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乐瑛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宁 810008)
母语与第二语言词汇通达中音、形、义的启动效应
祁乐瑛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宁 810008)
通过对青海师范大学使用藏汉双语的学生进行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启动试验研究发现,当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语义相关时能够产生较大的启动效应,学生对于目标词为汉语词汇的判断比目标词为藏语词汇的判断快,经常使用的词汇的语义在理解中可以达到自动化加工水平。
词汇通达;启动效应;语义直通
双语表征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国内的双语研究大多集中于英汉双语,研究对象以汉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即母语为汉语的群体,而且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水平不同,母语能力明显超过第二语言的能力,属于非平衡双语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的母语是本族语,但因为生活的需要,他们会学习汉族文化,用汉语交流。在民族地区,藏族不仅要用母语进行交流,还要学习汉语言。这样,一些藏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藏语和汉语进行交流。
针对不同语言熟练和非熟练双语者的研究发现,双语记忆表征模型不一致。根据修正的层级模型,双语者在加工第二语言时,依赖于对应的母语来获得概念,第二语言与概念的联系相对较弱,因而启动或重复使用第二语言启动效应也更大。修正的层级模型也解释了双语通达的强度问题,正向翻译一般需要以概念层为中介,而反向翻译则通过词汇水平的联结而实现,也就是说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启动效应应该大于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的启动效应。
我国学者以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研究了双语记忆表征模型,结果发现熟练双语者第二语言可以直接通达概念表征,支持概念中介模型的观点。还有学者以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同样的范式考察双语记忆表征模型,结果发现,该类被试第二语言需要借助母语的词汇表征才能通达概念表征,这支持词汇连接模型的观点[1]。
抑制模型则认为抑制与语言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不熟练双语者提取第二语言时要对第一语言进行较大的抑制,这样才能保证对第二语言的提取,而当提取第一语言时则不需要对第二语言进行很大的抑制;那么熟练双语者无论提取哪种语言时都需要对另一语言有较大的抑制。相应的,抑制大了,当克服抑制时就更难了,需要的时间也就更多了。语码转换时一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会激活该语言的“语言节点层”,而它又会自上而下地抑制另一语言的词汇层,语言切换代价主要是由于从不适合的语言节点向目标语言词汇表征转换中持续抑制的结果。
语义表征的存储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英汉双语者为研究对象,而对少数民族双语者的研究较少。藏语与汉语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激活扩散模型的观点,词汇间语义相关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启动效应的大小。郭桃梅等(2002)用跨语言启动范式考察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结果发现,启动词为英语,目标词为汉语时,当二者为翻译关系时,意义相同或者相近时,有显著的启动效应;当二者为语义联想关系时却没有启动效应;当二者为形似关系时,得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当二者为同音关系时,得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那么当实验刺激为藏语和汉语时,是否也能获得类似的结果呢?
(一)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族学生60人,年龄19.2±1.5岁,从小学开始学习汉语。
2.实验仪器
显示器为17英寸的清华同方计算机。
3.实验材料及程序
实验采用40对藏汉词语,其中20对为语义相关的词语,如:启动词为藏语中的“太阳”,目标词为汉语中的“月亮”。20对词语的语义没有相关,但是,藏语启动词与汉语目标词的第一个读音相同,如:启动词为藏语中的“月亮”,目标词为汉语中的“大象”。因为藏语中的“月亮”发音的第一个音为“da”,而汉语中“大象”的第一个音也为“da”。在20对语义相关的词语中,有10对为表示动物的词语,另外10对为非动物的词语,每组词语的启动词都为藏语,呈现两次,对应的两次目标词分别为藏语和汉语各一次。随机出现词语,启动词与目标词的时间间隔为300毫秒,让被试尽可能又快又准地判断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汉字的意思是否为“动物”。即判断的内容是:目标词是否为动物。具体步骤为:
图1 实验基本流程图
实验基本程序如图1,E-Prime软件自动记录实验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按压判断错误及被试反应在2000毫秒后均作为错误处理。自动循环到下一个启动、目标字组合。实验前给被试安排了一个练习,共8对刺激,目标词一部分是表示动物的,一部分不表示动物。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采用spssl8.0进行结果分析发现:
1.语义相关的词语能够产生较大的启动效应,而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无关,两个词第一个发音相同时,对启动的干扰大
表1 不同类型启动效应反应时(ms)比较(df=19)
表2 不同类型启动效应正确率比较(df=19)
