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国际商务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202)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于2012年11月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福建省成为中国第四个蓝色经济发展试点省份。随之,福建省蓝色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蓝色经济建设热潮将滚滚而来,到2020年,福建将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福建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优势,特别是福州和厦门等城市作为福建省改革开放的窗口,已成为外商(包括中国台商、港商、澳商)来华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蓝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蓝色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建设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因此,参与蓝色经济建设的外商直接投资会不会对福建省的环境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也是值得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一种“集资本、技术、营销、管理于一体的复合体”(Leonard and Kwan,2000)。近2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种“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该假说认为污染密集产业倾向于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可以节约企业生产成本,那么这些国家就成了污染避难所(List and Catherine,2000;应瑞瑶,2006);第二种“污染光环假说(Hypothesis of pollution halo)”,该假说认为FDI的进入不但不会导致东道国区域环境污染,反而有利于改善东道国的环境质量(Jie He,2006;李小平,2010),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总是倾向于向东道国的公司散播绿色技术,从而东道国可以承接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第三种“污染折衷假说(Hypothesis of pollution compromise)”,该假说认为FDI使得东道国的产出大大的增加,加速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相应污染的增加,FDI与污染成倒“U”型曲线关系(Zarsky,1999;包群,2010)。
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家层面的环境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也较多。盛斌(2012)在Copel-and-Taylor(1994)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技术影响因子,将FDI对环境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部分,利用中国2001—2009年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FDI进入程度与污染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FDI绿色技术辐射带来的正向技术效应超过了负向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同时还指出中国当前的外资进入程度还没有达到环保最优水平的阶段,需要积极接纳大量具有环保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进入。许和连(2012)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和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利用2000-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分析了FDI与环境污染在我国各省域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动态跃迁,结果表明我国省域FDI和环境污染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两者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FDI高值集聚区一般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低值集聚区,FDI低值集聚区却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高值集聚区;其次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FDI对我国30个省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得出FDI在地理上的集群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环境质量,但不同来源地的FDI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来自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外资显著降低了我国环境污染,而东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资对我国环境污染的改善不明显。也有学者利用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做相关研究,许士春(2009)认为“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江苏省是不成立的,不仅不是外商直接投资引起江苏的环境污染,反而是省内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规模出口造成的。
对于福建省,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以往很多相关研究都是依照最小二乘法严格的基本假定去做实证的,如处理异方差、序列相关、多重共线、随机解释变量等问题;大部分文献主要选取SO2,CO2等气体排放物作为环境污染的衡量指标;以往所有研究区域并未细化到单个城市。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1)在研究方法上,利用更加开放条件的广义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法;(2)结合福建省地域特征和蓝色经济建设,重点分析水域污染问题,适当兼顾废气和废固污染,同时精选工业污染较严重的泉州、南平两城市进行敏感性验证分析;(3)时间上扩展到2012年,结合福建省利用外资的增长情况,确定始点为1991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见图1)。从1979年到2012年的34年里,福建省累计签订的外资合同数有46.80千项,涉及的外资总额为1359.20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808.23亿美元。
图1 1979-2012福建省实际利用FDI数量
