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121-02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灵魂。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因为只有学生敢“问”,能“问”,善“问”,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认真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包括奇思异想、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的问题,教师都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二、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发问,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是创造发明的加速器。
1.教给提问技巧,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指导他们如何提问。为使学生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估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别提出要求和训练,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让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最后能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2.创设引趣激思情境,使学生爱问。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笔者经常听到教师说,学生不爱提问题,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任何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久而久之,儿童天生的好问本能,就这样被我们教师一点点扼杀了。 要使学生会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执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
三、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语文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有关因素,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能问,而且善问。
1.提供“问”的示范。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如: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只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长期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选择“问”的时机。从理论上说,任何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有随时提问的权利。但实践表明,在某些环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中常见的提问时机有:(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2)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文好题一半”,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以《花海》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看花的人如潮,最后写看花的人心如潮。课文重点写花多如潮,这部分内容也是以“潮”为主线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花动如潮,最后写花声如潮。一个“潮”字,把花写活了,写绝了。(3)在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4)于无疑处有疑。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的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在行动中解读“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