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全海
游圩墩公园,我爱选择在秋风乍起、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欲坠非坠,暮色将至未至,鸟儿急于归林,游客几近散尽,总算能够带走些许的嘈杂,留得一方清幽,好让我徜徉在十七孔桥之上,静思于荷风亭之中,独自玩赏这满池的青盖、亭亭玉立的风荷绽放。
十七孔桥与荷风亭一水相连,东西相望,两者相互烘托,彼此映衬,渲染着江南园林的婉约;展示着天人合一的流畅。我曾站在桥上看亭:飞檐戗角欲与彤云相挽,水榭石栏试将绿荷相拥。坐在亭里观桥,桥上游客际会,桥下流水潺潺,又似一条远天飘来的玉带,柔柔的系上了荷池的腰际。一池的荷绿绿得彻底,一身的玉白白得圣洁。每次来到这里,总叫我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登临这十七孔桥的桥头,踏上我开始赏荷的起点,我曾将此比作宴席上的开胃酒,在品尝美味佳肴之前,得先饮上一杯,把我的精气神提将起来,然后才能慢慢的进入状态。
十七孔桥全长156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构筑。桥面的中央嵌有双龙戏珠的镇桥石一方,99根石桥栏杆上雕刻着99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无论嬉笑怒吼,只只剔透玲珑,惹人喜爱。桥的两端各有方亭一座,置身于单孔石桥之上。因此,乍从斜里一看,只是长桥一座,走近细瞧,方知桥中有桥。此桥堪称江苏园林建筑之一绝,因而被园林专家誉为“江南园林第一桥”。
我觉得站上桥头观花,看的是一幅画,走近池边赏荷,读的是一首诗。尽管画里饱藏诗情,诗中蕴含画意,但画终究代替不了诗,诗也绝对替代不了画。即使是欣赏同一事物,因你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效果不同,感受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也许正是这个道理。
在1.4万平方米面积的圩墩公园中,有着近半的水面。有人称其为圩墩河,有人道其为宋剑湖,又有人说是荷花池。我想既然公园的设计师将此辟为赏荷景区,又建得荷风亭一座,名正言顺的叫法当属是荷花池。
想必给荷风亭取名的该是个文人雅士,此名是否从孟浩然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撷取而来,我不得而知。但取“荷风”,而不择“风荷”,冠名者恐怕也是费过一番思量的。因为在我记忆里的古典诗词中,描写风荷较荷风的诗句更是精彩纷呈。像周邦彦《苏幕遮》一词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就最为大家所熟知。冠名者之所以舍其而不取,是在我几经揣度,几番体味之后,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我并非是个细腻之人,说是爱荷,却只知爱其形之神、态之美、色之丽,而从来不曾留意这出水芙蓉尚有“亭亭生妙香”的逸致雅趣,因而又始终未能欣赏得到一个完整的美丽。如果说站在十七孔桥上观赏的是花开盛况,那么,在荷风亭中则可品尝其绝色妙香。所以,我要由衷地感谢这荷风亭,是荷风亭激活了我曾经遗忘的记忆,使我想起了那不应随岁月流逝的诗句,让我更加懂得不仅心中有爱,还应会爱。
绿荷送出的香气,是细微的香,清淡的香,只要稍不留神,便会不留痕迹地随风而去。只有坐在这静静的荷风亭边,你才能亲近她,相拥她,嗅到她由轻风摇落的清香。因为她的清淡,因为她的细微,所以你要留意,所以你应细腻。因此,我一次次的坐在荷风亭里,会一次次的这样思想;这由曲桥相连的,遮日避雨的荷风亭,是否在一次次的提醒所有前来赏荷的贵客,切莫因“走马观花”的粗心,而辜负了荷风送香的一片殷切情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