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
在小学阶段,我们通常将说明某一个道理的文章称为“说理文”。这些文章往往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然后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必然要关注文章的观点、事例、论证等方面。我们也只有抓住这些要素,才能挖掘出说理文的教学价值,教出说理文应有的味道。
《学与问》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说理文。学生在四、五年级学习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对这一文体已有所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学会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深入理解事例,进而学习作者说理的方法。
一、观点,在辨析中明确
《学与问》一课,由课题可知文章将谈论到两个方面:“学”与“问”。但在具体说明时,作者却侧重谈了“问”的重要性,这需要指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确。
师:同学们,请一起读课题。(学生齐读。)显然,这篇文章谈到了“学”,谈到了“问”。但是,作者是用同样的笔墨来谈它们的吗?还是有所侧重呢?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生:我觉得作者更强调“问”。他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问”,很重要,是——(生:金钥匙)是——(生:铺路石)从这两处比喻中,确实我们看出“问”很重要。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强调加点的词。(多名学生朗读。)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这句话也突出了“问”的重要性。
师:“是……也是……”这样的句式,它强调的重心往往是落在后面的。那么,是不是“学”就不重要了呢?
生:不是。
师:你现在的身份是——
生:学生。
师:我们这里是一所——
生:学校。
师:你每天早晨背着书包到学校来——
生:上学。
师:你知道“学”很重要吗?(知道)你明白“学”很重要吗?(明白)你清楚“学”很重要吗?(清楚)那么,谁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侧重强调“问”的重要性?
生:因为“学”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道了。
生:因为平常我们接触“学”比较多。
生:平常,我们很强调“学”的重要性,但是对“问”强调得不多,所以作者重点要谈“问”。
师:是的,别人已经懂得的道理,我们不需要多谈,别人可能忽视的地方,才是我们应该强调的重点。这就是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
(学生齐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与《说勤奋》等观点明确的文章稍有不同,《学与问》一课论述的重点是有所侧重的,需要我们加以辨析。文章开篇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接下来却“花开两朵,单表一枝”,重点强调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显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不是用同样的笔墨来说明“学”与“问”,而是少谈“学”,多谈“问”。
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说明的重点,更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重点谈“问”,而不谈“学”。这就使学生的阅读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自己的“学生”身份,“学习”活动,很快明白我们平常确实是谈论“学”比较多,而关注“问”比较少。这时,教学活动其实已经触及到了说理的智慧,即别人已经知道的少谈,别人有所忽略的多谈。
二、事例,在对比中理解
为了说明“问”的重要性,文章先后列举了关于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这两则事例,以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需细读两遍,完全能够理解。但在说理文中,列举事例并非简单地讲述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要凭借这些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所写事例有些什么特点,便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如果我们将《学与问》中的两则事例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发现特点,理解作者选择事例的精当。
师:读了这两则事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这两个事例中写到的哥白尼和沈括都很喜欢问问题。
师:是的,哥白尼和沈括身上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但这篇文章中作者谈的是他们——(生:爱问问题)的特点。这就说明列举事例要紧扣观点。
生:哥白尼和沈括后来都获得了成功,一个成了天文学家,一个是大科学家。
生:我还发现这里哥白尼和沈括都是小孩,课文里写的都是他们小时候的事情。
师:很有趣的发现!谁能解释这两个相同点,为什么选成功人物的小时候的事?
生:成功的人的事例才有说服力。
生:这篇文章是写给小学生看的,用小孩的事例更适合。
师:你完全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选择贴近他们的事例来说明,更容易让对方理解、接受,是吗?
生:是的。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从这两则事例中读出的相同之处。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默读思考。)
生:我发现一个不同的地方。作者写哥白尼的事例,写他问了很多问题,写沈括只写他问的一个问题。
师:问题的数量不同。再比较一下,你会发现两个事例强调的重点一样吗?
