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朱珪对乾嘉政治学术的影响

2014-05-26 00:23邱爽李小娟
艺术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乾嘉嘉庆

邱爽 李小娟

摘要:朱珪,字石君,与其兄朱筠并称“大兴二朱”,著有《知足斋诗文集》。作为嘉庆帝师,官至安徽巡抚、户部尚书、太子太傅,体仁阁大学士的要职,是集铨选、财政、文化等大权于一身的朝廷重臣,对嘉庆朝政施加了重要影响。又历任福建、浙江学政,会试考官,选拔和影响了一大批有学之士,推动乾嘉经学走向极盛。

关键词:朱珪;石君;嘉庆帝师;己未会试;乾嘉经学朱珪(1731~1807),字石君,号南厓,晚号盘陀老人,顺天大兴(今北京)人。与其兄朱筠(1729~1781)并称“大兴二朱”。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进士,官至太子太傅,体仁阁大学士,谥文正。著有《知足斋进呈文稿》二卷,《知足斋文集》六卷,《知足斋诗集》二十四卷。

1朱珪的政绩及影响

朱珪受乾嘉两朝眷宠,历任福建粮驿道,福建按察使,湖北按察使,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福建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浙江学政,兵部侍郎,安徽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左都御使,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要职,于政治上颇有建树。[1]担任地方官员的时候,朱珪非常注重发展民生,并且能够较好的应对天灾。在山西时,“免土默特蒙古私垦罪,以所垦牧地三千餘顷,许附近兵民认耕纳租,岁六千余两,増官兵公费;又太仆寺牧地苦寒,改征折色,以便民除弊;皆下部议行。”两次担任安徽巡抚时,都遇上皖北水灾,朱珪“驰驿往赈,携仆数人,与村民同舟渡,赈宿州、泗州、砀山、灵壁、五河、盱眙余灾,轻者贷以粮种。筑决堤,展春赈,并躬莅其事,民无流亡。”[1]担任中央官员时,坚持减轻百姓负担,令曹司凡事近加赋者皆议驳。无论是长芦盐政请加增盐价,或是广东请滨海沙地升赋,或是仓场请预纳钱粮四五十倍,都予以驳回,驳曰:“国家正供有常经,名实关体要。于名不正,实必伤,断不可行。”[1]

更重要的是,朱珪是乾隆帝任命的皇十五子顒琰(嘉庆)的师傅,朱珪以其学问、品德影响了嘉庆,与他建立起很深厚的感情。“持节南疆。仁宗在书房,常颁手札,积一百三十九函,归朝缴进。上亦书数年怀公诗数十首为二册,题曰《蒹葭远目》,曰《山海遥思》,以示公。明良之契,稽古之荣,古今所罕觏。”[2]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就在乾隆帝逝去的那一天,嘉庆帝即召朱珪来京供职。朱珪闻命即起,“见星奔路”,在途中就上疏说:“天子之孝,不专以毁形灭性为奇,而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刻刻以上天之心为心,祖考之志为志。思修身严诚欺之介,于观人辨义利之防。君心正而四维张,朝廷清而九牧肃,身先节俭崇奖清廉,万物昭苏,天佑民顺,自然盜贼不足平,而财用不足阜也。”[1]朱硅的这段陈说,实际上成为嘉庆初政时的施政纲领。在嘉庆朝,朱珪是集铨选、财政、文化等大权于一身的朝廷重臣,以其政治理论、治国原则对嘉庆朝政施加了重要影响。[3]

2朱珪的诗文及其对乾嘉学术的影响

第一,朱珪本人的诗文,“奥博沉雄。国家有大典礼,撰进雅颂、诗册、文跋,乾隆皇帝必亲览之,以为能见其大颂不忘规。”[4]徐世昌《晚清簃诗汇》:“其诗探源汉魏,参以昌黎,博大雄深,直吐胸臆。承平台阁中,固当首屈一指也。”[2]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寄心庵诗话》:“赋《前后易水行》两篇,纵横破碎,虽翻案文章,实千秋至论。其‘当筵不惜美人手,此举竟负将军头奇险语,令人心骇。”[5]朱珪的学术,“学兼汉宋,曾与孙渊如写信论学曰:‘四科之四,则文学亦不悖乎上三者,又谓考据非词章之上乘,又谓正心诚意或短在不能致知格物,又谓不讲格致则虽有仁心廉操何从着手以察吏治狱安民,又谓伪尚书无损益于人心风俗,又谓今之耆学以为高出前贤。”[6]阮元在《神道碑》里说道:“于经术无所不通,汉儒之传注、气节,宋儒之性道、实践,盖兼而有之。”[4]王昶也说:“参政兄弟少入翰林,即以高文典册,照耀蓬莱华盖之间,为艺林所仰垂三十年。然其尚名教,敦清节,世或未尽知也。”[7]

