希望突然变成了现实时,自然就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激动非常,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动听的乐曲所陶醉。老师笑着点了点头,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除了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样用?”“美丽的景色。”“精彩的节目。”“还有动听的故事,这些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大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牢固地掌握了“陶醉”一词的词义以及正确的用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文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技巧的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被激发的探究问题欲望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师生能否更好地在教学中合作、沟通与交流,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