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益芹 王其虹
可视语言的概念和界定
从语言的获得渠道来看,一种是通过声音传播,接收器是耳朵,人们通过声音来辨别,它是一种有声的可听语言,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口语对话。在聋教育界,我们常常提到的看话、手势语、手指语和书面语都是通过聋生的眼睛来获得的。它的接收器是眼睛,这是一种无声的可视语言。聋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通过视觉来获得语言信息,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聋生一切通过视觉获得的语言信息统称为“可视语言”。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可视语言”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可视语言在聋校教育中的应用简述
可视性语言是书面语的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赋予书面语的新形式,是继手势语、手指语、口语及书面语之后的一种新的聋校教学语言。继承了书面语的所有功能,但它比书面语更适合于聋校作为主要教学用语,几乎实现了声音语言的全部教学功能,把听觉信息损失减少到了最小的程度,继承了书面符号的持效性特征,并发展了这一特性。同时,实现了便捷的擦除、重现、时序控制、存储等功能,可以说它是一种崭新的立体化的语言艺术。
纵观聋校教学中可视性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它主要经历了看话、手势语、手指语、大字课文和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可视载体(论坛、博客、QQ、微课等)的过程。
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1.以目带耳
聋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双耳丧失听觉或严重听力障碍(听力损失90分贝以上),在婴幼儿时期不能运用听觉模仿语言或不能运用听觉巩固发展已有的语言。因为其不能“听”,从而导致不能“说”,聋生的这种生理缺陷直接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必须依靠残余听力和健全的视觉来学习知识。普通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来模仿发音学习说话,他们一般不会注意别人说话的口型变化,也不会经常摸自己的喉咙来体验声带震动。聋生不但要通过残余听力来听别人发音,还要通过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舌位、口型变化来了解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靠运动觉来指导自己的口型、舌位运动、掌握发音的部位和方法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依靠视觉来代替听觉。
2.直观形象思维占绝大部分
由于聋生在学语阶段错失获得语言及声音的机会,致使他们在语言表达中常常颠三倒四、丢三落四,这对他们理解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都有影响,所以,他们学习起来难度尤其大。在普通学校,教师一句话就能点透的知识,在聋校课堂上可能需要十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学生才能懵懵懂懂地明白。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聋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聋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形象性教学,创设学习的恰当情境,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视性语言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难题搭建起了桥梁。
可视语言在聋校课堂中的应用优势
可视性语言把聋生的视觉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充分调动了聋生的残余听力,它的储存、反复回放功能克服了聋生因为思想开小差或注意力不集中而错过的知识要点。
可视性语言为聋生提供了一个更优化的语言环境,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可视性语言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颜色、大小、字体等提高视觉效果。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得以充分体验和感受教学内容。
可视性语言储备容量增大,知识信息量增大。可视性语言在聋校的运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或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聋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可视性语言克服了口语、手语相结合产生的歧义,规范了汉语语序,有效纠正了倒装的哑巴话。它的教学理念在于培养聋生正确的语言、思维能力。
可视语言在聋校课堂中的应用举例
全日制聋校试验教材《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聋校由于新课程还没有实施,一直沿用旧教材,在编排上不够科学,按编排的顺序是在12月讲,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体验,所以教师只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媒体再现荷花开放时的情景。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对语文的理解能力较差,特别是描写景物的语句优美的文章,对其中的好词、好句更是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仅停留在表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库,把千姿百态、生机勃勃、出污泥而不染的动态的荷花搬到教室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荷花的美。在这里“可视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聋生“以目代耳”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其听力缺陷,这一点对聋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聋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事物和表达事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