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兰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劳动年龄人口多处于生产领域,能够直接创造财富,因此,当更多劳动力人口进入劳动年龄,不论家庭还是社会都会拥有较多的收入来源,因此有利于家庭储蓄的积累。我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因而居民储蓄水平也处于波动之中。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储蓄率经历了异常的波动,70年代以后则处于增长的态势。但是,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和居民储蓄水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至2012年底,我国劳动力人口绝对数出现下降趋势,这种趋势预示着人口红利开始趋缓;与此同时,200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存款的增长幅度也逐渐下降,至2008年,居民存款的年增加额为45351.2亿元,而到2011年,下降为41656.6亿元。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口红利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美国的人口经济学家科尔和胡佛的抚养系数假说表明:高生育率和低死亡率,将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逐渐增加,最终带来消费需求的旺盛和储蓄率的降低;当少儿抚养负担逐步变为劳动力资源时,随之而来的高储蓄率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最后,将会进入到老年负担比较重、储蓄水平比较低的时期,此时,经济的增长幅度不断降低〔1〕。Tobin的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国民储蓄率之间呈正相关〔2〕。Solow Robert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也认同此种观点,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带来储蓄率的增加,以应对投资需求的上升〔3〕。但是,这些模型都只考虑了人口数量这个因素,却未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Mason在研究抚养系数与生命周期模型的关系中提出,少儿抚养系数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乘积决定了储蓄率,同时,储蓄率也受到抚养系数本身的影响〔4〕。
关于人口变化对储蓄率的作用,国内学者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于学军指出,由于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具有较低水平的收入和储蓄,因此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的升高会降低储蓄率,从而对积累基金和投资资本的形成不利〔5〕。袁志刚、宋铮则认为,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居民储蓄的增加,从而引起储蓄率的上升,储蓄率的适度降低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6〕。王维国、徐勇、李秋影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年人口增加,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负担加重,储蓄率上升并超过帕累托最优储蓄率,从而不利于GDP的发展〔7〕。郑长德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储蓄率和少儿抚养比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和老年抚养比间存在正相关关系〔8〕。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以抚养系数假说为基础,认为储蓄水平受制于抚养比的高低;国内研究则对人口抚养比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储蓄水平的提高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探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表1为20世纪中期以来福建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
表1 福建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万人)
表1的数据显示,福建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从1964年开始逐渐上升,从1964年的54.5%增加至2010年的76.7%;在国家节育优生政策和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因素的作用下,21世纪以来,少儿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64年的42.3%下降至2010年的15.5%;而老年人口比例却呈递增趋势。至2010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9%,出现老龄化加快的趋势。因此,福建省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的同时,老年人口比例也在增加,而少儿人口比例却在降低。按此趋势,将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最终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结果。
图1 福建省人口抚养比情况
由图1可知,人口总抚养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3年之前,总抚养比都高于40%,2004年以后,总抚养比趋于稳定,至2012年底,总抚养比下降到31.5%。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从1995年起,少儿抚养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95年的47.3%下降至2012年的20.7%。而老年抚养比有所升高,2010年达到10.3%,2011年和2012年老年抚养比又上升至10.8%。以上数据表明:虽然福建省目前还是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老年抚养比却呈上升趋势,福建省人口老龄化正呈递增的态势,将会出现人口红利的降低,直至消失。
储蓄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数据的可得性,表2总结了1978~201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数据的变化。图2和表2说明:1978年以来福建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呈递增态势,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出现1980年增长66.82%的高峰。
图2 1978~2012年福建城乡居民储蓄变化情况
表2 1978~2012年福建城乡居民存款余额
从表2中的增长率可知: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更倾向于利用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进行收入的分配,因此居民储蓄率增幅略有下降。由图2中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占GDP的比例可知,该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59.55%的峰值,2008年以后比重有不同的波动。
为了定量分析人口红利转变对居民储蓄水平的作用,本文利用Leff模型和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储蓄率为因变量,以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为自变量,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各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的跨度为1978~2012年,回归分析的估计函数式为:
其中,S/Y代表储蓄率,y代表人均GDP,g为经济增长率,A代表少儿抚养系数,B代表老年抚养系数,其中 α、β、γ、η、λ 为回归系数。
运用Eviews 5.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由于以上变量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非平稳性,如果不进行平稳性检验就进行回归,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的现象。因此,本文采用ADF法对以上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先对各变量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Eviews软件结果显示原序列是非平稳的;为了使其平稳,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再对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各变量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因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运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表3 平稳性检验结果
