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
内容摘要:徐铉是五代宋初过渡诗人中颇有声名的一位诗人,而学术界对徐铉及其诗歌的研究非常少。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对徐铉及其诗歌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徐铉其人部分中初步探讨了徐铉的生平与交游情况;在诗歌分类部分中将其诗歌分为酬唱诗、送别诗、咏物诗、题壁诗、其他等五类;在诗歌艺术特征方面,指出其诗歌对仗工整、善用典故、平淡流易、清新自然等特征。在整个五代宋初的诗坛上,徐铉是连接唐末五代与宋初诗坛的重要过渡。
关键词:徐铉 五代宋初 诗歌 艺术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五代宋初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吴、南唐、北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全宋诗》录其四百二十一首诗,本文所引徐铉诗歌皆出自《全宋诗》。
当前学术界专门针对徐铉的研究还不多,且大多都是对其生平以及他参与校对的《说文解字》的研究。对于徐铉及其诗歌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不足。因此本文希望从徐铉其人、徐铉诗歌分类、徐铉诗歌的艺术特色、徐铉诗歌与五代宋初诗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徐铉及其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徐铉其人
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卒于宋淳化二年(991)。
徐铉历仕吴、南唐和北宋三朝。其少有才名,入仕甚早。十六岁时,徐铉由门荫入仕,为吴秘书郎,直宣徽北院,掌文翰。吴天祚三年,吴主禅位,李昪登基,南唐建立,先主以徐铉为知制诰。开宝八年,李煜降宋,南唐灭国,徐铉随后主一同入宋。作为降臣,徐铉在仕宋期间自然不能进入权力的核心集团。在此期间,他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是在文化方面。先后参与编撰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江南录》、《文苑英华》等著作,还与句中正等一起校对了《说文解字》。
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陷徐铉与姜氏女通奸,虽查无实据,但徐铉依旧被贬邠州。此次被贬对徐铉的打击尤为严重,身心俱疲的徐铉来到环境恶劣的邠州没多久,便溘然长逝。时年七十六岁。
二.徐铉诗歌分类
关于徐铉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对其诗歌的分类做的也不是十分的全面,因此本论文想对徐铉的诗歌重新进行一次分类。
(一)酬唱诗
这类诗在徐铉所有的诗歌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据统计《全宋诗》共收录徐铉诗歌四百余首,其中酬唱诗约有二百首,占全诗的二分之一。如《赠王贞素先生》、《寄和州韩舍人》、《和王明府见寄》等。这类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五言、七言均有。有借景寄情的,如《晚憩白鹤庙寄句容张少府》(卷七,九七页):“日入林初静,山空暑更寒。泉鸣细巖窦,鹤唳眇云端。拂榻安棋局,焚香戴道冠。望君殊不见,终夕凭栏干。”作者先是向朋友描述“白鹤庙”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喧嚣、生活安逸,然后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思恋,期望能够和朋友同游此地。
当然也有像《陪郑王相公赋筵前垂冰应教依韵》(卷七,一零零页):“窗外虚明雪乍晴,檐前垂溜尽成冰。长廊瓦叠行行密,晚院风高寸寸增。玉指乍拈簪尚愧,金阶时坠磬难胜。早餐堪醒曹参酒,自恨空肠病不能。”这样的宴会唱和之作。
还有像《奉和御制岁日二首》(卷九,一二二页):“运历三元正,升平及古同。五侯皆辑瑞,四海尽占风。圣政乾行内,群生寿域中。撞钟元会罢,晃朗日东升。正仗临轩万国来,汉仪周礼尽堪哈。光浮云盖青龙转,香透椒花白兽开。庆赐应时均亿兆,卜年从此数京垓。群臣共感文明运,况是天言诫懋哉。”这样的歌功颂德之作。作者先是用“正仗临轩万国来,汉仪周礼尽堪哈。五侯皆辑瑞,四海尽占风。”等来描绘国家的强大和太平,紧接着以“圣政乾行内,群生寿域中。撞钟元会罢,晃朗日东升。群臣共感文明运,况是天言诫懋哉。”来歌颂皇帝的贤能,政治的清明,感叹自己能够有幸效忠君主,对国家的未来表达了美好的期望。在徐铉所有的诗歌中,此类酬唱之作虽多但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都不高。
(二)送别诗
与唱和诗相比,送别诗的数量少了很多,但也有100首左右。有《送王四十五归东都》、《送史馆高员外使岭南》、《送和州张员外为江都令》、《送郝郎中为浙西判官》等。徐铉借助这类诗歌,在送别他人之际,诉说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如《送阮监丞赴余杭》:“杨柳依依水岸斜,鷁舟东去思无涯”;《送德迈道人之豫章》:“禅灵桥畔落残花,桥上离情对日斜”等。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徐铉对其友人的离去有着浓浓的不舍与深切的关怀。同时,诗人也从自身情感出发,借送别友人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如《送礼部潘尚书致仕还建安》:“名遂功成累复轻,鲈鱼因起旧乡情。履声初下金华省,帆影看离石首城。。”从首联的“名遂功成累复轻,鲈鱼因起旧乡情”,我们便可十分清楚的感受到徐铉浓烈的思乡之情。