根据FDI增长曲线的形状,可将福建省利用FDI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七个时期:(1)1979—1983年为起步期,由于当时人们对利用外资的认识不够成熟、立法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也较落后等众多原因,在这五年里福建省所累计签订的利用外资合同数仅68项,年平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仅为431万美元,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2)1984—1990年为发展期,这七年期间福建省累计签订的外资合同数3.68千项,相较于起步期,其年平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明显提高了很多,达到了1.47亿美元。(3)1991—1993年为高速增长期,这三年福建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22.22%、119.76%、102.46%。随着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本研究FDI数据选择的时间始点为1991年是合理的。(4)1994—1997年为调整期,该时期FDI的增长率基本在20%以内。这段时期,福建省开始结合自身产业的发展需要,对引进外资开始进行有目的地调整和规范,力求提高所流入的外资的质量以及利用外资合同的履约率。(5)1998—2003年为停滞期,该时期FDI每年保持在40亿美元附近,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密切相关。(6)2004—2009年为稳步增长期,每年几乎均匀增长10亿美元。(7)2009年至今为次贷危机波动期,2009年台海地区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缓,不过总量较大,达到120亿美元。
表1 福建省设区市实际利用FDI金额 单位:万美元
2003年,泉州市以吸纳FDI值7.44亿美元在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位居第一位,其次为福州6.88亿美元,厦门落后较大(见表1)。在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这四年,泉州与厦门依次交替排第一。2012年,厦门因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实际利用FDI达17.75亿美元,稳居第一位,而泉州落后于福州屈居第三。
福建省工业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其工业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大(见表2)。
表2 2003—2012年福建省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2003—2012年福建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除极个别年份(2006年、2010年)外,整体上处于上升通道,由2003年的9.84亿t冲向了至高点2011年的17.72亿t;2012年相对于2011年却有大幅度下降,减少了7.09亿t,降低幅度达40%;2012年相对于2003年来说,9年间增幅仅8%。工业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都在2005年出现极大值,该年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洪涝台风灾害最严重的一年,连续遭受10场次全省性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闽江“5.6”大洪水和7次强台风的袭击;2011年出现次大值,其他年份变化较小。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一直在大幅度的增加,2003年仅为4188.61亿标m3,到2012年却高达14739.28亿标m3,同比增长3.50倍。其主要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在2003—2006年三年很短的时间里,排放量由19.31万t猛增到46.86万t,同比增长了2.43倍,但在2007年出现转折,随后6年下降明显,减少了11.62万t,降幅24.8%。工业烟(粉)尘在2004、2005、2006、2007四年排放量较大,其他年份变化较小。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从2003年的4.21万t下降到2012年的0.16万t,下降了96.19%,下降趋势显著。
福建省2013年第三季度环境质量状况通报显示,全省2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率为99.8%;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福州、厦门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2.97和3.64;23个城市中有15个城市出现酸雨,酸雨频率大于50%的城市有7个,其中泉州和南平等2个城市酸雨频率为100%;全省12条主要河流(省控监测断面)的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水质比例占95.2%(粪大肠菌群未参加评价);全省11个主要湖泊水库水域功能达标率为58.3%,东张水库、山仔水库、筼筜湖、山美水库和惠女水库等5个湖泊水库水质出现超标,超标项目主要为氮、磷等营养状态指标;近岸海域平水期一、二类海水占74.2%,三类海水占3.0%,四类海水占13.6%,劣四类海水占9.1%。
借鉴Copeland-Taylor(2001)模型的研究思路,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式中,被解释变量为人均污染排放量(pollit),其中poll1t为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万人),poll2t为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m3/万人),poll3t为人均工业废固倾倒量(万t/万人);解释变量为工业产出规模(scalit)、外资进入程度(fdiit)、环保意识变量(enviit)、科技进步变量(stprit)、国有企业比重(staeit);β0为常数项,ξit为被忽略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时间效应、行业特性等,μit为随机误差项。
(1)工业产出规模(scalit):选取人均工业增加值(亿元/万人)作为衡量指标,对被解释变量的预期影响为正。工业产出规模越大,往往人均污染排放量越大。原始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以美元为单位的金额依据当年的官方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在 GDP处理上,以1990年为基期,采用各年GDP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影响(下同)。
(2)外资进入程度(fdiit):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对被解释变量的预期影响为负。在已有的研究中,还有以下两种衡量指标:1)外资单位产出所占工业单位产出的比重;2)外资单位R&D投入所占的比重。
(3)环保意识变量(enviit):选取人均收入水平(亿元/万人)作为衡量指标,对被解释变量的预期影响为负。当人们的人均收入增加时,对生活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环保意识会逐步提高,进而使得政府推行更加严厉的环境管理制度,而更高的环境标准会促使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从而减少污染的排放。
(4)科技进步变量(stprit):选取资本劳动比(亿元/万人)作为衡量指标,对被解释变量的预期影响为负。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拥有更高的技术效率,更有可能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因而减少污染的排放。
(5)国有企业比重(staeit):选取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作为衡量指标,对被解释变量的预期影响为正。在已有的参考文献中,也有以国有企业销售份额所占比重的指标来衡量。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扶持成长起来的,并且这些国企大都是政府的纳税大户,所以往往会对这些企业开“绿灯”,降低其的环境监管和限制,导致其污染防治责任大大降低,进而导致污染强度增加;其次,由于很多国有企业进入到烟草、电力、煤炭开采等资源型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又是污染排放大户,由于政府长期的大力扶持,相对于外企,国企因缺乏竞争力和创新精神而导致效率和生产力往往都很低下,当然也包括污染处理技术较为落后。
表3 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
根据表3,可以计算出这8个变量的变异系数,其中工业产出规模最大为0.6950,说明样本的离散程度较大;其次是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环保意识变量都在0.65附近;最小的是科技进步变量为0.2903,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外资进入程度样本离散程度相当,分别是0.3457,0.3639。偏度最小的同时也是最接近正态分布的是人均工业废固倾倒量;偏度最大的同时也是最不接近正态分布的是国有企业比重。