在藏—汉和藏—藏不同启动类型下,语义相关的启动效应好,在反应时上有显著差异,在反应正确率方面语义相关的略高于语义无关的,但没有形成显著差异。说明语义相关时,语义间有促进作用,语义激活快。这与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结论一致,用跨语言启动范式研究词汇通达机制时,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为翻译关系时有显著的启动效应。而当启动词为藏语,目标词为汉语,两个词的第一个读音相同时,在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中称为形似关系,并不是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中的同音关系,郭桃梅的形似关系是这样的,例如:英语中的“bad”与汉语的“杯”,属于同音关系,而英语中的“sky”与汉语的“杯”不是同音关系。郭桃梅的同音关系指启动词翻译后的词与目标词同音,英语中的“book”与汉语的“输”,属于同音关系,而英语中的“bear”与汉语的“输”不是同音关系。
因此,本实验与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结果吻合,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第一个音相同时,启动词对目标词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启动词在语义自动激活中,使得对应的同音词得以激活,当学生看到与启动词读音相同的词时,要花时间进行辨别,出现了抑制作用。说明双语者在对第二语言进行识别时,首先是理解语义,但是在进一步交流中,语音的有干扰作用。
2.对于目标词为汉语词汇的判断比目标词为藏语词汇的判断快
由表1和表2看出,藏汉双语学生对于目标词为藏语的反应却比目标词为汉语的反应慢,但是从正确率上看,目标词是藏语时的正确率略高于目标词为汉语的正确率,但是没有形成显著差异。
这个原因主要是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言不相同时,对语义进行初步理解后,判断目标词是否为动物时,直接从字形就能做判断,所以反应快,但是从语义的判断上,还是母语的反应好于第二语言的反应,正确率也比较高。另外,对于目标词是汉语的反应要明显快于藏语的反应,而且正确率也很高,说明这组被试藏语的水平与汉语的水平都很好,因为这些学生是藏汉双语都学习,母语为藏语,但是汉语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学习时间也很长,而且这些学生在接受的学校教育中,既学习藏语课程,也学习汉语课程,虽然母语是藏语,但是大的生活环境中汉语的使用率很高,学习、生活、媒体中都有很多汉语信息。而且对于语言的学习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听懂和读懂的,属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产出阶段,可以说出和写出的阶段,属于更高一水平的阶段[3],在这个研究中,实验属于第一阶段,仅仅让被试通过认词进行判断,所以被试的成绩很好,正确率很高。
另外,判断目标词时,要理解语义后才能进行,可以从汉语意思直接判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目标词为汉语时,比目标词为藏语快的原因是藏—汉的联系比藏—藏的联系要差一些,当二者语言都是母语时,两个词同时会进入分析系统,正如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对熟悉的母语有很高的感知能力,会自动捕捉信息,对不熟悉的语言会在信息选择时,不自觉地抑制。对目标词是汉语时,不得不只根据汉语词进行判断,不用对启动词分析了。另一个与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不同的地方是:本研究使用的启动词是母语而不是第二语言。
实验中要求判断目标词是否是动物,判断的前提是对词义要理解,结果发现,被试的藏汉双语的词汇通达水平比较高,熟练双语者第二语言可以直接通达概念表征,与概念中介模型的观点一致[4]。因此在双语的学习中,语义的理解很重要,当有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时,经常使用的词汇是容易掌握的,而且语义在理解中可以达到自动化加工水平,两种语言的转换快。
[1]陈宝国,彭聃龄.词义通达的三种理论模型及研究简介[J].心理学探新,2000,20(1):42-46.
[2]郭桃梅,彭聃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J].心理学报,2002,35(1):23-28.
[3]孙晓明.留学生产出性词汇的发展模式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4):121-124.
[4]陈宝国,彭聃龄.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I)[J].心理学报,2001,33(1):1-6.
The priming effec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access in pronunciation, shape and meaning
Qi Le-ying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8, 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priming effect of priming words and target words on th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sing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We find that the students can produce larger priming effect of semantic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ing words and target words. When the target word is Chinese vocabulary, the judgment is quickly than the target word is Tibetan vocabulary. The vocabulary frequently used is easy to judge.
lexical access; priming effect; semantic through
H03
A
1000-9795(2014)04-0304-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2-09
祁乐瑛(1971-),女,青海西宁人,教授,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
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双语教学中藏汉双语词汇通达的研究”(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