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翠苑》作者读者群” 2014年2月12日、19日对话记录整理)
2014年2月12日
王建湘(编辑)(715376128) 9:20:37
文学期刊作为文学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恰遇文学繁荣的大环境,拥有读者与市场,焕发生机,充满生命力。那是解放后,文学期刊最好的时代。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文学和文化市场,面向市场还是面向文学? 在文化产业视域下,文学期刊何去何从?针对这一现象,《翠苑》作者、读者群的网友们,各抒己见,以下是精彩观点集萃。
翟高磊(南京)(601965571)9:45:30
我觉得这得看你们的定位,如果期刊走文艺精品路线,注定是小众;如果走商业粗俗的路线,很容易实现大众化,但失去的就是儒雅。当然文艺路线也能有好的发展,只是比较难。书刊文学和电影文学类似,法国电影一直坚持文艺路线,有独特的观众;美国电影大多是商业电影,确实赚钱。观众想看的就是粗暴、刺激、惊世骇俗的东西。文艺电影很大程度需要获得各种类型的奖项才能广受关注。很多奥斯卡获奖和提名影片都是文艺片,评委当然偏向于这类影片,因为那些东西是真正能推动人类文明的东西,商业电影更多是迎合观众的口味。
周荣池(高邮)(972013006) 10:00:10
全民阅读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阅读本来又分严肃和休闲的两种。短有短的优势,长有长的好处。我觉得也不要简单地把短的就认为是快餐。唐诗宋词都很精短。明清小说的大部头也就那么多,我们现在好像太有长篇情结,好像不弄个几十万字就不是文学。我们要着眼于好坏,而不是长短。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如果快餐能安慰人心,也未必不比那些苦大仇深看不下去的大部头好。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时候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也许就是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而已。也许,我们特别怀念那种全中国为一篇小说疯狂的年代,那个所有人都写诗的年代。其实这是不正常的,不是文学被边缘化,而是文学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世界的轴心。作为作家大家都希望文学被无限地重视,但是一个民族如果全部在搞文学,那也是没有希望的。有一些精英在搞,然后又有更多的普通作者搞民众普及,这样就很好了。
作家最后要指望市场,市场要指望读者,读者指望作品。归根结底,你把文字写好,写得像毕飞宇那么好,自然会有领导和市场来找你喝茶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有钱也不要轻易去办文学期刊,不是怕烧钱。理想和现实真的有很大差距。
陈聪(南京)(1363671427) 10:14:26
我以为,文学是需要担当的,人性的,社会的,情感的……我经常看短小说,包括《北京文学》和《小说选刊》都有几页小小说,但至今没有让我过目不忘的篇目,我只是说相对来说的,唐诗宋词又当别论。我们的快餐文学主要受害于出版社的市场化和印刷业的改进,谁都能出书,所以就变得随意和无度。一个中篇或者长篇能让人久久不忘或忧伤或愤恨或会心一笑或感动流泪。而小小说就少了这点力量。我只是说说微型小说和小小说与杂志上的文学作品一点感悟,从没有喜欢和厌恶的情感在内哟!
文学以及文学期刊越来越小众,据我了解,现在的很多刊物都是编辑间的交换,加上人情稿为主,也是很多人明白却没有公开的秘密花园。据我所知,一个刊物能不能获得好稿,无非就是有个好的编辑队伍,杂志有人赞助,发高稿费。我昨天获得两本广州的社区刊物叫《新城市文学》,是千字千元,几乎都是目前名家写的,还有一个安徽县城文联的刊物发的是普通人作品,稿费达到千字八十元,南京江宁的《百家湖》杂志是企业刊物,发的是全国各地的稿子,还是因为稿费高,所以就有好稿子源源不断!
周荣池(高邮)(972013006) 10:57:46
呵呵,就算名家也有奋斗的艰难,当年汪曾祺在《雨花》发稿子还要找人打招呼呢。你让我做编辑,熟人和陌生人的稿子如果质量相当,当然用熟人的。
其实稿费对于作家绝大多数算是对创作与版权的尊重。靠稿费谋生的人少了,想要靠此谋生的简直是妄想,靠此谋生的早已不在乎这三瓜两枣。订阅文学期刊的人数变少,我倒是觉得回归了常态。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订我们的文学刊物呢,作家自己有没有全订呢?
坦率地讲,我喜欢很多刊物,却也没有都去订,这也不全是经济问题。文学刊物都是百十块以内的,比起有些时尚杂志,《扬子晚报》的几百一份,我们为什么不订呢?这是需要反思的,作家自己都不订,为什么还指望那些读者和我们一起高尚呢?
