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上帝的思索

2014-05-26 15:52周燕
文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真理思索自由

周燕

内容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且深刻的思想家,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一生中最关心的是有关于上帝的三个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如何论证上帝存在以及真理是否与上帝同在。无神论者曾以“为何上帝的世界充满恶和苦难”来质疑上帝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使他较早时候对上帝存在产生怀疑。但他倾其一生去思考、探究,寻找答案来反驳无神论者的质疑,最终他找到了。即是人类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求构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据,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上帝与真理同在。

关键词:上帝 自由 真理 思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他的创作主要是以宗教拯救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幅人间苦难的画卷。他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作是较难读懂的,这当然是基于他本人思考问题的深度。他并不像一般基督徒那样一开始就坚信上帝的存在,在信仰上他走的是一段由怀疑到坚守的路程。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站在无神论者的角度质疑上帝的存在,之后通过缜密的论证寻获上帝所以存在的证据,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上帝与真理同在,圆满地完成有关上帝的问题的思索。

一.质疑上帝的存在

马克思曾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大家也一致赞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这个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个作家,他对上帝存在的质疑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的生活经历影响他在对待有关上帝的问题上较其他作家热衷。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从小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家庭。母亲虔信基督教,经常给他讲福音书中所宣传的慈爱、忍耐、友善等宗教思想。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浸染了基督教的气息。从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对伊万和阿辽沙的母亲索菲雅伊万诺夫娜的一些叙述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母亲的影子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受到的宗教熏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只是莫斯科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父亲那因生活艰难而紧锁的眉头和那些穷苦病人因付不起药费而苍白的脸色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

1821年3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被任命为莫斯科马里英济贫医院的医生,于是全家人迁居该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正是在这里降生。这个地方很久以来被称为是古老莫斯科最凄苦的地方之一。“它曾有一片墓地,埋葬着一些被社会摒弃的人,比如流浪汉,自杀者,罪犯以及无人认尸的被杀者等等。”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弃婴收留所和一家疯人院。这并非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的成长环境似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格格不入。他愿意相信上帝存在,可是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这一切人间的苦难又该作何解释,世界为何存在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长经历几乎让人相信他对上帝存在问题的关注是与生俱来的。

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母亲去世,他的父亲在失去妻子后不久就从医院退职了,接着迁去图拉省置有一份薄产的乡下居住。整日让自己纵情于酒色,并且残暴虐待农奴,以致在1839年6月被十余名忍无可忍的农奴杀死。在酗酒、淫乱,集人类恶劣品质之大成的老卡拉玛佐夫身上,就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父亲的影子。这一事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中也可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之后他又经历被判死刑,派往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要塞服四年苦役等不幸。在获得自由后,他又被套上癫痫、赌瘾和债务的新枷锁,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种来自他人以及自身的不幸使他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上帝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信仰上帝拯救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拯救黎民苍生。这样他就把他的思索写进小说里,融进他笔下人物的血液里。但是如果读者对他笔下塑造的人物稍加了解,读者就会明白这各色人物在面对上帝存在这个问题上观点是不一致的,细分析有三类:

第一类是不相信上帝存在,背离宗教信仰的人。这些人是邪恶的化身,为私利可以为所欲为、不择手段。《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们》中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为了阻挠他的儿子阿寥沙与伊赫梅涅夫老人的女儿娜塔莎相爱和结合,无中生有地诬陷娜塔莎的父亲私吞了他的钱,并把伊赫梅涅夫老人告上法庭,要他赔偿损失。为了彻底拆散阿寥沙和娜塔莎,他又玩弄诡计,让阿寥沙另找新欢,抛弃了娜塔莎。总之瓦尔科夫斯基是一个趋炎附势、荒淫无耻、不择手段的家伙。

第二类是执着相信上帝的存在,具有宗教道德信仰的人。这些人爱人如爱己,具有美好的品质,他们甚至可以为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索尼雅、杜尼娅、阿辽沙、佐西玛长老等人是代表。

第三类人并不是什么大恶之人,他们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开始对世界存在上帝这一观念产生动摇。他们质疑上帝存在,但对受苦受难的人极富同情心,试图寻找新的规则和真理。拉斯科尔尼科夫和伊万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对于第一类人,上帝是否存在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已公然走上一条背弃上帝的道路,在他们心里上帝已死。而第二类人却也无需向他们论证上帝存在,他们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坚定的信仰。现在只仅仅是第三类人需要这个论证上帝存在的过程。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完全丧失,相反是因为对人们有太多的同情,看到世界充满恶,看到同胞们受尽苦难所以质疑上帝的存在。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如何解答这质疑呢?

二.论证上帝的存在

一般来说,关于人性的观点有三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我国儒家大思想家孟子就是“性善论”的代表人物。“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些语句都显现了孟子的观念。但另一个人物即荀子却持有相反观点。“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这是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这种对欲望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基督教的原罪说也属于一种典型的性恶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因此犯了“原罪”,所以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这种罪恶只有靠忏悔,信仰上帝才能被拯救,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代表幸福安乐和永生的天堂,而只能坠入苦难的地狱。相对于这两种人性论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认同人性有善有恶。endprint

