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言的互文性特征探析

2014-05-23 06:44:26王双红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语篇

王双红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是法国符号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她在《封闭的文本》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其他文本的表述。”[1](P115)这一理论应用于国内语言研究已有一段时间,目前得到较为广泛认同的一个定义是: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中出现的融汇其他语篇的片段这样的现象,而这些片段在该语篇中可能被明确认出,或者是被吸纳其中”[2]。

微博是2008年兴起的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它备受网民的追捧和喜爱,具有开放平等、撰写字数受限、使用群体年轻化的特征。本文从“乔布斯情书翻译浪潮”中微博网友的4 913条回复当中整理出115个译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微博语篇进行细致探讨。

一、微博语篇互文性分类

关于互文性分类,辛斌[3]、郑庆君、毛浩然、徐纠纠[4]等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对搜集的版本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微博上乔布斯情书译文的互文现象既有词句层面的引用、改写、模仿等,也有语篇层面的套用。根据这一特征,同时参考前人关于互文类型的研究成果,笔者将译文中出现的互文现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词语互文

词语互文,简而言之就是词语符号在文本之间的互换,是后面的语篇受前面语篇的影响而产生的。由于在微博平台上,人们发布同类信息时,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他人的信息,表现在词语层面就是词语的互文。以表1中6个词语为例进行讨论:

表1 词语互文类型统计

同形互文是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本中出现,例如“感觉”在所有语篇中共出现了8次。异形互文是指一个词语的变异形式在其他语篇出现,例如“直觉”是“感觉”的变异形式,它在文本中共出现12次。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乔布斯传》中文版将之译成“阿瓦尼”,这是每一个参与该话题讨论的网友都看过的,从表1可以看到,网友创作的文本中,“阿瓦尼”出现了31次,占26.95%。很明显,这些是网友参照了原译文而产生的词语互文现象,其他词语则有些是参照古代词语得来的,如“磐石”“一见钟情”等,这些均表现出互文性的特征。

(二)句子互文

1、句子结构仿用

句子结构仿用是作者对某一句式的套用和模仿,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同一句式在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古代文学样式基本都有固定的句式,仿照这些样式写出来的互文句式非常普遍,现代散文版也有许多仿用的现象,下面重点分析现代散文版句式互文现象:

乔布斯情书中有这样一句话:good times,hard times,but never bad times。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翻译是:有美好的时候,有艰难的时候,但从来没有过糟糕的时候。大致句子结构是:V(有)+N,V(有)+N,但/却+ V(没有/无)+N。笔者从收集到的44篇现代散文版中选取6个句子进行分析:

第1组:

(1)现实好过想象:有过美好,有过艰辛,却未有过不愉快的时日。

(2)文化读书 :有美好的时候,有艰难的时候,但从没有过糟糕的时候。

第2组:

(3)老虎Joy:生活有过甜蜜,有过辛酸,但从来没有过苦涩。

(4)清溪照影:生活有美好,也有磨难,但从无苦涩。

第3组:

(5)初晓2011:好时候,难时候,都过过,但从没俩人不好的时候。

(6)yacookiezhang:好的时光,艰难的时光,却从没有糟糕的时光。

笔者把这6个句子分成3组:第1组采用的是原译文的句式,即采用3个动宾结构组成1个复句:V(有)+N,V(有)+N,但/却+ V(没有/无)+N;第2组则在第1组句子结构前面加上了“我们”或者“生活”做主语;第3组则把前2个分句的动词省略了,直接用定中结构做分句。可见,原译文给网友创作提供了句式模板,网友在这个模板基础之上进行了调整和创作。

2、句子改写

句子改写是将其他文本的句子进行改造之后再借入自己的文本当中,阅读这些句子时,读者能够看到2个或者2个以上的文句的交叠。这在中文写作当中非常普遍,因为对一些名句进行改写,转化为符合自己的文本和表意要求的句子,既能够提高自己文本的文化韵味,又能够显现出新意。如:

(7)芸芸一笑生:……相逢何必识,灵犀一点明。青青子衿裾,悠悠我心旌。

(8)赖晓强:……天长地久有时尽,但愿比翼无绝期。

第1篇当中“相逢何必识,灵犀一点明”一句很明显是融合了“相逢何必曾相识”“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稍作改写而成。“青青子衿裾,悠悠我心旌”则是对《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改写。这样考究下来,可以看出作者在再创作过程中是经过了比较严谨的思考的,尽量使互文语篇的表达贴切合理。第2篇中“天长地久有时尽,但愿比翼无绝期”是对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改写。

