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机理研究

2014-05-19 02:24陆静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大学生

摘 要:创新个体的效能感与其创新能力间存在着密切的正向相关性,与其个人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个体的创新效能感能增强其内(外)在因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基于此,通过假设,结合理论研究,阐明了创新效能感相关构念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描绘了创新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机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效能感;中介变量;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3-0003-04

一、引言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正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现;或者说,创新素质是学校教育评价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十一五”规划更明确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将取代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但无论是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还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都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而我国尚不足30%。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曾经讲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风水岭。”社会建设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对我国推进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党和人民对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提出了很高的期望。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升到战略地位,以适应社会建设对创新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有学者对江苏地区426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中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达到极优秀,但是在创造力倾向上则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通过对文献的检索,笔者发现,多数文章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个体人格特质以及创新环境等方面。笔者考虑从创新效能感处寻找突破口,分析创新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在创新作用系统(创新人格特质和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准确清晰地描绘创新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机理。

二、构念

(一)创新人格

在对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早期研究中,研究对象偏向于创造力(或者创造者)本身的特征,也就是说,如何通过个人的人格特质产生创造力[1]。

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指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创新人格的组成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显示个体差异的特征,也明显地表现有相似的或共同的趋向,由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个人的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创新人格是个体创新能力体现的内在因素,是个体创新行为发生的潜在推动力。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其《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如是说:“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2]从中我们明显可知智力因素在创新行为中起的是必要但非充分的作用,对创新行为起关键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即创新个体的人格。

(二)创新环境

随着对创新能力更深入的研究,近期研究者拓展了前人的研究范围,在对创新个性研究的同时,开始关注创新个体所在的大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对创造力的近30年的研究中,Amabile[3]发现环境产生的外部约束和相应的奖励会伤害个人的自我激励,继而损害个人的创造能力。

创新环境,就是围绕着创新个体的,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创新个体能力的体现以及创新行为发生的各种外界因素的总和。如果说创新人格是创新个体创新能力体现的主观决定因素,是个体进行创新的“自发展”特征,那么创新环境就是创新个体创新能力体现的客观影响因素,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它发展”需求。

(三)创新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心理学用来探究和解释人对其能力的知觉或信念的最重要理论。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理解为人们对其完成某个特定行为或完成产生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信念的一种相当具体的预期,是人们对形成和实施达成特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的判断。此后,这种理论又发展成为人们对发挥其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的能力信念,是人们发动完成任务要求所需行动的过程、动机和认知资源的能力的信念。

创新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具体表现方面。创新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创新行为的判断,是自信心在创新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当大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项创新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三、作用机理分析

(一)直接作用机理分析

1.人格特质对创新能力的基础作用

创新人格是个体创新能力体现的内在影响因素,是个体创新行为发生的潜在推动力。人类开创的属于人的新世界,首先表现为思维为自己开拓的可能性空间之中,空间的开拓需要人的能动性作为基石[4]。创新特质是创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表现,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必经途径。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创新的欲望,欲望的存在,促使人为达到更高境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不懈努力;欲望的缺失,使得创新难免成为机械式的模仿或者空谈。人的不断实践说明了人从来都不会满足于具体存在,为了自己的理想,总是在不断地选择和创造。人对创新的追求和驾驭,从内隐到外显表现在创新特质对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伴随该过程发生的就是人的创新实践得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说,创新得到实现的前提,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人格特质。endprint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创造过程的最重要的决定机制。但是智力的范畴无法涵盖创造性的内涵,智力与创造力并不一定总是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前人对于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可见一斑。与智力因素相比,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人格特质是创造性人才形成的基础,创新人格特质是创新活动必需的,是影响创新潜能发挥的最重要因素[5]。创新人格特质是个体自身具备的一种创新倾向,创新意识是个体对“该做什么创新”的审度,创新技能是个体应对“怎么创新”的方法。具备创新特质的个体,心存创新的欲望,创新的欲望又能产生创新的动力,推动个体投入关于“该做什么创新”、“该怎么创新”的思考,在创新倾向的连续刺激下,个体的创新意识不断明晰,创新技能不断成熟完善,创新能力获得了绝对的提升。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特质对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基础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而人之所以是人,在于他的社会属性,离开了人的社会性,脱离了人的社会联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社会性表明人不自由的一面,表明人受他人、社会制约的一面。人既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为了要突出存在的意义,就必须要适应环境,融入到他生活的社会关系中去。在适应的过程中,由于作用是相互的,人的行为活动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除了受到人的个性的影响外,他所生存的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也要受到重视。理想的环境、充分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可以使人的创新能力达到高层次的需求。