波德莱尔说:“在任何人身上,在任何时间里,都有两种同时的欲念,一个靠向上帝,另一个则靠向撒旦。”在《群魔》中,主人公斯塔夫罗金说:“如同我向来那样,我可以感受到做好事的欲望,并且感受到快乐。与此同时,我渴望作恶,我同样也感到满足。”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它的主人公有一种打破常规,打破秩序的疯狂,他们不按常理做事,而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当然包括作恶,包括允许自己背离上帝,堕入万丈的罪恶。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恶,即因为人天性有作恶本能,人生来有对自由的渴望,这就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答。在他的笔下,人并不总是理性的,趋于益处的,而有时候仅仅是跟随自己盲目的意志去闯,去撞,去堕落,之后再知悔改。也正因为人的这种作恶的天性,渴望自由的本质,构成了上帝存在的理由。别尔嘉耶夫说:“正因为世上存在恶与苦难,上帝才存在,恶的存在是上帝存在的证明。如果世界是绝对的善和幸福,那么就不需要上帝,那么世界就已经是上帝。上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恶。也就是说,上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自由。”没有恶,就没有苦难;没有苦难就不需要上帝来拯救。相反因为人有作恶的天性,渴望自由的本质,才有了上帝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

三.真理与上帝同在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自由。《双重人格》的主人公戈里亚德金从医生(克列斯基扬·伊凡诺维奇)的住所里出来,“到门口的台阶上,他吸了口新鲜空气,觉得很自在……”

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戈里亚德金谈到了自由。自由使一个人自在,自由意味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由意味着多元的选择。人们可以选择带假面具,也可以选择不带,可以选择蹭地板,也可以选择不蹭。作家在这里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观念:人凭借自由意志对生活进行选择。地下室人曾说:“人,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也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喜欢怎样行事就怎样行事,而完全不是按照理智和利益告诉他的那样行事。”“人需要的只不过是独立的意愿,不管为这独立性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管它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里的“不按照理智行事”、“独立的意愿”说的也是自由意志。透过这些,我们亦可以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性的理解。

在《罪与罚》里,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忍受贫困的痛苦中,在看到因贫困毁灭和正要毁灭的处于苦难之中的人们之后,他原本纯洁善良的心灵变得疯狂和可怕。他决意违背人不可侵犯的道德和法律,杀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在事情结束后他变得更痛苦,变得神经失常,没有得到一丝的解脱。索尼雅叫喊:“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拉斯科尔尼科夫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的是我自己,不是老太婆!我就是这样一下子毁了自己,永远毁了!”他痛苦得不能自已,直到在索尼雅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犯了不可弥补的罪,最终自首赎罪。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由犯罪到自首的过程中,他的自由意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警方并没有掌握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是他备受良心折磨,不得不去自首赎罪以求解脱。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最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和耐人寻味的一部,小说中《宗教大法官》一章更是核心和精髓部分,这章探讨的是上帝以及基督关于自由的观点,最终揭示了上帝与真理同在。这章是通过伊万向阿辽沙讲述的一个传说展开的。说的是在距离基督离去十五个世纪后,在人们急切的期盼之中,基督化为普通人的样子重新回到世间,但这时宗教已被教会掌控。一个罗马教会的红衣主教,即同时是国家的宗教大法官把他抓了,控诉他为什么在十五世纪后回来妨碍教会为人民做好事,指责他在十五世纪前因拒绝魔鬼的三次要求而犯的错误,指责给人类太多自由,这些自由是人类不能负担的。

在宗教大法官看来,人只能永远是软弱和奴性的,没有尊严,只会作恶和造反,没有能力负担自由,自由对于人类只能是无比巨大的灾难。所以需要教会权威来掌控人们的自由,这是教会在行善事。他的话看似真理,但实际上是对人的彻底不信任和否定。

创造者上帝和耶稣基督与宗教大法官不一样。上帝将自由赐予人类,希望人类自由地信仰他,自由选择善。他把自己的爱子耶稣奉献出来,耶稣基督为赎所有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些都意在让人们明白上帝因爱人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从而使人因感应这大爱选择信仰上帝。上帝和基督都明白,自由不是建立在奇迹、神迹和权威之上,建立在这三者之上的自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自由。没有建立在真正自由之上的信仰也不能称之为信仰,而只能是奴役。并且善不能被强制,强制的善不能称之为善。所以耶稣拒绝以食物诱惑人驯服,拒绝以奇迹和权威诱惑人跟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里揭示了真理。真理就是上帝和基督无比深厚地爱人,信任人,肯定人,相信人在赐予的自由下能凭借天性中向善的一面不断对善产生感应,并一直朝这条道路前进。即使有一天迷失方向也能凭借良心产生悔悟之心,继续向善前进。怪不得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如果谁能向我证明,真理外在于基督, 那么与其同真理在一起, 我倒宁愿同上帝在一起。”

世界距离陀思妥耶夫斯基思索关于上帝问题的时间又往前推进了一个多世纪,但如今人类面临的考验一样也不减少。在面对各种善与恶的抉择时,人类是否能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上帝所期待的那样,凭借天性选择善?上帝没有剥夺人类的自由,但人类是否能做到不辜负这赐予的自由,不辜负良苦用心的上帝,把控自己的良心不为物质,欲望或者其他种种诱惑所动,做到不逾越道德的界限?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告知人类他关于上帝的思索,已经揭示了真理与上帝同在,但实践善和人类的幸福远远不像获知思想那么简单,需要的是不断反省、悔悟以及行动。

参考文献:

[1]梅·所罗门,杜章智王以铸译.马克思与艺术[I].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唐正序 冯宪光.文艺学基础理论[I].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蒋春红 林精华.陀思妥耶夫斯基[K].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安德烈·纪德.余中先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I].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俄]别尔嘉耶夫,耿海英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K].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理思索自由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翻译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大画微博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疑问
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