老夫子(常州)(444910751) 11:03:32
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人的世界、价值观等都在动态的“变化”之中,有那种悠闲的小资情调和状态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安心阅读的人的确不多的了。
2014年2月19日
王建湘(编辑)(715376128) 14:46:40
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如果谈纯文学,那么我们看重的是其社会价值,很多作家,敏锐地捕捉着生活的角角落落,内心的起起伏伏,人性的层层面面。他们可能是体制内的作家们,但是不放弃对灵魂的关注;他们也可能是生活本就艰难的文学爱好者们,换句话说,这样的人,这辈子,离不开文学了,他们不管怎样,都坚守,于他们而言,这就是信仰。当然,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很多文学爱好者,有着不错的文笔,有着敏锐的感触,他们也写,但是他们走向市场,也有漂亮的作品呈现,他们有他们的想法。
就单单的文学作品而言,我们一时半会不一定能判别哪本更有价值,哪种写作方式更有价值,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文学,永远会有人去坚持。但作为杂志社,文学期刊与市场存在矛盾时,文学期刊何去何从,又需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
王痴痴(常州)(88489115) 14:51:55
这就是我经常去思考的事情。总会为那些坚守着无人问津作品的文学爱好者而扼腕。我希望的是每个努力过后的人都能够得到起码的尊重和回报。坚守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不是么?我觉得那些爱好文学的人应该活得更精彩些。我不愿意总看到他们发出坚守感慨的时候,那种令人揪心的惆怅神态。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感受,我希望文学得到尊重,我思考的重点是社会怎样令它得到尊重。
张云飞(深圳)(261667070) 14:53:54
文学本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当然有不同时代的文学,有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有庸碌无为的时代。有适应市场行为,也必然有抱定信念前行的。多与寡的意义,在于现代的人会选择了。摆在货架上的文学是商品,放在抽屉里的文学是个人作品。所以,没必要执着于别人想什么,又或者做什么。文学又何必要执着于文学两个字,文学又何必要如何如何呢。
一个人活得如何并不是另一个人能评价的,即使加上了“爱好文学的”这样的前缀,又如何知道他们不“精彩”,又如何定义“精彩”呢? 为什么要发出“坚守的感慨”,为什么一定要认定文学工作者会很辛苦呢?各行各业存在的理由是赋予生命存在的手段,所以不能孤立地认为“写作者一定比建筑工人崇高”。让人尊重文学,先尊重每个人。
在国外的文学,就是一个普通的事物。但国外的文学从业者也同样的辛苦。所以不要再讨论文学如何如何了,与其指点江山,不如多按下性子,多看书,多写作,多思考。在这个层面上,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陈聪(南京)(1363671427) 15:04:24
人生真正的意义不是幸福而是艰辛和痛楚,不是收获而是付出!西藏那些朝圣者用尽一生一世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夙愿,而多数人总是认为人活着的本意就是追求幸福和享乐!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人生的终极意义呢?
徐向林(盐城)(1261489298) 15:09:57
我觉得搞文学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市场型,以此为谋生,他们就会钻研市场、投市场所好,赚钱为目的;第二种是工作型,也就是在其位、履其职、尽其责,比如秘书们(当然他们与文学不一定搭界),比如签约的作家们;第三种就是爱好型,文学与生命紧紧相融。
如果爱好文学,无须羡慕土豪;如果靠文学谋生,那就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市场的研究上。我自己就是这么实践的,首先挣稿费来养活自己,在此基础上,写一些不为名利的文学作品。如果爱好文学,就不必追问稿费几何;如果靠文字生存,就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文字更值钱。
迎合大众的,未必迎合自己的内心;而迎合自己内心的,未必迎合大众。所以,如果找不到双赢的办法,就不如直接分开,该赚钱的稿子就去努力赚钱,该娱已的稿子就得去努力娱已。
王痴痴(常州)(88489115) 15:25:59
杂志社是一个载体,有一个责任就是引导读者去欣赏好的文学作品;同时能够担当起指引作家有更好的创作方向。杂志社盈利,作家也盈利,大众也可以有好的欣赏水平。一举三得啊。
张云飞(深圳)(261667070) 15:29:14
在我看来,现在纯纸质杂志,在内容上如果不能秉持自己的风格、观点以及质量。在运营上又不能摆脱旧框架老套路的思想,基本就是个死。国字号的期刊已经倒了不少了。
徐向林(盐城)(1261489298)15:29:26
第一,我认为文学期刊要增强亲和力,与读者、作者强化互动,眼里不要盯着圈内的大腕作者,也要顾及一些平凡的没有名气的作者,因为大腕作者他们的创作力也不是超人,他们能给一般文学杂志的未必就是精品,再者说,他们的名气也只是在圈内出名,在圈外,未必比得上一个选秀节目的选手或者影视剧跑龙套的。第二,我认为文学期刊要增强话题性,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推介所发的作品。包括利用别的纸媒来推介,当然,所推介的作品必须有话题性,能引起公众的关注。第三,我认为文学期刊要增强个性化。不要曲意去模仿、克隆别人,要静下心对自身杂志做一个精确的定位,让人家一想到一本杂志就知道他们的风格,比如《今古传奇》,就是传奇性的故事,比如《北京文学》,就是市民文学。第四,我认为文学期刊要增强融合力,做到与市场的有机融合,比如开门办刊,引进赞助费用,开展文学活动大赛,增强自身的硬实力。
