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卫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现状素描与价值观塑造
——一种辅导员介入模式的探索
李永卫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的思维意识也出现了巨大转变。其中,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理性化趋势日渐明显。通过三个层面对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形成原因进行解析,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提出了以帮助女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婚恋观为目标的“1234”辅导员介入模式,希望为女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向上婚恋观的塑造提供帮助,并为有关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
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1234”模式;辅导员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物质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女性的婚恋观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从“争先恐后嫁军人”到“一片丹心献文青”再到“挤破脑袋进豪门”,从“唯父母之命是从”到“爹娘和我一起想”再到“我的婚姻我做主”,从“邻里乡亲结亲家”到“亲友帮忙觅郎君”再到“《非诚勿扰》把君找”,我国女性的婚恋观和婚恋方式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变化。这其中,当代女大学生群体因其受教育水平高、独立自主意识强、接受新思想最多、摒弃旧文化最甚,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女性中婚恋观变化最为激烈和深刻的群体,而其婚恋观现状、形成原因等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极大关注与反思。
第一,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描述。当前学界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大都涵盖了对婚恋观状态的描述,包括特点概括、问题归纳等。如周晓燕和周军对困扰高学历女青年的主要问题、如何让高学历女青年找准自己的婚恋定位、如何让政府部门更好地制定并执行有关的政策进行了探讨。武秀杰2009年在其研究中也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和分析。李永芬等对女大学生与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对比。
第二,对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形成原因的探析。丁珂等探讨了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出现的新特点及其成因,希望帮助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常雪等就女大学生功利型婚恋观的成因进行了描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三,女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塑造与引导。陈晓敏2008年在其研究中认为,应当从女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探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的小组方法,形成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模式。叶友华则指出应通过重点强化六方面的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综合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界基本对女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的理性化变化趋势实现了准确的把握,并且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性化婚恋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对策。
然而,以往研究很少以一种专业的学术理论去统领整个研究。作为身处高校之中的女大学生群体,其周边环境对其婚恋观的塑造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因此,本文将重点对上述两大缺陷进行修正:首先,依托社会学中马克思·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行动”理论,分析当前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的成因;其次,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探索构建一种新的辅导员介入模式,帮助女大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马克思·韦伯指出,所谓“目的合理性行动”,是指“通过对外部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1]。韦伯关于这一概念的解释中,重点强调两大要素:第一,“对外部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这一要素着重强调对外界的期待,即对外部环境或人物的期望;第二,“合乎理性的个人目的”,即行动者自身认为能够讲得通、说得过的经过反复权衡的个人发展理想。
这一概念与本研究的主题相关度极高。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相比从前得到了极大丰富。作为天之骄子的女大学生群体,更是深谙这种变革所引发的客观条件的巨大改善,加之个人所处的文化层次,使她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婚恋问题,形成独具时代和群体特色的理性婚恋观:
(一)对婚恋对象个人条件的期待更高
相比从前或现阶段其他女性群体,当前女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相对突出,对婚恋对象个人条件的期待更高:经济方面,希望自己的婚恋对象及其家庭拥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对房产和私家车的要求成为很多女大学生对择偶对象经济上的首要要求;政治方面,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政治地位的男性作为伴侣,因为他们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资源和更好条件;文化方面,“大学生”身份的存在,使许多女大学生选择婚恋对象时相比从前更加注重对方的文化水平、个人修养;社会方面,女性与生俱来的弱势角色和恋家情怀使得她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因此在流动性较大、不稳定性较高的当今社会,女大学生仍然更愿选择与自己生活在同一地域或籍贯相同的男性作为婚恋对象。
女大学生对婚恋对象个人优越条件的期待,与韦伯“目的合理性行动”所强调的第一个要素不谋而合,即这种理性婚恋观的存在,前提是女大学生对他人提出了自己较高标准的期望。
(二)将婚恋对象的条件与自身合乎理性的个人目的相结合