采用1991—2012年福建省工业面板数据,利用更加开放条件的广义矩估计法(GMM)和最大似然法(ML),在Eviews软件和Matlab软件上进行具体技术操作,三个因变量(lnpoll1t,lnpoll2t,lnpoll3t)分别按三种实证分析方法(GMM,ML,POOL)对各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在GMM运行时,工具变量分别选取滞后一期的因变量、自变量及时间变量(time)。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外资进入程度fdiit对lnpoll1t的随机效应优于固定效应,所以在面板最小二乘估计(POOL)时,截面随机效应是更好的选择;相反,外资进入程度fdiit对lnpoll2t、lnpoll3t的固定效应优于随机效应。在POOL处理时,选定“cross-section SUR”,即采用消除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性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
(1)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根据表4可以得出,工业产出规模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在三种实证分析方法中都显示出其弹性系数是正的,与预期影响一致,GMM和POOL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值分别是4.7148、9.5657,说明工业生产确实是福建省工业废水的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建省应该适当减少工业生产比重,需要进行工业生产低碳绿色改造,尽可能较早实行产业结构升级。FDI进入程度对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对数是负向关系,GMM和POOL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分别是-48.0999、-27.1590,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更有利于改善福建水质,原因可能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更具有环保意识,或更有技术能力和资本实力净化和循环利用工业污水。环保意识变量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近乎-4,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福建省工业生产者和普通市民更加注重水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科技进步变量(资本劳动比)对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比较显著的水平下都是正的,跟预期相反,但其值较小在1.5左右,这跟当前福建省大资本投资方向没有完全偏离重工业和大型工业加工有关,没有过于偏重高端产业,甚至很多资金还是投在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国有企业比重跟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对数成负相关,同预期相反,说明福建省国有企业也在更加注意废水的处理,正逐步转型升级,这与福建省委省政府长期贯彻更严格的水环境标准密切相关。
(2)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工业废固倾倒量
从表4也可以得出,工业规模与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较高显著水平下是正值,其值接近2.0,工业规模与人均工业废固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较高显著水平下是负值,其值接近-1.0,说明工业生产更多是导致废气而不是废固的产生。FDI进入程度与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对数、人均工业废固倾倒量的对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系数分别为-5.2821、-9.1645,这也再次说明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在福建省不成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环保意识会使工业废气和工业废固的排放减少,其弹性系数值较小,分别是-0.7113、-0.2268。资本密集程度体现的科技进步,对工业废气和废固的排放都产生正向作用,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383、4.6738,跟预期相反,说明福建省目前需要加强投资的正确引导,福建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还较艰巨。国有企业比重对废气和废固的对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分别是0.8057、1.5896,说明国有企业促进了工业废气和废固的增加,但影响系数较小,这也跟当前国家注重环保和践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表4 模型估计结果
前面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程度对福建省环境质量整体情况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2013年前三个季度福建省泉州市和南平市酸雨频率为100%,因此选取了这两个城市作为验证区域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检测模型估计的稳健性。
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数据,采用模糊信息熵法计算出两市1991—2012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poll_qz、poll_np分别代表泉州市和南平市的值)。
表5 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表5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得出泉州市的外资进入程度对该市环境污染程度具有较大的负相关,其一般相关系数为-0.6028和speaman相关系数为-0.5762,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较大程度上改善了泉州市综合环境质量。同样,南平市外资进入程度对该市环境污染程度也是具有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923、-0.3783,也说明了南平市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对该市综合环境质量是有利的。还可以发现,泉州市与南平市的fdi具有较小的正相关,其值在0.2附近,即两城市外商直接投资上具有正的自相关,即FDI具有区域聚集特征;位于闽东南的泉州市与位于闽西北的南平市的poll具有较小的负相关,其值在-0.18附近,这可以说明福建省各市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上和配置上不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
根据图2也可以较直观的发现,1991—2012年,随着fdi_qz的增加,poll_qz是较快的递减的,曲线斜率为相对较大的负值,分别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有较大的波动,可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泉州市环境质量的改善较显著。fdi_np与poll_np的关系曲线整体上呈明显的负相关,内部也有微小的波动,也进一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南平市环境质量有一定改善,但也可以得出南平市相对于泉州市来说,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吸纳上,还需要适当注意投资方向的引导。
图2 泉州市(左)和南平市(右)的外资进入程度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动态变化
