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如何实现“稳增长”

2014-05-23 18:45诸建芳孙稳存
银行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间领域转型

诸建芳+孙稳存

2014年经济增长是有底线的

2014年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改革措施开始落地的第一年,经济的核心任务是改革和转型。市场有观点认为,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再重要,不需要强调增长。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仍是必要的,政府也会将一定的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的底线。

笔者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目标仍将定在7.5%。此增长目标意味着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达到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5%以下。如图1所示,1990年以来,中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除了1998年没有完成之外,其他年份均完成了增长目标。因此,从全年增长来看,GDP增长7.5%很可能就是我国2014年经济增长的底线,是需要完成的目标。

保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这是从我国经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的最佳政策目标选择。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保持就业稳定需要合理的经济增长,这是最优先的政策考虑。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与社会稳定的意义上来讲,保持稳定的就业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保持就业稳定的关键就是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增长。如图2所示,根据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的关系,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非农就业增长0.3个百分点,即拉动非农就业增加150万人。这就意味着,GDP增长8%,可以拉动非农就业增加1200万人,如果增长7.5%,大约可以拉动1100万左右的人口实现非农就业。新增城镇就业这个指标近年来一直上升,似乎说明保持就业不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但是,这个指标可能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就业情况,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这个指标本身存在问题,其忽略了离职率的影响,高离职率意味着更多的新增就业,而近年中国离职率上升可能是个普遍的现象;第二,中国近年来城市就业人数的增加额、非农就业人数均出现了下降,而只有城镇新增就业在上升;第三,农民工增加数量、城镇工资增速均出现下降。因此笔者认为,如果经济增长回落,就业的恶化可能比城镇新增就业的数据看起来要严重。

避免通缩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经济出现通缩应该是最差的状态,为了避免通缩,保持一定的增长是必要的。当前我国CPI连续两年在2.6%左右,但是PPI也连续两年分别为-1.7%和-1.9%,如果考虑GDP缩减指数,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2.1%和1.7%。通过计算,如果GDP增速低于7.2%,则经济将出现通缩,即反映全面物价总水平的GDP缩减指数将下降至0以下,出现类似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情况(图3)。因此,为了保持总体物价水平略高于0,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是合适的。

另外,经济增长7.5%需要相关的政策配套支撑。笔者认为,政府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财政赤字将有所提高,考虑到2013年实际赤字低于预算赤字,笔者预计2014年财政赤字将提高至12500亿元,比2013年略微增加500亿元,赤字率接近2%,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图4)。2014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可能拟定为13%左右,同时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和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图5)。

积极的转型与稳增长并行不悖

当前存在稳增长与促转型难以兼得的论断。市场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于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而在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应该干预,尤其不应该刻意保增长。上述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政府保增长,那么,经济将重复过去的发展模式,从而达不到促进转型的目的。这种观点内涵的逻辑是,政府不再干预市场,市场能够实现自我出清,从而实现转型。但是,笔者认为,降低经济增速既不是经济转型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降低经济增速能够促进经济转型的核心是,降低经济增速能够使资源从无效率的领域转向有效率的领域。显然,这并不是必然的结果,经济很可能进入停滞状态,既不转型也无增长,这种状态在很多市场经济的长期萧条中出现过,如日本。由此可见,降低经济增速并不是经济转型的充分条件。是否只有把经济增速降下来才能实现转型?历史表明,在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条件下也能实现转型,只是大家往往对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转型有所忽视。例如,从1997年起,中国经济开始从原有的增长模式转型,经济增速虽然有一定的回落,但是增长水平并不低。当前,主动推动改革与转型的紧迫感并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反腐、强军等领域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从2013年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速有一定的下滑(见图6),其最主要的问题除了经济周期的原因外,与经济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经济改革的推动力不强也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才能增加转型的紧迫感。把转型看做减法以及降低分子的大小,这是消极的转型;而积极的转型更应该是做加法和加大分母。如果是消极的转型,那么政府就会直接降低增长目标,强制压缩产能,减少基础设施建设。这种转型其实是意义不大的,没有解决闲置的产能以及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利用等问题,没有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障碍,最终无法实现转型。积极的转型是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下,加强负面约束,促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实现经济转型。在强调环境约束、地方财政约束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约束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政府只能依靠改革等措施,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制方面等的改革,在改革方面积极做出更多探索。比如,在落实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放开垄断管制、加强竞争、保护创新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方面积极有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经济的转型。通过这样的改革,既可使原有的不合理的经济组成部分得到抑制,又可使新的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从而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转型。