当然,徐铉的送别诗也不全是表达惜别和思乡之情的。在其政治生涯中,仕后主之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且受害于党争之乱,两次被贬。虽然在仕后主时期得到重用,但当时的南唐内忧外患,称臣于北宋。仕途的不顺,社会的黑暗使徐铉有了郁郁不得志、苦闷孤寂的孤独感。“我志两不遂,漂沦浩无涯”;[1]“世乱方多事,年加易得愁”。[2]身处乱世,却无力施展抱负,无力保家卫国的徐铉只有像大多数的文人一样用诗歌来宣泄心中的痛苦。
(三)咏物诗
咏物诗是徐铉诗歌创作中成就较高,对后世影响也较大的一类诗,《全宋诗》中所载徐铉的咏物诗只有三十首左右。有《山路花》、《赋得风光草际浮》、《赋得秋江晚照》、《春夜月》、《行园树》、《进雪诗》等等。咏物诗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寄托美好的愿望。如《春夜月》:“幽人春望本多情,况是花繁月正明。竟夕无言亦无寐,绕阶芳草影随行”。幽静孤单的人在春天的夜晚望月本就足以涌起相思之情,更何况是在花正繁、月正明之时。漫漫长夜,诗人难以入睡。独自一人安静地在台阶前的花草间徘徊。在繁花、明月的映衬下,只有影子相伴的徐铉显得如此的孤单。壮志未酬、无力改变现实的孤寂感,“无言”而喻。endprint
再如《山路花》:“不共垂杨映绮寮,倚山临路自妖娆。游人过去知香远,谷鸟飞来见影摇。半隔烟岚遥隐隐,可堪风雨暮萧萧。城中春色还如此,几处笙歌案舞腰。”从字面上来看,诗人是在赞扬山路边的野花性格高洁,不与杨柳在一起争高下,而是在崎岖的山路边独自美丽;游人从很远的地方旁边经过也闻到它的香味,山谷中的鸟儿从天空飞过也能看到它摇曳的身姿;“山路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不惧任何风雨。实则,诗人是以“山路花”自喻。表达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生态度,不愿与致使朝政混乱的“宋党”、“韩党”同流合污。相信有朝一日皇帝能看到自己能力,那时便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施展抱负、大展拳脚。
(四)题壁诗
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却盛行于唐宋。徐铉的题壁诗在二十首左右,有《题雷公井》、《题伏龟山北隅》、《题紫阳观》等等。此类诗歌意象丰富、色彩鲜明,乃诗人有感而作,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作者当时的情感。如《将过江题白沙馆》:“少长在维扬,依然认故乡。金陵佳丽地,不道少风光。稍望吴台远,行登楚塞长。殷勤语江岭,归梦莫相妨。”文中的“稍望吴台远”,“行登楚塞长”两句很恰当地描述了金陵的地理位置。 “少长在维扬,依然认故乡”一起,又表达出了诗人浓烈的思归之情。
再如《题画石山》:“彼美巉岩石,谁施黼藻功。回岩明照地,绝壁烂临空。锦段鲜须濯,罗屏展易穷。不因秋藓绿,非假晚霞红。羽客藏书洞,樵人取箭风。灵踪理难问,仙路去何通。返驾归尘里,留情向此中。回瞻画图畔,遥羡面山翁。”这首诗是徐铉题壁诗另一种类型,它表达的是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向往。宦海浮沉、国家内忧外患,虽一心报国,却是有心无力。面对优美的景色、无忧无虑的普通百姓,诗人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这种舒适闲逸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小舫行乘月,高斋卧看山。退公聊自足,争敢望长闲”;[3]“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4]这类题壁诗既可以看作诗人淡泊名利,也可理解为诗人期望逃避纷乱的现实,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五)其他
除却上述四种类型的诗歌外,《全宋诗》收录的徐诗还有五十余首。这些诗歌题材较杂、数量较少,很难对其进行分类,故将其归类为其他。此类诗歌中有《吴王挽词》、《太师相公挽歌词二首》、《陶使君挽歌二首》等悼念诗;有《禁中新月》、《北使还襄邑道中作》、《梦游三首》、《晚归》、等闲适诗;也有《咏史》、《病题二首》等杂诗。受题材与内容所限,这些诗歌的研究价值不高,但这也是徐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徐铉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铉文思敏捷,凡有撰作,不喜预作,执笔立就。他追求的“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也为后世所称道。历代评徐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颇近白居易诗风。笔者想就徐铉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做简要梳理。
(一)对仗工整
