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66-02
创造思维能力是现代科学教育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心理的首要的教学目标。当前新课改特别强调了一代新人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学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作为物理教师更应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新路子。而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载体。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诸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现就初中物理实验课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动手能力是创造的基础
动手能力不仅是创造的基础,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方向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分组实验,围绕课本的要求,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课后,结合课本的内容布置些相关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独立思考,懂得选择工具,利用身边废旧材料,合理的加工,把它们组合起来成为可以观察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结论的小仪器。如在讲到大气压时,可安排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拿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旋好瓶盖。再用小钉扎一个孔,发现水不会流出。如果旋转瓶盖,发现水从孔中流出。学生就从自己制作的小实验中切身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又如在讲到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可组织学生制作双控开关控制一盏灯。即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到装修工地看开关的构造及电路连接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制作的小实验的检查评比,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和善于动手的能力。其次要重视操作与制作的结合。学生要通过操作现成的实验仪器,学习操作规范和步骤。正确使用仪器,了解不按要求操作可能出现的后果。经过长期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学生的实验能力大大提高。
二、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契机
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础。牛顿通过观察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由此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一般从现象到本质,没有现象的观察也就无法认识事物本质。初中物理实验,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知觉,如视觉和听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注意观察实验的最后现象,忽视了对全过程的观察,如在实验《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水即将沸腾到沸腾这个的过程的观察:起初在烧杯底形成小气泡,沸腾时这些小气泡上升,并逐渐变大,耳朵会听到轻微的声音,这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师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首先是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的关系。静是动的前奏,动是静的目的,没有静态合理的安排,也就没有动态正确的物理现象。要引导学生从静到动的全过程的观察,从中总结出变化的规律。其次是观与思的关系。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要通过思维活动,透过现象理解本质。第三是课内观察与课外观察的关系,即理论要联系实际,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要安排学生观察身边的许多的物理现象,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物理问题。如让学生乘车时观察下列现象:汽车起动刹车时人的倾倒情况;竖直上抛物体看落下情况;取不同的参照物,看车的运动情况等等。
三、思维能力是创造的源泉
思维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使人们能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物理教师在上实验课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消除学生思维的惰性与封闭性,引入课题要生动自然,列举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如在讲影响蒸发快慢时,教师可提出:晚上洗头发,为了干得快些,为什么要用电风扇吹头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即思维有一个方向性问题,学生由于见识、知识结构等原因,思考问题往往较片面,这就要求教师上课要循循善诱,敏锐察觉学生思维轨迹,及时纠正思维方向。课堂上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正常的,关键是老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只有通过讨论,通过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学生才会心悦诚服,获得的知识才会牢固掌握,同时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物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即变单向性思维为多项性思维,使学习的知识不断迁移和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时,可提出管子压下一些、提起一些、倾斜一些看是否影响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实验结果与管的粗细有没有关系?若将管的上端敲破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扩散思维的能力。
四、兴趣是创造的灵感
好奇是人的天性,由好奇而引起兴趣,由兴趣而激发灵感,这是人们创造的轨迹,它符合人们的思维发展的规律。然而学生绝非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只有新奇的、趣味的、神秘的、刺激的事物才会引起好奇。因此,诱发好奇是实验课成功的前提,教师上课要善诱,发掘典型生动的物理现象,紧扣课堂,寻找最佳结合点诱发好奇,如讲解沸点一课时,可以进行纸盒烧开水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进入知识的殿堂。但好奇是一时的,关键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可以使他们主动钻研科学知识,探索自然之谜,要告诉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揭开许多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还可以发现人类肉眼看不见耳朵听不到的许多客观存在的东西,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兴趣。激发灵感是学生将来走向成功的钥匙,灵感的激发是要以辛勤的劳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
五、树立远大志向是创造的动力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教师要通过讲爱国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祖国建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立报效祖国之志,从小勤奋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和人类进步做贡献。有了远大的志向,才有精神支柱,才会产生永久的创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告诉学生,科学无坦途,许多物理学家为了发现新问题,往往要经过无数次实验,经受许多挫折,才取得成功。
(责任编辑 刘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