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雾宁石根
斯达波西村三面环山,小小的村子龟甲般蜷缩在山脚下的沟岔里。
1982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开垦荒地百亩,种植白芸豆。村民们的衣食得到了丰足,很多人由黄板房盖起瓦房。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小伙子找对象。本村的姑娘都往丽江跑,而村外的女子却不肯嫁到山里来。理由是:斯达波西只出光棍和石头,八点九点日头。人人都知道太阳出来照四方,可斯达波西由于大山的阻隔,只有到八九点钟,太阳才会吃力地爬上东面的公山,把阳光射进村子。面对这一情况,时任团支部书记的萨拉,大胆向村委会提出村庄搬迁的计划,在村里引起很大反响。年轻人高呼:“整村推进!”老年人则摇头说:“搬不得!”村支部上报了乡政府。很快乡政府做了批示:同意。于是在2008年,村子搬迁开始了。
新村规划在离老村三公里的西北角上,这里地势东高西矮,成漫波状。为使新村规划整齐,村两委研究决定,东面下挖三米,西边填土一米。村里先后请了六支建筑队在这里施工,前前后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新村终于建成。
新村占地面积五十亩,共五十户人家。村中设东西和南北两条中心大街,其余划分为四条小街。新村一落成,村民们便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这一搬迁,村民几乎掏空了腰包,虽然搬进新居,但一直点白芸豆般的油灯度夜。直到2012年,村委会响应党的号召,筹集资金,架上电线,明亮的电灯第一次在村里亮起来。
2013年的春天,一个新的领导班子成立,36岁的共产党员布嘎走马上任了。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村容:先后出动民工一百三十人,拖拉机二十辆,把高低不平的街道整平,清除了遗留在街边的乱石和碎砖,并在街道两边修筑了水渠。动员村民在街边栽上槐米树绿化环境。一到七月,槐米飘香,引来很多小贩收购,每棵树能给村民带来几十元的收入。村庄修整好后,布嘎支书又组织两委成员亲自带领民工在村后修了一条长二公里、宽十五米的公路。路修好后,通往县城的客车,第一次从村后经过,人们出门再也不用跑十几里路到硝坪木材站等车了。
夏天,针对村子吃水难的问题,布嘎又和两委成员亲自带领村民,在村东下凹的河道边,修筑了水池,斯达坡西的村民们首次吃上了自来水。这之后,布嘎书记又根据地理优势号召村民发展养殖业。每户平均养一对羊,一年繁殖下来,还能赚点钱。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彝族民间工艺得到了发展。农闲的时候,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也不闲着,除了做家务,从事刺绣行业每天还能挣三十多元的零花钱。多数农户由黑白电视换成了彩电,架了天锅,世界上的大事村民们都知道。
2013年的秋天,布嘎书记从报纸上看到石头大有文章。他把目光转向了山里的石头。村里的东山,整座都是石头山,顶端怪石嶙峋高耸入云,山腰以下全是光溜溜的石板组成,其中两山连接处的坡中卧着块圆溜溜的大巨石,远远望去,似只大雕坐在那里。所以,人称大雕石。布嘎书记心里盘算着:这块大石头到底有没有开发价值呢?他多方打听,四处联络,曾与数家采石厂联系过,都因偏僻遥远或石头色泽不好而一一告吹。布嘎书记不甘心,他上跑省城昆明,下走丽江市,终于在2014年春天与大理一家采石厂挂钩。厂方派专家前来对石头做了勘察和技术鉴定,证明大雕石色泽鲜艳,石质过关。并签订了开采合同:厂方采石期限为十年。前三年每年向斯达波西村交纳四万元管理费,后七年每年交六万元,共计五十四万元。这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村民们简直不敢相信,困住祖祖辈辈的大雕石,今天会变成金娃娃。
为迎接采石厂车辆顺利上山,布嘎书记亲自带领村民修路,甚至六十岁的老头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采石厂开业了,鲜艳的红旗在山腰上高高飘扬,全村老少像“库史”节一样都来看热闹。这位年富力强、为民办实事的好村官,村民心中的“老黑”书记,第一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古老的山乡啊,不知沉睡了多少年,如今已不再沉默,第一次响起隆隆的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