细看《全宋诗》收录的徐铉全部四百余首诗,每首诗的对仗都十分工整,从无例外。如“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登甘露寺北望》,卷四,六三页)此诗中的“京口”与“海门”、“沙上”与“江中”、“日影”与“橹声”两两相对,且词性统一,如“来”与“起”、“行”与“过”、“见”与“闻”都是动词。再如“案牍乍抛公署晚,林泉已近暑天秋。海潮尽处逢陶石,江月圆时上庾楼。”(《送欧阳大监游庐山》,卷五,七三页)此诗中的“案牍”与“林泉”、“海潮”与“江月”、“陶石”与“庾楼”,“晚”与“秋”、“逢”与“上”等等诸如此类对仗工整的诗作不胜枚举,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也由于其诗歌形式上的过于整齐,缺少了像乐府诗那样的灵动与参差之美,使徐诗在形式上看起来有些单调呆板。
(二)善用典故
徐诗除了对仗工整外,还十分善于用典。在其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以古论今,借古抒怀。如《早春左省寓直》(卷四,六二页):“终军年二十,默坐叩玄关。”借用了汉代“终军”的典故。终军,西汉少年外交家、爱国英雄。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笔优美闻名于郡中。18岁被举荐为博士弟子,赴京师。到长安后,终军上书称旨官拜谒者给事中,奉命巡视东方郡国。又上书自荐出使匈奴,博得汉武帝赏识,升谏议大夫。后出使南越,被南越丞相吕嘉所杀,年仅二十余岁。徐铉借用终军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展示才华、施展抱负、忠君报国的美好期望。
而在《送魏舍人仲甫为蕲州判官》中徐铉写道“从事蕲春兴自长,蕲人应识紫微郎。”这里,诗人借用的是唐代白居易《紫微花》中的“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用紫微郎来指代好友。还有《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诗中借用了“苏武牧羊”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此类借用典故的诗作在徐铉的诗歌中所占比重极大,是徐诗的另一大特点。
(三)平淡流易、清新自然
徐铉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平淡、流畅、易懂,虽重用典,但不生僻晦涩,读来朗朗上口,十分自然。如《游蒋山题辛夷花寄陈奉礼》:“今岁游山已恨迟,山中仍喜见辛夷。簪缨且免全为累,桃李犹堪别作期。晴后日高偏照灼,晚来风急渐离披。山郎不作同行伴,折是何由寄所思。”整首诗没有一个生涩难懂的字,“游山”、“桃李”、“晚来风急”、“寄所思”等字词清新自然,浅显易懂,使读者能够很轻松地读顺、读懂作品。再如《贬官泰州出城作》:“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偏游。唯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这首诗就像是徐铉在自言自语,平铺直叙地把自己遭贬的经过以及自己的感受叙述了一遍。让人一眼就能看清诗歌描述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四.徐铉诗歌与五代宋初诗坛的关系
(一)对“白体”诗的继承和发展
唐末五代的诗坛流行的主要有三种诗歌流派:以白居易为宗的“白体”,以温庭筠、李商隐为宗的“晚唐体”,以姚合、贾岛为宗的“西昆体”。作为活跃在五代宋初时期的重要诗人,徐铉受白居易诗风的影响较大,为五代宋初“白体”诗人代表之一。endprint
元代诗人、诗论家方回,首次将徐铉列为宋初“白体”诗人。他在《送罗寿可诗序》中云:“白体如李文正(昉)、徐常侍昆仲(铉、锴)、王元之(禹偁)、王汉谋(奇)……”[5]又《瀛奎律髓》卷一六云:“徐铉字鼎臣……在江左与韩熙载齐名,诗有白乐天之风。”
贺中复在《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中将白体诗的特点归纳为四点:吟咏性情,次韵酬唱,率意而成,清淡典雅。[6]那么徐诗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白体诗的风格呢?细看《全宋诗》中所录全部四百余首徐诗,不难发现与白体诗有以下三点相似之处:第一,从诗歌类型来看,徐铉全部四百余首诗歌中,酬唱诗占有一大半,比重极大;第二,从诗歌内容来看,不论是酬唱诗还是其他类型的诗歌,很大一部分是在吟咏诗人自身性情的;第三,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看,徐诗韵律协调、对仗工整,平易流畅。通过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徐铉明显受到了白体诗的影响。
不过徐铉也并不是一味地继承白居易的诗风,其诗与白体诗还是有不同的:白体诗平易浅切,不重用典。反观徐诗,虽清淡流易,但也多用典故。如《赠王贞素先生》:“道秘未传鸿宝术,院深时听步虚声。辽东几度悲城郭,吴市终应变姓名”;[7]《和王庶子寄题兄长建州廉使新亭》:“谢守高斋结构新,一方风景万家情。群贤讵减山阴会,远俗初闻正始声”[8]等等。这类借用典故的诗作在徐诗中不胜枚举,且用典不生僻晦涩,没有破坏诗歌的流畅性,其诗依旧流畅易懂。这是徐诗有别于白体诗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徐铉对白体诗的变革与发展。
(二)对宋初诗风的影响
徐铉作为从唐末五代到宋初的过渡诗人,对宋初诗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徐铉的交游来看,他与宋初的李昉、宋白、王禹偁、王溥、李慕、王佑等名流都有所交往。李至、苏易简更是待徐铉以师友之礼。此外,像郑文宝、吴淑、刁衍、乐史、陈彭年等活跃于宋初的文人士子也都是徐铉的门人子弟。这些人在与徐铉的交游酬唱中,必然会受到徐铉的影响。