3、句子嫁接

句子嫁接是指将甲文本的句子原封不动地嫁接到乙文本中,甲文本句子融入新的语境中,帮助完善表达。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诗词文章非常多,能够为网友创作提供广泛的参考。通过统计,笔者发现“执子之手”在12个诗经版本中就出现了5次,在5个宋词版译本中出现1次,在19个古代散文版中出现2次,在23个七言诗版中出现1次,在现代散文版中出现1次,请看下面的例9:

(9)江东小白兔:廿年相知,两处茫茫。……之子于归,雨雪霏霏。及尔惠来,经年已往。……鹤发疏齿,饱览炎凉。执子之手,誓言无忘。我心悠悠,文无可详。来生相会,酬子无量。

(10)jwei363:而立遇卿,相悦两情。……沧桑共度,再觅初识。岁月如刀,刻骨铭心。人生悲喜,共探秘奇。悠悠我心,依旧飞翔。

当然,原句嫁接的远不止“执子之手”这一句,上面列举的网友江东小白兔的译本,“之子于归”是《诗经·周南·桃夭》和《诗经·邶风·燕燕》当中都有的句子。而“雨雪霏霏”则是来自《诗经·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网友jwei363的:“悠悠我心”则是来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句子拼凑

这一类是将有明确出处的句子拼贴在一起,构成一个语篇,形成完整的意群。与句子嫁接不同的是,这种语篇中的每个句子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来源,因而互文性特征更加明显,例如:

(11)邓国兴-IT-通信-教育:二十余载,人生初见,形同陌路。心有灵犀,一见倾情。执子之手,漫天飞雪。光阴似箭,家有儿女。同甘共苦,相敬如宾。沧海桑田,欢声笑语,沉醉其间。

这一个语篇中带下划线的句子基本都是名句或者固定短语(包括熟语中的成语和专名),占整个语篇的七分之六,这些都来自诗词、书籍、歌曲及影视作品名称。如“家有儿女”是电视剧名称。与原句嫁接不同的是,句子拼凑不是借入一两个句子以帮助表达,而是大量借入句子,连缀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语篇。

(三)篇章互文

1、套用模板

篇章互文主要是套用模板,也就是在一些固定的篇章结构中填上新的内容,类似依谱填词,不过这些毕竟是网络上的即兴创作,在音律方面并没有遵照词谱要求。例如:

(12)江城子版:浮生若梦二十春,缘自牵,人自迷。飞雪来贺,初嫁俏红妆。笑谈谁人不识君。儿绕膝,女缠颈。风起云落任凭他,情更深,爱弥坚。金风玉露,胜人间无数。千般风情与谁说,天不老,情难绝。

读过以《江城子》为词牌的词作的人读到这一篇应该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人们读到以上篇章时脑海中会闪现记忆文本。“读者(我们)对作品的延续构成了互文性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读者的记忆,是无时序性的。只要这一延续能够促进能指性的产生,它就会对阅读起作用”[5](P14)。因为大多数人都熟知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读到这个江城子版本时便会产生互文性记忆,由苏轼那种阴阳相隔的悲痛想到乔布斯与他的情书,理解和体会也就更加深刻。可以说这里既有篇章结构的互文,也有文化因素的互文。

以上是套用宋词模板进行创作,译文中古代文学样式的版本还有很多都采用或套用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创作的,都属于仿用模板进行创作,它们虽然在用韵和平仄上没有严格地遵照要求,但是在形式上表现出四言诗、五言诗的特征。

2、篇章转写

这是篇章互文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作者并没有对原先的篇章结构进行模仿,而是用汉语的某种方言对原译文进行“翻译”,将原译文中的词句转写成为方言词句,表达的意思基本不变。以笔者收集到的这个译文为例:

(13)david_czl:廿年前我哋都唔系几了解彼此,净系跟住感觉行。嗰时你真系索到我企唔稳。我哋喺阿瓦尼结婚嗰日,……依家唔止块面连嗰心都有埋皱纹。我哋熟知彼此嘅快乐、痛苦、秘密同奇妙嘅地方。我哋厮守如故。话时话,我依家仲未企稳。

这篇是用粤语进行转写的,里面很多都是粤语词汇,例如“我哋”就是“我们”的意思,“唔系”是“不是”的意思,“企唔稳”是指“站不稳”。里面也有粤语词汇的用法,比如“块面”是指“一张脸”,粤语中可以省去数词“一”,直接用量词修饰名词。对比该译文和原译文,可以发现所写的内容仍旧是原译文的内容,但是这种改写就如给原译文换了一个“方言的外衣”。从这个角度看,互文特征也就明显了。