生:哥白尼的事例主要写他问了很多问题。(师:有没有写他怎样去解开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写。(师:这个事例重点说明的是?)哥白尼很爱问问题,我们要像他一样多问、好问。
生:沈括的事例只写了他问的一个问题,但是详细写了他怎样去问妈妈,又怎样通过观察思考解开这个问题的。(师:这个事例强调的重点是?)有了问题,我们要勤于观察,去思考,解开疑团。endprint
师:通过同学们这么一比较,我们发现这两则事例都是写“问”,但强调的重点不同,一个是说明要“好问”,一个说明要“思考”。
生:还有一个不同。哥白尼是波兰人,沈括是中国宋朝时候的人。(师:这说明选择事例要注意什么?)要注意选择不同地方的。(师:为什么?)这样更有说服力,说明不管哪里的人都要“问”。
生:他们问的问题也不一样。(师:能再说明白些吗?)沈括问的是学习上的问题,他读诗的时候不明白,而哥白尼问的都是生活中的问题。
师:你的发现很有意义!这其实是问题的来源不同,一个来源于生活,一个来源于学习。这说明什么?
生:我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养成“问”的习惯。
阅读文中的两则事例,无疑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这样浅显易懂的语段教些什么呢?如果只是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显然不能完全体会作者“说理”的方法,以及这样说的妙处。
学习这两则事例,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便于我们剖析研究,发现特点,理解作者说理的智慧。首先,教师请学生寻找“相同点”。学生很快发现两则事例都谈“问”,且主人公都是孩子,最终他们又都有所成就。由这些相同点说开去,说理时应紧扣观点来谈、应关注交流对象等说理的智慧便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点”。这就促使学生对两则事例进行深入辨析,进一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来说理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则事例强调的重点不同,这是它们的核心区别。列举事例说明道理,不能是同一角度、同一平面的简单重复,必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论证。关注到这一点,就为下一环节学习作者的说理思路做好铺垫。此外,学生所读出的人物国籍不同,问题来源不同,也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列举事例应关注广泛性,这样更有说服力。
对比阅读事例,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为了真正将事例读懂、读透,只有充分掌握了事例本身的特点,才能理解作者说理的智慧。
三、论证,在表达中感悟
说理文列举众多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观点。读懂事例,并不等同于读懂了“说理文”。尤其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这类文章已接触不少,在原来初识、感受的基础上,能理清作者说理的思路,应该是该年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师:同学们,我们对比阅读了这两则事例,读出了一些相同之处,也读出了一些不同之处。从中,我们知道:文章先讲了作者的观点——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我们要有一颗好奇心,要“好问”;第二,有了问题之后,我们还要观察思考,不断地去追问自己,要能“自问”。有了观点,有了事例,但总感觉还没把道理说清楚。缺了什么?
生:缺了第三自然段,我们还没学。
师:那么第三自然段说了些什么?能不能少呢?
生:第三自然段主要说了我们要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
生: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会,就可以向他请教。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请教,善于问别人。(板书:善问)现在,再来看看作者的论证思路。
(师指示“好问”——“善问”——“自问”)
生:我们要养成“好问”的习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了问题,要善于向别人请教,也就是要“善问”。有些问题暂时解决不了,或者对答案不满意,要注意观察思考,也就是不断地问自己,是“自问”。
师:你说清楚了文章说理的思路。现在,你们发现第三自然段虽然短小,但能不能少?
生:不能少。少了它,文章就不通了,道理就说不明白。
生:第三自然段在“好问”和“自问”中间,它有过渡的作用,能把这两个联系起来。
师:的确,有了它文章的思路才连贯,说理才明白。作者并不是想到哪里,就随意写到哪里,而是按照我们平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来说明的。同样,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虽然都是讲“问”,但先举哪个例子,能随意吗?
生:不能。它们强调的重点不一样,要根据作者说明道理的思路来安排。
说理文的教学难点在于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说明思路,也就是论证。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存在。如果能为“论证”寻找到可以附着的落脚点,比如:关注作者的表达,即写了些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就可以将“论证”具象化。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阅读两则事例,分别概括出它们论述的重点,一为“好问”,一为“自问”,接着理解第三自然段谈论的“善问”。这样,作者谈论的三部分主要内容便清晰地呈现出来。由“好问”到“善问”,再到“自问”,遵循了人们日常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普遍规律,层层递进,说明“问”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发现不仅“善问”的部分不可或缺,而且两则事例的先后顺序也不可调换。这充分体现出了说理文论证严谨的文体特征。抓住作者的表达思路,也就理解了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为什么要这样论证。
说理文因其文体特征,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小学教材中,说理文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说理智慧的重要材料。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普通的记叙文,只教几则事例,又不能抛开事例,空洞说理。教学说理文,就应该用“说理”的方式来进行,指导学生明确观点,理解事例,学习论证。这样才能教出说理文的味道,学到说理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