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英+吴林森
午休时间,小文走进了“心灵驿站”。他默默地站着,眼中写满了无助。
一丝心痛滑过心扉:是什么在折磨孩子的心灵?为了稳定他的情绪,我让他先玩一玩沙盘。一开始,他表现得特别急躁——还没有摆成功就推倒了。这样摆了一次又一次,盘面还是凌乱不堪。我静静地陪着他,偶尔帮他“搭把手”。大约半个小时后,他终于做成了一个漂亮的沙盘。我,也知道了让他陷入无助的原因:老师给他布置了很多课外作业,他想完成,可是很多题目都不会做,他担心辜负了老师对他的期望。我问:“老师为什么要额外给你布置作业呢?”“这是我妈妈的要求。”孩子告诉我,他参加了奥赛班,他妈妈找到老师,要求老师让他多做题。“太多了,又有很多题不会做,我真烦啊!”孩子的言语中满含着无奈。
一提到课业负担,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学校,殊不知,家庭也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而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特长或兴趣,家长却很少关注。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引导家长?通过召开家长会,建家长QQ群、朋友圈等方式跟家长加强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育儿经验推广、办家长专刊等方式,让家长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给学生减负保驾护航。
这样说,并不是要推卸学校的责任。毋庸置疑,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校有直接责任。这其中有“题海战术”的原因,这不必细说;有时也与教师缺乏引导艺术,让学生丧失了做作业的兴趣有关。
开学后,我发现一年级的小元每天哭着不肯进教室。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厌恶上学呢?我到他家里走访,了解到上学的第一天,老师让他写名字,他不会写,受到了批评;又一节课上,老师让大家做作业,其他学生都会做,他却不会做,老师又批评了他。第二天早上,他就哭着不肯上学了。家长连哄带吓把他逼到了学校,他却哭着不肯进教室。“到我班上来吧,我保证不让你做作业。”我摸着小元的头说。没想到,第二天,他真得背着书包来到了我的班上。我高兴地同他打招呼,与他约定,“你可以不做作业,但你上课要听讲,能不能做到?”“能!”他回答得很肯定。一连几天,他积极到校,上课积极发言,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做作业。我明白教育需要等待的道理,所以一直没有与他提作业的事儿。半个月后,他主动交给了我一份作业,虽然正确率不高,字也写得很不好,但我在班上郑重地表扬了他。以后的事儿不说大家也知道,他像所有的孩子一样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丝毫看不出是那个曾经哭着不肯进教室的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师布置作业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教研组的教师们经常利用教研时间精编、精选试题,让作业既有趣,又适合学生发展;经常晒自己编选的作业题,比谁的题目更新颖,更有效;学校对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量做出刚性规定……
如此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了。现在,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看到孩子们久违的笑脸,作为管理者,我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