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裕舜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我到贵州参加文学笔会,有幸与文友们一起游览了黄果树瀑布、千户苗寨、花溪公园、青岩古镇等五六个旅游景点。其他景点虽然美丽,但与正常所见山水、民居大同小异,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感觉,唯独青岩古镇让我眼前一亮,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致每每想起总是久久不能忘怀。
据史书记载,明朝初期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贵州、云南,在贵州设立布政使司。因戍边需要,在洪武十年(1377年),布政使司在青岩设屯堡,屯兵扎寨,垦地种粮,距今已有630多年。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统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作为军事要塞,其后数百年,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筑扩建而形成古镇今日风貌。
进入古镇城门,登上巨石依悬崖而砌成的城楼,让我体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正含义。登高远眺,古镇及周边景象尽收眼底。古镇依山而建,但不建在山上,一排排青石板垒成的房屋都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平坝上。镇前及右侧是条弯弯的小河,清澈的河水涓涓流淌。周边良田广阔,沟渠众多,一片金黄。古镇依山又不居山,依水又在水的高处,而且良田遍布四周,这种地势十分适合屯兵戍边,且能避免汛期水患,足见古人智慧深邃,谋略高远。
徜徉在青石铺成的街上,只见街道两旁的房屋,外墙高筑,内墙低建,几个院落一栋,院院相通,环环相扣,处处是门,彼此相连,自成一体。每栋院落都有坚固宽大的石门,临街小巷和两侧都是高深的院墙,墙上留有窄小的窗户和相间而建的垛口和炮台,易守难攻,防御功能明显,军事色彩浓厚,这一现状也充分见证了古镇曾是军事要塞那段历史的辉煌。
青岩古镇没有我预想中的那么宏大,它的特色就是青石铺街、青石垒墙,房屋内中结构多为木柱、木板,屋面均是青石片瓦和青色布瓦,大多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小巧玲珑,以小见大。
小镇不大,然而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却遍布楼、台、亭、阁、寺、庙、宫、祠、塔、院等众多古迹。听导游介绍,古镇城内三平方公里范围中,有各类文物景点近百处,这无疑给古镇增加了更大的魅力。而且这些文物大都保存或修复完好,其设计匠心独具,其工艺精湛绝伦,雕梁画栋、飞角重檐,大都是原汁原味,不禁又让人平添几分敬意。
这里寺庙比比皆是,可以堪称世界之最,而且是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教鼎立,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分析其中原因大概是历史上古镇生意兴隆,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由于人们的信仰不同,故催生了这三教鼎立的天下奇观。走在没有车辆的青石街上,游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如此令人陶醉的地方,游人如织也属正常。古镇市场繁荣,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尤其是本地土特产和手工艺产品更是丰富多彩,如茶叶、药材、烤烟、蜡染、苗锦、漆器、剪纸、木雕、银饰、奇石,还有嫩绿爽口的米豆腐、香辣红润的辣鸡角、油光发亮的状元蹄、晶莹黄润的糯米团、甘甜香醇的桂花酒、酸鲜可口的酸汤鱼……这些地道的土特产和苗人自制的小吃,样样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店铺中的业主只有少数苗族、布依族人,大多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商人,可见青岩古镇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也让人联想起昔日商业繁华的景象还在继续传承和延伸。
古镇没有一处新的高大建筑,只是离小镇较远的地方才有宾馆、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在一些街巷遇见了正在铺石、修墙的工人,当问起这些建筑是否是新建的工程,工人们说是对过去垮塌的老街、老房进行原貌恢复,整个镇这些年基本上没有新建工程,全部是按古镇原样修旧如旧,若干年后,青岩镇将完全以历史的原貌呈现在游客面前。我对工人如此精通文物和保护文物的意识由衷敬佩,也对当地政府修旧如旧、善待文物的明智举措大为赞赏,果真这样,那将是青岩古镇的一大幸事。
日暮黄昏,我要随文友返回贵阳了。此刻,我的双腿似乎如同灌铅一样,每迈一步都很艰难,一步一回头,迟迟不想离去,总觉得青岩古镇还没有看够,想看的地方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