由R2=0.996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5,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较好;由F值可知回归方程显著,即这4个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而t值表明,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储蓄率都有显著影响。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人均GDP是起负作用的,人均GDP每增加1%,储蓄率减少0.13%。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更多地会选择将储蓄进行投资,最终使得储蓄率下降。在经济增长率方面,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储蓄率减少0.14%。因为在经济增长时期,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同时居民又有较强的消费意愿,消费的增加最终引起居民储蓄率的下降。少儿抚养比的提高不利于储蓄的积累,模型显示:少儿抚养比每增加1%,储蓄率将会降低0.5%。少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投入,如教育,医疗等,这就会带来储蓄率的降低。而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反而会增加储蓄,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储蓄率将会增加0.76%。由于目前我国依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与此同时,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子女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为了预防养老风险会增加储蓄,因此,最终会使储蓄率提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储蓄率有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检验人口转变如何通过影响储蓄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储蓄率的变动和GDP的关系(见图3)进行了计量分析。
由图3可知,福建居民储蓄余额与GDP大体上呈线性关系。
由此可以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
其中:Y为福建的GDP,S0为常数,S1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系数,u为随机扰动项。运用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估算出的结果为:
所估计的参数S1为1.77,说明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每增加 1%,GDP就会增加 1.77%;R2=0.994,说明拟合度较高;由t值和F值可知,回归方程显著,因此,储蓄率的变动对GDP有显著影响。
图3 福建省历年GDP、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变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低抚养比有利于储蓄水平的提高。但是,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目前我国人口红利出现趋缓的态势,因此,我们应当实行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口红利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助推剂。
当前,福建省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在不断降低,而人力资本将逐步成为福建省经济实现持续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从短期来看,低成本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短暂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劳动力的低成本将会反映出劳动力素质和生产率水平的低下〔9〕。福建省14~64周岁的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他们在就业时没有得到就业培训,仅具有相对较低的创造力,因此,应当通过为劳动者提供应有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趋缓会使劳动力成本提高,而劳动力成本提高会使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因此需要探寻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首先,政府需要鼓励自主创业和倡导弹性就业,企业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需加快技术的再创新。其次,在就业方面,应通过增加就业培训、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就业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政府部门应当改善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全方位地促进就业增长,努力实现政府充分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10〕。
未来城市劳动力的供给,必须依赖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福建省的总人口中有60%左右是农村户口,而全省大部分劳动力也来自农村,但城市的排他性政策非常不利于劳动力的转移。为了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取消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政策措施,以降低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沉淀。首先,消除制度性障碍,及时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畅通无阻的转移;其次,在就业方面,根据岗位的需要,提供公平的就业岗位;在福利待遇方面,降低农民的进城成本,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11〕。只有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潜在效应才能被释放出来。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养老负担将不断加重,因此,在人口红利转变时期,应当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使人口红利得以顺利兑现。
首先,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其次,我国大部分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人口和仍然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并没有有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12〕;并且,老年人所拥有的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政府应当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鼓励开发利用老年资源,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
〔1〕Coale Ansley J.,Edgar Hoover.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DevelopmentinLow-IncomeCountri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254 -257.
〔2〕Tobin James.Life-Cycle Savings and Balanced Economic Growth〔M〕.New York:Wiley Press,1967:132 -135.
〔3〕Solow Robert.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ics,1956,(8):21-26.
〔4〕Mason Andrew.Saving,EconomicGrowth,and Demographie Change〔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88,(6):36 -42.
〔5〕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J〕.人口研究,1995,(4):1-6.
〔6〕袁志刚,宋 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24 -31.
〔7〕王维国,徐 勇,李秋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6):1-8.
〔8〕郑长德.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6):1 -4.
〔9〕钟水映,李 魁.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4):14 -23.
〔10〕陈燕萍.浙江人口红利研究〔J〕.人口研究,2010,(7):76-88.
〔11〕王金营,杨 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5):15 -24.
〔12〕蔡 昉.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J〕.经济学动态,2011,(6):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