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寄宿生人际困扰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014-05-25 00:28:13智银利冯翠仙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寄宿生人际解决问题

智银利,冯翠仙

(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农村初中寄宿生人际困扰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智银利,冯翠仙

(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为了解农村初中寄宿生人际困扰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中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29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寄宿生与走读生在人际关系总体困扰和异性困扰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寄宿生更少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与走读生在解决问题、求助与自责方面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P<0.001);寄宿生总体人际困扰得分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双方差异非常显著(P<0.01);自责、解决问题、退避对人际困扰有明显的预测作用(R2=0.315)。研究表明,农村初中寄宿生存在轻度人际困扰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寄宿生;走读生;人际关系困扰;应对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正逐步推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特征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的教育改革,而且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许多青壮年进城务工,因而有更多的初中生进入到寄宿制学校就读。目前,农村中学寄宿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2]。

人际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它反映着人与人心理上的距离,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学者谭欣等人在有关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的研究中表明,有25.75%的初中生认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是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痛苦”的首要原因[3];学者贾红媛的研究也认为,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等[4]。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所采取的方法或策略,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变量。中学阶段是生理心理发育及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压力的高发阶段,能否采用适当的应对方式是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黄希庭等研究指出,中学生主要有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等几种基本应对方式[5];而对寄宿制学校的城市中学生而言,张柏芳、宋娟的研究发现住宿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走读中学生差,与较多动用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有关[6]。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初中生社会化与人格健全的必由之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寄宿生数量已经占到许多中学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那么,他们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何?与应对方式有何关系?目前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农村初中寄宿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与其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心理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晋中市两所有寄宿生的普通农村初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测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8.33%。其中寄宿生146人,走读生149人;男生136人,女生159人;被试平均年龄14.10±0.89岁。

(二)研究工具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量表由郑日昌编制[7]57-61,共28个项目,包括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困扰、异性困扰四个维度。量表采用“是”和“否”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严重。总分在0~8分者为无人际困扰,9~14分者为轻度人际困扰,15~28分者为较严重人际困扰,其中得分≥20分者为明显的人际关系障碍。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应对方式量表(CSQ)

该量表由肖计划编制[8]109-115,共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与合理化6个因子。量表采用“是”和“否”计分,因子分越高说明个体更倾向于该应对方式。量表信度为0.68~0.89,效度为0.48~0.83。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t检验、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初中寄宿生与走读生人际困扰差异比较

由表1可见,农村初中寄宿生的总体人际困扰平均得分为9.10分,已达到轻度人际困扰程度;其中人际困扰总分与异性困扰因子分显著高于走读生(P<0.001),说明寄宿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主要表现为异性交往困扰。

表1 寄宿生与走读生人际困扰的差异比较(x±s)

(二)农村初中寄宿生与走读生应对方式差异比较

由表2可见,在应对方式的内部结构中,农村初中寄宿生与走读生一样,“解决问题”与“求助”均排在前两位,说明他们的主要应对方式都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寄宿生比走读生“解决问题”与“求助”得分低,“自责”得分高,双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 05,P<0.001),说明寄宿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更倾向于自责,并且不太愿意去求助。

表2 寄宿生与走读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x±s)

(三)农村初中寄宿生总体人际困扰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寄宿生总体人际困扰与解决问题、求助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成正相关,说明人际困扰程度高的农村初中寄宿生更容易采取不成熟型或混合型应对方式,而非成熟型应对方式。

为进一步考察应对方式与人际困扰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以人际困扰总分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为自变量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责、解决问题、退避进入回归方程,其联合解释能力(R2)为31.5%,即它们是人际困扰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自责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0.4%。

表3 寄宿生总体人际困扰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r)

表4 寄宿生应对方式对人际困扰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一)农村初中寄宿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表1结果表明,寄宿生总体人际困扰平均得分为9.10分,与走读生的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1),说明寄宿生的人际问题较为严重,已达到轻度人际困扰程度。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6]。人际关系是一种由人际互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以情绪性为特点,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核心与主要动因。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我独立意识空前觉醒,渴望他人尊重自己,但因自我调控能力弱又容易任性冲动,所以同龄人之间常出现一些不理智的幼稚交往行为,甚至达到矛盾激化的程度。与寄宿生相比,走读生一旦出现以上人际适应问题,经常可以得到父母无私的帮助与亲切的指导,从而化解危机获得心理平衡。寄宿生则不然,他们离开温暖熟悉的家庭,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本身就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加之入住到学校宿舍后要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去磨合,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关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指导,然而,由于住校后家庭教育的功能无形中被削弱,而目前广大农村寄宿制初中缺乏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更缺乏针对寄宿生的人际交往方法指导,因而许多寄宿生开始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可以说,寄宿生活环境与人际交往范围的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了寄宿生比走读生人际关系更容易紧张。

