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123-01
新课标提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生活处处皆语文: 逛马路时看广告牌,买东西时看附带的说明书,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节目到复述故事、谈感受,无一不是在听、说、读、写中学语文。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我们班的教室墙壁、黑板报上创设的主题有:昆虫世界、健康之路、海底世界、有趣的纸张、炎热的夏天等等,丰富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着学生。学生只要想学,一抬头就可以学到知识,随时可以感受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乐趣。如果条件允许,老师们还可以在教室里开辟探索角,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知道但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公布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探索与合作精神;开辟科技角,鼓励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这样的生活化了的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的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人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就有了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充满了不竭的生命活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的东西。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中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理解语文知识并运用之。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就是把已学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运用中获得新知,学习——运用——提高,循序渐进。
首先,应在生活中进行恰当的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养成良好的说话、听话习惯。如让孩子们讲故事,让每个孩子说说他们喜欢的故事。说的同学要表达准确、语言生动;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并能简要转述。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打电话”的训练,充分培他们在生活中用语文的能力。
其次,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阅读。浩瀚的书海犹如艺术的殿堂,有了“语文”这把万能钥匙,就能置身其中,自由倘徉,自由搏击!所以让孩子在老师、家长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阅读。低年级学生可选择《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比较浅显的作品;而高年级则可以选择“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等文学作品。
第三,在生活中进行初步的说话、写话、习作等训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带孩子们到校外玩,到社区做好事,努力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写下来。让他们去写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真实感受,即“我手写我心”。
第四,增强生活中语文运用的实践性。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多些感性活动。教育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做一只“啄木鸟”。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净化。这样的双赢活动,何乐而不为呢?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走出了封闭的学校空间,走向了社会及自然。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