福建省迎面而来的蓝色经济建设热潮,将会吸引更加汹涌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区域资源协调一致,外商直接投资整体上能否对福建省资源环境产生破坏性作用,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论证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概述了福建省利用FDI和工业污染的时空分布,其次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最大似然法(ML)和面板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三种分析方法,结合福建省1991—2012年的工业面板数据,借鉴Copeland-Taylor(2001)模型的研究思路,将工业产出规模、外资进入程度、环保意识变量、科技进步变量、国有企业比重等要素引入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变量对福建省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废固排放的影响,最后选取了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泉州市、南平市两个城市作为验证区域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检测模型估计的稳健性。通过前面系统性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福建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呈指数型增长,特别是1991年后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根据FDI增长曲线的形状,可将福建省利用FDI的过程大致分为七个时期,目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放缓。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这三个城市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具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2)福建省工业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其工业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大。2003—2012年福建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除极个别年份(2006年、2010年)外,整体上处于上升通道,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一直在大幅度的增加,而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下降趋势显著。工业产出规模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废固排放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福建省应该尽可能减少工业生产比重,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立集约型、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人文社会。
(3)“污染避难所假说”在福建省不成立,外商直接投资在较高显著水平上改善了福建省环境质量。FDI进入程度对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废固倾倒量都成反比,系数非常大,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更有利于改善福建省的环境质量,原因可能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更具有环保意识,或更有技术能力和资本实力净化和循环利用工业污染物。通过对泉州市和南平市的验证结果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程度对泉州市环境污染程度具有较大的负相关,说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较大程度上改善了泉州市综合环境质量,南平市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对该市综合环境质量也是有利的,南平市相对泉州市来说,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吸纳上还需要适当注意投资方向的引导。
(4)资本密集程度对工业废水、废气和废固的排放都产生了正向作用,说明福建省目前需要加强企业投资的正确引导。当前福建省大资本投资的方向,没有完全偏离重工业和大型工业加工,没有偏重高端产业,甚至很多资金还是投在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政府应该更加健全和强化对企业投资的监督管理。对污染密集度较高的行业的引资,实行限制或者禁止,可考虑对该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征收“污染产品税”。同时政府也应该适当给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一些激励措施,当然这些激励措施不应是事前行为,只有当外资企业污染控制或治理的投资确实创造了正的外溢效应,政府才对其投资实行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我们认为,政府只有把投资的惩罚机制和激励机制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行动,才会引导企业投资走向正确的方向。
[1]Leonard,K.C.and Kwan,Y.K.What are the Determinant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hinese Experi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1):379-400.
[2]List,J.A.and Catherine,Y.Co.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0,(40):1-20.
[3]应瑞瑶,周力.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污染与环境规制——基于中国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6,(1):76-81.
[4]Jie He.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ase of Industrial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 in Chinese Provin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228-245.
[5]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1):15-26.
[6]Lyuba Zarsky,Havens,Halos and Spaghetti:Untangling the Evidenc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M].OECD Environments Directorate,1999.
[7]包群,陈媛媛,宋立刚.外商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吗?[J].世界经济,2010,(1):3-17.
[8]盛斌,吕越.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来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54-75.
[9]B.R.Copeland and M.S.Taylor.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3):755-787.
[10]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2):30-43.
[11]许士春,庄莹莹.经济开放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财贸经济,2009,(3):107-112.
[12]B.R.Copeland and M.S.Taylor.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4):87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