其次,徐铉平易清雅的诗风对宋初诗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徐铉的诗歌创作大部分是在入宋前所作,其诗歌平易清雅。随后主降宋之后,徐铉便把这种平易的诗风带到了宋朝,直接影响到了开宋诗先河的王禹偁。王禹偁主张的“句易道,义易晓。”与徐铉平易清雅的诗风十分相似。同时,梅尧臣、欧阳修等追求诗歌平淡的艺术风格,也是受到徐铉了的影响。
最后,徐铉受儒、道思想影响较大,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便加入了诗教思想,希望诗歌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但受限于五代十国战火纷乱的时代环境,徐铉的这一主张并未得到实现。入宋后,宋朝相对统一安定的环境给了他实现诗教说的机会。王禹偁等人受到徐铉这一主张的影响,在诗歌中反映民间疾苦,宣扬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追求平淡浅易的诗歌风格,渐开宋诗新之面目。
通过以上对徐铉及其诗歌的研究,本论文总结如下:首先,通过对徐铉其人的考察,可知他具有比较积极的建功立业的一面,这一点有别于与其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其次,通过对其诗歌内容和艺术特征的考察,可知他的诗歌多酬唱之作,对仗工整且平淡流易;最后,在与五代宋初诗坛的关系上,他继承了“白体诗”清淡典雅的诗风,同时又有与“白体诗”不同的“善于用典”的特征,对王禹偁、李至等人的诗歌创作影响较大,是连接唐末五代和宋初诗坛的重要过渡诗人之一。
参考文献
[1]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清.吴之振.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6] 元.方回编,李庆甲汇评.瀛垒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88.
[8] 宋.徐铉撰.徐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9] 陈植锷.试论王禹偶与宋初诗风[J].中国社会科学,1982(2).
[10] 高颖.论徐铉送别诗中的归乡意象[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11] 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J].中国社会科学,1996.
[12] 金传道.论徐铉的文学观[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13] 金传道.徐铉三次贬官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5).
[14] 金传道.徐铉生卒年考补正[J].文献季刊,2007(2).
[15] 张兴武.论五代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
[16] 倪文杰.徐铉诗韵考[J].广西大学学报,1987(2).
[17] 李文泽.徐铉行年事迹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18] 陈洪,卢盛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9] 吕肖焕.宋诗体派论[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0] 木斋.宋诗流变[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21] 杨希玲.浅论徐铉前期诗歌的清雅之风[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19).
[22] 尹恭弘.论宋初的主要诗风[J].中国社会科学,1983(1).
[23] 张海鸥.宋初诗坛“白体”辨[J].中山大学学报,2000(6).
[24] 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注释:
[1]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七,第96页。
[2]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七,95页。
[3]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八,第108页。
[4]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六,第89页。
[5]李修生:《全元文》,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七册,第51页。
[6]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五期。
[7]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四,65页。
[8]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五,第68页。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