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
摘 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日常进行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要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要培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兴趣。强调学生自觉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教师应注重从学生兴趣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关键词:激发 学生 主动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36-01
1 创设例题和习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和习题的呈现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极大地吸引力,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的获得数学信息。如一年级数学加法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演示美丽的大森林,同时伴随着松鼠的叫声,这时就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时老师提问,这是谁呀?接着播放,出现3只松鼠,又跳来2只。老师提问,那一共是几只?谁来帮帮老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时课堂上出现一个高潮,学生踊跃举手。接下来一堂课中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兴趣盎然积极动脑。
2 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学生上课都是带着任务的,但我们上课不能盲目让学生盲目一通高兴,也不能让学生一节课毫无生气。课堂中可以从任务着手,激发兴趣。“摆一摆,想一想”既要摆,又要想。所以,几次摆棋,从随意摆棋写数到怎样摆不遗漏又快一直到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摆验证猜想最后不摆棋直接写数,都要求学生经历动手、思考、验证、总结边想边摆。既带有任务有不被任务所累,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轻松进入下一环节,由此引入不愁学生不爱上数学。
3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各种形状的积木、乒乓球、魔方、牙膏盒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箱子子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谁想上来摸一摸?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说说,摸到什么东西,你感觉是什么样的,这样让学生边摸边说,再拿出来让其他学生来说,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4 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现代的小孩子不象过去大杂院的小孩子天天和小伙伴在一起,养成凡是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住着楼房,对面不认识,家里娇生惯养,,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倾听他人说话开始,逐渐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如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数数、摆小棒都是同桌合作完成,互相交流。在有些必要的课也大胆尝试4~6人一组,围坐一起互动完成。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从知识方面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了每一个教师都要在实践中积极努力地改革与尝试,完善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善学乐学,变要我学真正成为我要学,是学生学得有兴趣,爱上数学。教学上以此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