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农村初中寄宿生异性困扰的得分比走读生高,双方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这说明他们受到的异性人际交往困扰比走读生更加严重。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剧变的少年期,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开始,第二性征出现,这往往会使其产生羞涩不安焦虑等烦恼心理,表现在男女情感方面,就是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兴趣,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因其认识水平不高,所以形成表面疏远而内心又很“爱慕”的矛盾心理与行为,有的甚至出现早恋现象。对此,成人应加以重视并加强相应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性教育内容及与异性交往的方法指导重视不够,尤其是农村中学,受传统陈旧思想文化影响,这方面的课程或者不开设,或者开设了但教师不讲或很少讲,使学生失去了很好地接受青春期性教育的宝贵机会。因而,面对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带来的诸多困惑,学生们只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父母或同龄人,而鉴于同龄人也同样地缺乏相关知识经验与技巧,此时父母的指导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不过,与走读生相比,由于寄宿生主要的生活时空是学校,他们对如何与异性同学正确交往、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等这些比较私密的问题就失去了许多良好的引导,因而陷入异性人际交往困扰者较多。从现实来看,不少寄宿生由于不能正确应对异性交往问题而陷入了早恋的情感误区,直接影响了其学业及社会适应性,并进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二)农村初中寄宿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学习生活压力与各种应激情境,农村初中寄宿生与走读生一样,在应对方式的内部结构中,“解决问题”与“求助”均排在前两位,这说明他们都有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本研究结果同前人研究结果有一致性[5][9]。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认知成熟度逐渐提高,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思维能力与自我效能感,表现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首先都是通过自我努力理性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其判断应激超过他们的应对能力时,也会选择必要时向人求助来缓解冲突和压力,积极化解生活中的难题。

但是,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寄宿生解决问题与求助的得分比走读生低,自责得分比走读生高,双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相对而言寄宿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更倾向于自责,并且不太愿意去向人求助。这一研究结果也与前人一致[6]。就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寄宿生面对住校生活带来的种种不适应、学习方面的巨大压力、青春期的性困扰等问题,由于长期缺乏最贴心的父母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在学校又不敢也不愿向老师们求助,以至他们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而走读生每天都能回家,因此当他们遇到问题时,父母就会细心开导教育,他们就更容易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此外,鉴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城镇,孩子住校往往使家长又额外增添了经济负担,加之上高中上大学是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因而寄宿生父母往往在子女周末回家时又会抓紧时机教育孩子,孩子们承受着以上诸种巨大心理压力,因而一旦在学习上或生活中受挫,就容易自怨自艾,将失败归因于自身,乃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自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

(三)农村初中寄宿生人际困扰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由表3可见,寄宿生人际困扰总分与解决问题、求助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逃避、合理化成正相关,说明在人际交往面临困扰时,困扰程度高的寄宿生往往更多采取不成熟型或混合型应对方式,而非成熟型应对方式。生活实践表明,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如果能够自己设法主动解决问题或必要时向他人求助,那么这些积极的应对方式都可以提高社会适应性,并更好地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反之,如果个体面对问题不是幻想逃避,就是自嗟自怨,这些不良的应对方式非但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使他人对该个体的能力与人格特质形成消极看法,从而影响他的人际交往质量。虽然小升初后寄宿生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往往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但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他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耐受挫折能力及人格的独立性,就算他们从小远离父母,但相对成熟的心智也会使其人际交往困扰减少,心理更加健康;而心理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的学生,更容易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来应付困境,解决冲突[10]。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农村初中寄宿生人际困扰的应对方式依次是自责、解决问题与退避。究其原因:寄宿生希望自己能迅速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当看到别的同学适应良好而自己却一直难以很快适应时,往往归咎于自己的能力,因而容易产生自责心理,造成其人际困扰;解决问题能力越强,就越能及时化解学校生活中的诸多压力与矛盾,人际困扰也就越少;而遇事就采取退避这一消极方式应对,各种困难与矛盾越积越多,人际困扰问题自然也就越来越大。因此,农村寄宿制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技巧,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增强其应对能力,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包向荣.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9(8):32-33.

[2]万立俊,陈兵.农村中学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9-70.

[3]谭欣,郭振娟,张环.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123-126.

[4]贾红媛.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问题及教育对策[D].沈阳:辽宁师大硕士论文,2002.

[5]黄希庭,余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1):1-5.

[6]张柏芳,宋娟.广州某校住宿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7(4):404-405.

[7]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Z].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汪金翎.中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1(5):77.

[10]赵凌燕.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1000-1002.

(编辑 申嫣平)

B844

A

1673-1808(2014)04-0089-04

2014-02-16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西省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晋规办字[2011]8号);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心理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2275)。

智银利(1967-),女,山西太谷人,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冯翠仙(1977-),女,山西榆次人,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

猜你喜欢
寄宿生人际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2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及时发放生活补助费助贫困寄宿生温暖过冬
下一代英才(2015年1期)2015-05-30 18:07:13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剑南文学(2015年2期)2015-02-28 01:15:20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当代修辞学(2013年3期)2013-01-23 06: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