想到一件事情,我去年底采访了《201314》的导演卫捷,他是编导于一身,他以前写过很多小说,他曾经告诉我,他在他们家乡文学杂志(也很出名的一个杂志)发表了小说,但让他气馁的是,他在报刊亭买不到这本杂志,但到杂志社去拿样刊时,竟看到刚出来的杂志直接就被收废品的人收走了,这对他打击很大,这是绝对的真人真事。
有时我也非常困惑,写了点小说,在纯文学杂志发出来,有的等半年时间才发,有的甚至等一年,而拿到手的只有几百元稿费,而且一篇小说,得花好长的时间构思修改。然而写一篇纪实,找个题材,采访一下,半天写就,几千稿费到手我知道,写小说我很享受写作的过程。以前写了一些市场化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一篇最大的拿将近两万,后来觉得那种小说没意思,就转而写内心化的小说。
另外,在媒体宣传这方面,《小说月报》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微博平台,对每期所发的作品都有所推介,有好几期的小说月报我就是看到的推介而去买的。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供大家批评。总而言之,文学是一面梦想的旗帜,任何时代都有文学的追梦人,杂志作为文学追梦人展示梦想的平台,也要顺时而变,不能固步自封,虽然很多文学杂志吃着财政饭,但是越往后,财政饭越不好吃,迟早是要吃市场饭的。
老于头(常州)(1560783) 15:45:37
接你的话,文学是一种精神的旅行。期刊只是平台,戏好才是真的好。
王夔(泰州)(7866588) 16:14:20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帕斯说,朝向开端。其实大海和开端,都是朝向心灵。但是存两个方向。文学一样,是朝向内心。朝向市场肯定不对。
程汝怡(广州)(390916609)17:08:19
好像错过了一场很精彩的讨论啊。说一些自己对文学价值和文学期刊的看法。
关于文学的价值,我认为是不能以市场(大众)的标准来衡量的。每个时代的大众都会去追捧他们的鸳蝴派与郭敬明,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历史自有公道。正如Max Weber将Rationality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肉体与精神往往充满了矛盾。文学是人学,文学如人一样因此分裂。你可以认为文学该以明码标价的方式一决高下,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期待它能沽名钓誉、让自己赚个金银满钵。但是对于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说,文学是像宗教那样,具有无条件的情感与精神价值,其本身就是目的和意义。如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柳三变“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不必试图彼此辩服。耶稣认为“论断”是人的一大罪性。不该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定义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选择自己认同的规则,然后认真游戏便好。
关于文学期刊,其实杂志如人一样各有性格。有些人表情丰富地说着时兴的观点或者有趣段子,朗声地笑,第一秒便让你爱上。而有些人,腼腆、慢热,但当你缓下脚步去与她交谈,便会发现她无比充盈、温暖、富有灵性的内在。文学期刊是后者,要她扭转先天的性格,这很困难,也未必合适。且恐怕正如本雅明对现代艺术所预见的那样,一旦文学面向大众文化生产,必会导致其灵韵的消逝、独一无二的微妙气质的丧失。这很可惜,但其必然性在于丛林法则的追袭、在于它的生存博弈。悲观地说,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或许也是对文学期刊终极存在方式的最佳注释,以及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我们,能为它做到的最好的事。
王痴痴(常州)(88489115) 17:40:50
但是我也希望能看到令我们这代人更多共鸣的东西。我挺喜欢那些文字的,但是离我太远。这是一种遗憾。我给我的朋友们看,他们一看版式就放在一边了,可惜呢!
在这个喜欢时尚的年代,好的杂志还是很多的,《新周刊》卖得很好呀,《Lens》也很好。因为新,观点新,立意新,文字新,作者新。我们坚守的同时,可不可以也放眼看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步伐,吸收好的,包括网络的作家 只要语言文字精粹,都可以入选。
程汝怡(广州)(390916609)17:43:56
大多数的人会喜欢爆米花电影,喜欢郭敬明。但是我们尽力守住的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阅读也是,微博、人人上到处都是支离破碎的、抖机灵的段子,还有无关痛痒的鸡汤。有价值的阅读太少了。文学往往会注目人性,注目一些永恒的东西。
刘凯(扬州)(569010823)17:55:22
在文化产业视域下,能够留下的文化期刊都是精华,因为它的受众是比较高端的人士,所以我认为,留下的文化期刊要有自己的灵魂。
王建湘(编辑)(715376128) 11:24:28
大家围绕这一话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翠苑》编辑部感谢各位文友们的支持。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让很多东西打上了商业的烙印,文学也没有幸免。文学期刊以文学为依托,在文化产业视域下,需要求新思变谋发展,也需要有所坚守。文学期刊,任重而道远。
以上对话只是这个话题的一部分,未经本人审阅,所提只是各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