创新个体所处的环境是个多层次的系统:在宏观范围,有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影响;在中观范围,有学校教育管理环境的影响;在微观范围,有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学术环境的影响。宏观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指导性环境,从政策引导、培养经费支持、社会化大生产需求及技术创新要求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新培养奠定了基础。中观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固定范围内(仅从学校范围)的引导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体支持环境。学校对创新的提倡,为大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创新氛围,从理论创新到具体的实践创新,大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微观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支持环境。大学生的学习实践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核心环境,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实践活动的锻炼、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创新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得到实现。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大学生逐步明晰“该做什么创新”、逐步掌握“该怎么创新”的方法,创新能力相应地逐步得到提高。生活环境又是学习实践环境的辅助环境,从学校到家庭,从物质层面到心理层面,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撑。

综上所述,创新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二)创新效能感中介作用机理分析

根据班杜拉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自我认知因素,具有针对相应活动领域和行为情境的行为动力功能,最终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和行为绩效。这种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已深入到人类心理和生活的诸多领域,包括学校教育、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职业指导、组织管理、体育运动等广泛领域。Ford[6]建立的同社会领域中个人创造行为的理论模型中,自我效能是一个关键的动机因素。以研究生为对象的研究表明,科研训练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影响表现为自我效能的提高[7]。Tierney和Farmer的研究表明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工作自我效能感的情况下,能解释创新成绩的大部分变异[8]。John Munro通过对17名被试的个案研究发现高创造性水平的大学生对成为一个发明者或革新者更具效能感,这表现为诸多面对挑战、突破困境的积极行为[9]。根据学者们对效能感与创新行为、创新能力、创新成绩等的研究成果,效能感与创新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使创新个体对创新行为产生了积极的态度,从而加重对心理的作用或者暗示,使个体产生自身已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觉或者信念,进而激发个体形成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创新技能,最终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展现与提升。因此,良好的创新效能感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创新效能感不是个体与生具有的,平白无故产生的对自身确实具有创新能力的感受只是一种妄想,这种妄想的自信经不起现实实践的考验。创新效能感的产生需要可以依托的平台,班杜拉综述的前人研究结论提到:在学术创造过程中,教授如果有信心拿出可以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种高效能感就能对科研目标设定产生影响,使教授同时参与多个研究项目,提高科研产出,最终影响其学术创造力[10]。可见效能感的产生是以一点一滴的自信积累为基础的。自信的积累离不开个体自身对创新的诠释,更离不开个体所处环境的熏陶和引导。具备创新个性的个体与普通个体相比,更具有创新的自信,他对创新的欲望、在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在创新思维上的突破能力以及对现实存在的批判甄别力都强于普通个体,这使得具有创新个性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对自身能够进行创新的自信,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效能感。良好的创新环境,教学上,丰富了创新个体的理论知识、打开了创新个体的思维模式;实践中,拓宽了创新个体的思维领域,丰富了创新个体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各种外界的支持,为创新个体进行创新排除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物质缺乏以及心理压力上的干扰。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中,创新个体没有理由不具备对于投入创新的信心,良好的创新效能感亦会应运而生。由此可知,创新人格特质和创新环境对创新效能感均产生作用,良好的创新人格特质和创新环境对创新效能感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11]。

综上分析,创新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比较明晰化了,创新效能感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作用系统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endprint

四、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概念模型

根据前文的理论研析,初步形成本文的研究构想: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创新人格和创新环境,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能力作用系统对创新能力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创新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在创新能力作用系统和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各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二)研究假设

根据本文的概念模型,大胆提出亟待验证的理论假设如下:

研究假设一:创新人格是创新能力体现的内在影响因素,创新环境是创新能力体现的外在影响因素,创新人格的丰富与外显过程需要创新环境的支撑,创新人格和创新环境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强有力的相关关系。

研究假设二:大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创新人格越凸显,创新环境越和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得到提升。

研究假设三: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在创新能力作用系统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创新人格越强,创新环境越和谐,个人创新效能感就越强烈,从而个人的创新能力也越容易得到提升;创新效能感对直接作用路径具有选择性中介作用。

五、结论

本文在学者们关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所形成的各种成果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机理,形成了研究的框架:创新人格、创新环境、创新效能感以及创新能力四大块内容。根据作用机理分析,构思出了本文的模型构想,初步建立了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后期研究,期望通过实证分析,能够很好地验证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证明创新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的假设,进而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有理可循、有据可依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Andriopoulos C. & Gotsi M.Benchmarking brand management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J].Bradford,2000,(5)

[2]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1

[3]Amabile T.M..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M].New York: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Press,1988

[4]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5]张晓明,郗春媛.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80-83

[6]Ford C.A 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 in multiple social domai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112-1142

[7]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Tierney P.A.,Farmer S.M..Creative Selfefficacy: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1137-1148

[9]John Munro.Fostering creativity: Understanding the flashing of sight. www.edfac.unimelb.edu.au/LED/ELAGE/documents/FCRFostering creativity.pelf

[10]陆静丹,陈培玲.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3):71-73

[11]陆静丹,李成江,赵永乐.创新环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7):102-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