第二,朱珪先后担任山西布政使,福建、浙江学政,又多次担任乡试、会试主考,是一时学林、文坛领袖,对乾嘉之际的学术、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寄心庵诗话》:“文正爱才如命,孤寒八百,无不扬眉,今之李平泉也。其学问精醇,人品和粹,尤为近今罕匹。”[5]王昶《湖海诗传》:“爱才下士,士以此望而趋之。昔韩忠献为中正所归,而于元祐诸贤,未尝偏徇;叶文忠为清流眉目,而于东林君子,亦无私好。参政盖深的此意者也。”[7]在担任山西布政使,朱珪“匠成人材甚众。在闽则鳌峰书院,在晋则晋阳书院。而晋之俊髦从游者,如裴学士谦,朝夕闻业,裴亦念德不忘,后官京师,一二日辄来属晨夕也。”[8]在担任福建学政时,朱珪立志改变福建“士子好高者矜言博洽,陋者至本经不能诵,经义相沿草率”[8]的情况。通过鳌峰书院,召集了一批有志于经史考据之学的学人。谢章铤说:“国初吾闽不矜淹洽经书,时文以外多置不理。自朱石君珪督学,以通博倡庠序……列郡靡然从风,而俗习一变。”[9]在任粮道观察使时,朱珪曾以粮储观察身份管理鳌峰书院(据院志,粮道负责书院院产及经费,并参与课士),在诸生中“拔时髦二十八人,令联一社,曰读书社,授以治经作文之法”。[9]朱珪倡联读书社,在闽省传统的饮酒作诗之会中,融入经史考据之学,使文会成为学人研习交流学术的处所。在读书社内,社人各就其性情所近,“或好宋儒言性命之学,或好求经世之务,或耽考订训诂及金石文字。”读书社中人才辈出,孟超然是乾隆年间闽省最有名的程朱学者。郑光策则以开创嘉道以后闽省经世致用之学著名。龚海峰、林樾亭既以诗文闻于时,也长于经史考据之学。读书社“打破了康熙以来复兴理学的樊篱,不同学术见解,自由争辩”。士人学风转变可见一斑。[10]

第三,在担任科举主考时,朱珪通过左右科举考试评判标准的途径,使考据风气的影响达到了最大化。朱珪“取士务以经策较四书文,诚心锐力,以求经学,经生名士,一览无遗,海内士心,向往悦服。佳士之文,未荐被落者,读而泣之。才士黄景仁、张腾蛟死,称悼之。通人寒士,必扬其名于朝。《秦誓》‘一介臣之心,公断断有之。公领试事,不受外僚赠遗,不留贫生银。”[4]

朱珪左右科举考试评判标准的做法主要表现在:(1)对二场经义、三场策论的重视。例如,阮元在《揅经室三集》卷五中言:“乾隆丙午秋,朱石君师典试江南,合经策以精博求士”。《揅经室二集》卷三中言:“乾隆丙午科,大兴朱文正公典试江南……公搜落卷,得其经文策……及拆卷,得君(孙星衍)名”。阮元在《隐屏山人陈编修传》中又言:“会试闱中,(陈寿祺)其卷为人所遏,元言于朱文正公曰:‘师欲得如博学鸿词科之名士乎?闽某卷经策是也。遏者犹摘其四书文中语,元曰:‘此语出《白虎通》。于是文正公由后场力拔出之”。(2)衡文标准改变,尤重对经书及汉唐人注疏的征引。例如,昭梿《啸亭续录》语:“今日自朱石君讲论古学,时文中试者,多以填砌经典为贵,文体为之一变。”姚鼐《惜抱先生尺牍》卷八亦言:“自朱石君先生阅文不辨佳恶,只要人用书,成一种钞撮之陋习,而夹带之病弥深。”“嘉庆己未,典会试,阮文达为之副。所得士如姚文田,王引之,汤金钊,程同文,张惠言,胡秉虔,陈寿祺,许宗彦,张澍,刘台斗,郝懿行诸人,皆一时经学之选,人才之胜空前绝后。”[6]朱珪选拔和影响了一大批有学之士,推动乾嘉经学走向极盛。朱珪在学术史上的意义由此可见。附:朱珪历任乡试、会试主考情况简表[11]

朱珪对于研究乾嘉时期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朱珪也是乾嘉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通过研究朱珪,能够更好地把握乾嘉时期的政治社会面貌,也能够更加系统地理清乾嘉经学的兴盛与发展。参考文献:

[1] 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11085.

[2] 徐世昌.晚清簃詩汇[M].中华书局,1990.

[3] 张力,史谦.一代帝师朱珪述论[A].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 阮元.揅经室集[M].中华书局,1993:419.

[5] 钱仲联.清诗纪事[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324.

[6] 徐世昌.清儒学案[M].中华书局,2008.

[7] 王昶.湖海诗传[M].商务印书馆,1958.

[8] 朱锡经.朱珪年谱[M].嘉庆十年本.

[9] 谢章铤.围炉琐忆之一[A].赌棋山庄全集·笔记[C].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10] 陈忠纯.鳌峰书院与近代前夜的闽省学风——嘉道间福建鳌峰书院学风转变及其影响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2006(01).

[11] 朱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乾嘉嘉庆
清朝乾嘉时期名人洪亮吉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Contents and Abstracts
从书法雅集看乾嘉时期隶书之复兴
乾嘉文人曲家考略三题
20世纪的“乾嘉学者”——追怀老学长贾敬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