另一方面,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是实现积极的转型与稳定增长的正确操作方式。经济转型需要改革,稳定增长需要政府调控。要有效实现稳增长和促进经济转型这两个目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例如,在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再追求短期政策,而是采用长短兼顾的政策,形成经济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长期政策的实施既稳定了短期的增长,又兼顾了长期的转型,比如提升民间资本投资热情的政策措施。具体而言,笔者估计政府将采用以下三类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落实激发民间投资的措施,推出以长代短的政策以及实施必要的逆周期刺激政策。

落实激发民间投资的政策

稳增长的核心是激发民间投资,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因此,激发民间投资的关键在于政府垄断管制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以及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在当前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落实政府推动激发民间投资的政策细节是必要的。对于2014年而言,政府可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出相应的政策:

细化落实教育、医疗领域的民间准入条件,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从整体上看,教育、医疗等服务业还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加快此类行业的投资一方面有利于民生,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稳增长的效果。从产业空间上看,目前中国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和商务服务增加值分别为7785亿元、3114亿元和19203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0.6%和3.7%。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比,相比美国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十二五”规划和相关部委报告,未来5年这三个行业占GDP的比重均将会有明显的提升。然而民生投入依然不足,阻碍了投资的增长。以教育支出为例,2013年1~12月教育财政相关支出仅增长3%,低于整体支出7.9个百分点,也低于年初预算5.8个百分点,教育方面的欠账依然较多。因此,对于当前供给不足且有利于民生的教育医疗领域,相关细化政策有望落地,切实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如借鉴保障房的经验,将新建医院、学校土地列入专项供地规划,对于民间资本兴办医院与学校,实施“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等。

加快垄断管制领域开放。在传统领域存在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部分领域却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领域包括新能源(如页岩气、核能)、铁路货运、电信等,未来,这些领域将有望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以此来缓解投资下滑的压力。

创新投融资体系,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投资。2013年6月以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网投资,对当年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企稳回升起到了相当正面的作用,并且显著改善了民生。2014年,此类投资还需进一步加强,并且可以创新投融资方式,采用BOT、PPP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降低政府的当期债务负担。

结合国企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改造国有企业。政府从管国企向管国资的方向转变,例如,对于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可以考虑民营化或者推动混合所有制,将资本回收,并投入非竞争性的公共服务领域,缓解财政压力,增加政府支出的规模。

推出以长代短的刺激政策

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并不必然是短期的政策,有些长期有效的政策,在短期也有可能起到刺激经济的效果。笔者认为政府可能会推出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政府在减少“自身消费”的同时,增加民生支出及采购等相应服务。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减少公车采购的同时,增加公交车采购和公交系统的投入。此外,我国当前的公共服务购买以养老、社会服务以及承接政府部门部分职能为主,在公共卫生、教育、文化等主导性公共服务领域尚不多见。未来,政府可能加大服务消费的采购力度。

取消抑制消费增长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目前还存在抑制消费的相关政策,预计政府将清理相关政策,以此来促进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规范,促进新型购物业态的繁荣。

建设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推广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和节能环保相关投资能起到短期稳增长、长期促转型的双赢效果,因此,预计政府将加大相关投入。一方面,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增加相关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建筑材料标准、给予施工财税补贴优惠等方式推广节能材料的应用。

全面更新公交系统,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针对目前全国性的大气污染,政府可能将传统能源的公交车更换成利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电力)的车型,并且通过加大补贴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扩大了消费,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环境。

推动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建设。随着路网建设的逐步完备,物流业的发展成为商品流通贸易便利化的关键。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几个区域性的物流中心,这对于短期稳投资、控通胀、促就业都有正面的效果,并且不会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在稳增长的要求下,政府可能推动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建设。

实施必要的逆周期刺激政策

货币政策可能进行一定的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僵化的政策,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笔者认为,2014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可能继续回落,而二季度末通胀压力减弱。因此,货币政策可能微调,政策有所放松。在考虑全年货币信贷增长总额的情况下,央行可以调整货币、信贷的月度分布,起到实质意义上的货币放松。

相对灵活的汇率政策。人民币不会简单保持升值的趋势,而是将加大波动。如果经济增速回落,政府可能会考虑阶段性的汇率升值放缓,甚至是贬值。

增加财政支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同时又不增加长期的债务负担,可能在短期内加大财政支出,对已有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

增加中西部的建设力度。对于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可能增加短期的建设投入,包括加大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住房、交通、市政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解决民生问题。

猜你喜欢
民间领域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高人隐藏在民间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