韦伯“目的合理性行动”强调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乎理性的个人目的”,这个要素存在的前提是第一个要素得以实现。女大学生对婚恋对象自身条件的要求和期待,更多的是为了在对方满足上述条件之后,能够为自己合乎理性的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保障。
首先,对于择偶对象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要求,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个人物质层面的满足(如住上更宽敞的房子或驾驶更豪华的轿车),择偶对象的优越条件会无形中使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起点相对较高,甚至成为通向自己所认为的成功的捷径,还可为自己子女的发展提供相对更好的基础。其次,当前一部分女大学生对婚恋对象自身条件过分的苛求,也有虚荣心作祟,女性天生的性格使得她们比男性更加爱慕虚荣,更加看重心理满足,这既包括个人的心理安慰,也包括来自别人对自己歆羡所带来的心理满足。
(一)经济原因
韦伯曾经提出“行动的经济取向”一说,并认为这种“经济取向”是目的理性的[2]。当今社会,优越的经济条件已成为谋求各方面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婚恋对象优越的经济条件还可使女大学生得到精神满足,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通向成功后的成就感。因此许多女大学生萌生了嫁个有钱人这样看似庸俗实则非常理性的想法。
(二)文化原因
世俗化是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最主要的特征,文化的世俗化反映在观念层面就是理性观念的大规模出现[3]。
传统“门当户对”观念的削弱及现代社会向上流动观念的增强使许多女大学生希望通过嫁给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条件比自己好的男性实现个人地位的提高,这种目的理性现象在当前的社会中非常普遍。同时,外来文化的进入,使许多女大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更加理性,不再禁锢于含蓄的传统文化,而是更加敢于表达自己对于条件优越的男性的好感,使她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此外,社会中已然形成的“傍大款”“要嫁就嫁有钱人”的风气也得到了部分女大学生的认同,认为与经济条件优越的男性结合,是实现个人目标的理性选择。
(三)个人原因
女性本身弱势的性别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屡遭歧视,使许多女大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个条件优越的男性作为弥补自身不足和更好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导致理性化观念滋生。同时,父辈的教导也使得这种思想得以传承。此外,年轻、美貌成为了许多女大学生能够成功找到一些条件优越男性的资本,也是很多女大学生敢于拿自己搏一把的赌注。
作为女大学生当前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女大学生的理性婚恋观应予以一定关注。而身为直接管理女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更应当肩负起帮助女大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积极向上婚恋观的重要使命,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适应现实的教育模式(如下图):
所谓“1”,指辅导员应以“理性关怀”作为介入的基础,在介入过程中不掺杂个人恩怨、不进行过度干预,保持理性,侧重关怀。
所谓“2”,是要以“尊重隐私、鼓励自由”这两点为介入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婚恋问题的特点和社会道德要求辅导员在介入女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时,应以尊重和保护当事人隐私与自尊为基础开展相关心理辅导和价值观塑造。同时,在把握婚恋观正确健康、积极向上大方向的基础上,不刻意强调所有学生婚恋观念的雷同或统一,尊重个人意愿,鼓励自由发展,自主寻求适合自身的婚恋方式和理念。
所谓“3”,指依托三种方法和知识帮助女大学生培养和塑造正确的婚恋观。具体有三:首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辅导方式,与学生一对一沟通,既可保证隐私不被泄露,也可以实现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其次,着重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女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婚恋观,高校辅导员本身心理咨询师的背景及长期以来与学生沟通产生的积淀,使辅导员在运用这一领域的知识时既有理论基础,也有经验优势。再次,采用列举案例的方式协助女大学生进行婚恋观的塑造,辅导员队伍中女性占多数的状况使她们既有足够的耐心和情绪进行疏导,也有足够的案例积淀摆脱以往枯燥单纯的说教方式,帮助她们塑造正确向上、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所谓“4”,是要实现四个目标。第一,以培养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婚恋观为首要目标,无论学生的性格、籍贯、家庭或其他条件有何差异,在婚恋观的培养和塑造上,都应以此为最终的培养方向和塑造目标。第二,以培养适应女大学生自身情况的婚恋观为基本目标,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帮助女大学生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婚恋观。第三,以培养“感性与理性适度结合”的婚恋观为重要目标,女性细腻丰富的感情特征和女大学生崇尚理性的思维特征的适度结合,不仅对她们健康婚恋观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也是高校辅导员应当着力引导的基本方向。第四,以培养能够使女大学生受益终生、造福后人的婚恋观为最终目标,女大学生婚恋观正确与否,关乎其一生幸福以及之后对未来子女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和塑造,意义非凡,使命重大,因此,应把培养能够使她们受益终生、传承后人的婚恋观作为最终的努力方向。
当前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的产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其自身原因。女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群体和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婚恋观的健康与否关乎自身的幸福人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当前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状况的描绘、原因探索及辅导员“1234”介入模式的提出,为女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向上婚恋观的塑造提供帮助,为有关部门相关方面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顾忠华,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编辑 张瑛)
G641
A
1673-1808(2014)02-0018-03
2014-01-24
李永卫(1984-),女,山西太谷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