二、微博语篇的重新语境化特征

从上部分的讨论中可以知道,微博互文语篇的互文类型可分为词语互文、句子互文和篇章互文,各种类型下还可再分若干小类。从微观层面讲,形成不同互文类型是由于不同类型的语篇片段从一个或者一类语篇中分离出来,采用不同的转换形式,适应新的语境。这一过程,在语篇理论中叫重新语境化,它发生在语内连贯(intratextual)、互文(intertextual)和话语间(interdiscursive)。包括语言表达、概念和命题、事实、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等多个层面[6]。重新语境化概念为互文性分析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维度,同时也只有把一些互文现象置于历史联系与变换前提下加以审视,才能有效地解释不同体裁或语类的相互影响、渗透与交织的话语殖民(discourse colonization)和重新词化(relexicalization)等话语的社会变化及其使用问题[7]。这一部分仍将以乔布斯情书译文为例,讨论微博互文语篇中的重新语境化问题。

(一)互文语篇在篇幅长度上的重新语境化

微博语篇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字数的限制。在写作较丰富的信息、叙述较为复杂的事件时,则需要仔细思考如何在140个字内将事情叙述清楚。在这种创作中,为了完整表述信息,作者会在体裁、用词等方面做出调整,追求表达的有效性和简洁性。当然也可能出现过度省略、生造词语等现象,造成表达模糊或者不恰当。

从笔者统计的数据来看,115个文本中使用现代散文创作的有44篇,占38.26%,而使用古代文学样式创作的有71篇,占61.73%。网友选择用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部分原因是古文简洁凝练的风格适应在微博上进行短小篇章创作的要求。另外,某些作者为了摆脱字数的限制,采用3段式的创作,以3条连续信息的形式发出:

(14)王自自:第1段:二十年前,曾经有一个不懂我的你和一个不懂你的我坐在彼此面前,……孩子哇哇哇长大,日子刷刷刷过去。我们甜勒个蜜,我们叽勒个歪,我们从未想过彼此分离。

王自自:第2段:我们放下屠刀,我们举案齐眉,我们痛并快乐着一同卖萌,偷菜。如果天雷滚滚,……如今哥姐已经成为传说,我们不再去耍Q装酷,但我们仍然能hold住。

王自自:第3段:一路飘过,我们曾内牛满面,也曾萌囧悲催,认识了神马草泥马,也体会了坑爹伤不起。蛋疼至今,我仍然是片很给力的酪粉。因为,见到你那一刻起,我的脚就定格在浮云里。

在开放自由的微博平台上,言论自由和虚拟空间给个人宣泄提供便利,这位网友的译文便类似恶搞性宣泄,特别是第2、3段的创作已经脱离原文意思进入了个人宣泄层面,互文信息大量嫁接进入语篇,篇幅过长就只能选择切成3段。

(二)互文语篇在用词上的重新语境化

互文语篇在用词上的重新语境化,也就是作者会根据文本语境和交际语境在用词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语境,让语篇显得完整和谐。

首先是在用词上对微博平台交际语境的适应。微博上热点词语如“杯具”“卖萌”“偷菜”“神马”“草泥马”等词语大量嵌入到文本当中。从上面网友王自自的创作中可见一斑。

其次是对不同文本语境的适应。在创作古代文学样式版本中,作者会有意地使用古语词,以适应语篇的文言风格。例如笔者列出的古代文学样式的版本中常用的表达爱情与婚姻主题的词语(包括成语),都是作者在创作中为适应古代文学文本语境要求而采用的。

除了古代文学样式的文本语境,还有一类是方言语境。在方言语境中进行创作时,作者将原译文中的普通话词语转换成方言当中特有的词语,既使表达意义不变,又使文本风格统一。从例13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特征。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在互文语篇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有重新语境化的现象,作者会思考篇章的段落安排、词语的选用,以满足语境要求,使表达更加的完整统一。

三、结语

微博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有些年头,本文从微博平台上乔布斯情书翻译浪潮入手,对微博语言的互文性特征进行了分类,全面分析了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篇章互文以及各自下分的小类,展现了微博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在各个语言单位层级中的表现。文章还讨论了互文性语篇形成过程中的重新语境化问题,揭示了互文语篇形成过程中在长度、用词、文体风格上展现出来的特征。

致谢 感谢导师朱小健教授在此文修改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

[1](法)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M].巴黎:Seuil出版社,1969.

[2]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报,2005(1):62-62.

[3]辛斌.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的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48-351.

[4]毛浩然,徐纠纠.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互文分析——以“邓玉娇事件”新闻标题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0(5):16-18.

[5]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卲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Linell.P.Discourse across Boundaries:on Recontextualisations and the Blending of Voice in Professional Discourse[J].Text,1998,18(2):143-157.

[7]辛斌,赖彦.语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当代修辞学,2010(3):35-35.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当代修辞学(2011年3期)2011-01-23 06: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