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并改革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2014-05-26 08:45刘颖王锋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刘颖 王锋

摘 要:通识教育改革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该文从国内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实践通识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并坚持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2-01

1 通识教育内涵

真正将通识教育形成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并进行全面论述的是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这本“哈佛红皮书”将通识教育界定为“非专业性的、非工具性的”基础教育,它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

我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迄今尚无一个普遍公认、规范的表述。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是内容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能力、价值的教育,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的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常识教育。通俗地说,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足够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2 我国高职院校坚持改革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己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导致国内高职院校长期过分强调专业的职业性,虽然现在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通识教育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的技能培养,而学生在校时间又普遍较短,在专业课时量普遍压缩的现状下,与职业看似无太大关系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被削剪,虽然也开设了选修课,但形式化现象严重,管理不规范。实用价值不高的课程很难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2 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在这两类课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公共必修课,例如外语、计算机、“两课”等,都有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标准,而选修课的开设具有随意性,课程体系比较零乱,往往以“新鲜、实用、有趣”为取舍标准,综合、贯通的跨学科课程偏少。并且,公共必修课在通识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偏大。

2.3 通识教育资源不丰富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知识面较窄,而且,选修课课程数量和质量不足,也普遍缺乏适宜的通识教材。

当代科技发展迅速,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而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今社会终身化学习的要求都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是高水平的教育。为此,高职院校树立“通识为体,专识为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3 坚持改革通识教育的途径

3.1 完善通识课程结构,调整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两大方面: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其中,通识课程体系一般被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系列。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而隐性课程是指非正式的课程,主要包括参加课余科技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术讲座等等,这些活动能起到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显性课程的改革

公共必修课是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除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设置的课程外,还应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开设一些通识课程;选修课是以学生的意愿为主体,在学院相关管理规定的框架内,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的课程,大致分为三大类,即人文精神类、科学素养类、创新能力类,此外还应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当代社会发展状况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为目标,以改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为重点,完善通识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还应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多以案例和讨论为主。以案例的形式,通过讨论总结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推行师生互动、活动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日常能力训练,提倡开放式教学。

(2)隐性课程的改革

隐性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社团、科技文化活动、竞赛、讲座以及多种拓展通识教育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公德心,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和价值观;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讲座和各种竞赛对大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的培养都是大的裨益的。

3.2 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只有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追求,而融入了通识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如何能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将学习过程内化为一种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从而逐渐形成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重要目标。

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想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就必须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突出理实一体的工作过程综合体验。提倡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师生之间能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和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的融入科学观、方法观及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维、洞察力、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陈向平.开发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与人格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27).

[2] 刘伟辉,陈铖.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3] 孙长远.通专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 倪胜利.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1(9).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