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龙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108-01
高考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在为期十天的作文阅卷过程中,本人感触良多,经过反思沉淀,现总结以下几点,希望能为同学提供一些借鉴,以利于以后更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一、审题准确能提升档次
现在高考作文材料,立意呈现多元化,但给人总体感觉是就像箭靶之中的环,十环只有唯一一个,属于切题范畴,而其他立意分别属于合题、偏题范畴。不同范畴在得分上有明显的区分度。如果切题,基本在没有大问题的前提下,可以得到45分左右。完全偏题,则内容部分在5分以下打分。基于此,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区分概念内涵,不要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如“不患得患失”与“不追求名利”存在本质区别。注意概念范围的大小精确适度,在2013年高考作文中,文章谈“勇气”,但如果泛泛谈,就不如谈在做事时,遇到风险时的勇气,因为它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勇气有一定差异。如果谈专注,那么谈不计得失,专注于事物本身要优于谈在受到外界干扰或者抉择的困苦时的专注。而谈到所谓的“残缺美”则是偏离题意的,只能说抓住了细枝末节的问题。审题时应注意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容联系。哪些是背景,哪些是主体;关键词在哪里。如2013年作文材料中,第一段属于背景内容,第二段则属于主体内容,第一段众切割师是为了陪衬老切割师和他的徒弟。另外,需要抓住关键词,如“面对风险”,如“更”等等。还要学会在主体概念前加上适当的前提进行限制,缩小切口,才可扣题恰切。部分考生不知变通,生搬硬套以往积累的观点立意,如谈“中国梦”,则属文不对题,自寻死路。
二、“面子工程”很重要
高考判卷时间紧,批阅量大,阅卷人阅读作文的速度惊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写作文时需要在判卷老师关注的点上下功夫。如题目,好题目有两个标准:一是明确揭示文章主题,二是有一定的文采。如开头,好的开头必须具备一个要素,即快速进入主题,把观点清晰亮明。同时需杜绝一个倾向:为了某种形式而空泛的套用某些积累的话,牵强附会。笔者认为适当的分析材料能使阅卷人认清提出观点的依据。在主体阶段,力争让老师在短时间内,理出你文章的合理的行文脉络,但忌讳首先、其次等非作文术语。文章结尾,应在之前基础上,再一次鲜明亮出观点,与前文形成照应,并力争有所深化。一类文章,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几乎相同的优点,如字迹工整,甚至是标准的楷书。卷面清晰洁净,几乎没有勾划痕迹。
三、适当的辩证分析,能使文章议论深刻
在内容和发展等级评价上,辩证分析有明显优势。如何辩证,针对不同的论述主体,必须灵活,不能牵强。如某考生文章中对于“勇气”的辩证分析,“面对风险,我们不应完全无视,适当的忧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但只是看到风险,过度的焦虑与畏惧,则像矗立于我们成功目标之中的一块巨石,阻挡着我们前进。不要过多地考虑风险,我们才可能有更大的勇气向前拼搏。”此段论述很好地体现了进退自如的辩证风格。
四、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议论文语言应以说理为主体,议论深刻到位,以议带叙,忌讳例子叙述过长,有的文章开头议论切入,中间一个大事件,结尾重归议论,文体“四不像”。文体是形式等级里决定等次的关键要素。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实在是“伤不起”。如何处理事例是重要一环。
另外,运用事例,当然典型是最重要标准。但鲜活的,富有时代感的例子,更能体现考生的视野和对现实的关注度。而有些看似普通的事例只要转变一下角度,就会呈现全新的面貌,让老树开出新花。
第三,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可提高作文品位。日常学习需要分门别类积累一些哲学家、诗人、禅学中的经典语录,以备日后运用。
高考作文材料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叙述生活之中的片段,或者凸显生活中的细节,但反应的问题或事理却是普遍性的。立意往往针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内在素养或者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以小见大,引人深思。审题时,需要结合自身过往,或者类似社会现象,往往可以使思维空间豁然开朗。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