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杰
(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 宿迁 223700)
糖尿病性大疱病6例治疗体会
林 杰
(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 宿迁 223700)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大疱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转归。结果6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经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应用前列腺素E1、合理的血糖控制和局部处理,以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等综合治疗,病情获得明显改善。结论糖尿病性大疱病多见于老年人,综合治疗可以缩短疗程,促进痊愈。
糖尿病;糖尿病性大疱病;综合治疗
糖尿病性大疱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也是糖尿病以特异性皮肤病变为表现的并发症之一。水疱常发生于患者的手足和四肢,也可波及胸腹部,大小不一,壁薄清亮,周围多无红晕,进展较快,如果处理不及时可继发感染,甚至导致败血症,有一定的危险性。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6例糖尿病性大疱病患者,经积极的综合治疗,均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材料
6例患者均为初治,男性,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1.3岁;病程7~23年,平均12.6年。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内科学》第8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目前4例应用胰岛素治疗,2例口服降糖药,HbA1c 7.4~12.4%,平均9.7%。6例患者均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程度不等的眼部病变。
1.3 临床表现
多从手指、足趾开始出现小而透明的水疱,大小约0.5 cm×0.5 cm,渐发展至全身多处,尤其以前臂和手腕、双足等处明显。水疱突出皮肤表面,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也可为不规则形,常分批出现。疱壁紧张,疱周皮肤微红,疱液澄清,偶见血性及脓性疱液,水疱可融合成片。2名患者诉局部瘙痒,不自主搔抓后导致水疱破裂,显现大小不等的溃烂面,最大面积约20 cm×5 cm,部分有少许脓液渗出、结痂(图1)。
1.4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补体C3、C4正常,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正常。ABI提示肢体动脉程度不等的血管硬化,5例患者存在动脉内软斑及硬斑形成。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表皮及真皮局灶性坏死,内皮细胞增生,个别小血管壁增厚,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合并感染时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辅助检查结果支持糖尿病性大疱病诊断。
图1 治疗前
图2 治疗2周后
1.5 治疗与转归
首先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因患者普遍年龄较大,血糖控制标准空腹7~10 mmol/L,餐后8~12 mmol/L,避免血糖控制过于严格增加心脑血管等其他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应用弥可保针1 mg每日静脉注射,并予以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以及前列腺素E1扩张血管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感染。每日换药2次,大疱部位用碘伏消毒后,取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溶液,用单层无菌纱布覆盖创面;若有脓性分泌物者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创,去除脓性分泌物,再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四肢仍有散在新起的水疱,且水疱破裂处糜烂面渗出较多,给予泼尼松10 mg晨间顿服,4 d后病情好转,泼尼松渐减量停药。两周后6例患者病情较入院时均获明显改善(图2)。3周后溃烂面全部结痂,无水疱新生,痊愈出院。
临床上糖尿病性大疱病发病率不高,约为1%[2],多见于病程长,病情控制差及全身营养状况不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属于糖尿病特异性皮肤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是基础,同时山梨醇的代谢较为活跃,细胞肌醇的代谢异常,血管通透性增加;②周围神经发生营养障碍,导致皮肤代谢出现异常,导致基底细胞发生变性,表皮细胞逐渐溶解坏死,出现水疱;③糖尿病可导致患者肾脏发生病变,使钙镁离子平衡失调,皮肤结构变得脆弱,受物理损伤刺激后,易形成水疱[3-6]。
水疱好发于四肢远端,也可见于前臂及胸腹部以及髋部、骶尾部,大小形态不同,可单发或多发,也可融合成大片,类似烫伤的紧张性大疱,疱壁薄,透明,内容清澈,可由轻微外伤诱发或自发。多数皮损周围无炎性反应改变,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也有的伴有局部瘙痒感,部分病例可自愈,愈后不留有瘢痕[7,8]。本病的综合治疗包括控制高血糖、纠正代谢紊乱、积极防治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微血管病变和改善神经营养等措施。弥可保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通过促进神经组织内的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促进神经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前列腺素E1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血液动力学,通过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MP含量,发挥其扩血管作用,降低外周阻力;②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③激活脂蛋白酶以及促使三酰甘油水解,降低血脂和血黏度;④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活性物质,发挥一定的直接溶栓作用,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9-11]。此外,前列腺素E1还可通过向肉芽组织的靶向聚集,增加末梢循环的有效血容量,促进肉芽内毛细血管的形成,从而达到促进表皮形成,加速溃疡面愈合[12,13]。Rashtak和Pittelkow认为糖尿病皮肤病变与机体自身免疫异常有关[14]。对于水疱反复出现,渗出多,愈合慢的病例,予以小剂量激素应用后情况好转明显,说明在临床中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41.
[2] 蒙艳.糖尿病性大疱病40例治疗临床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3,35(1):22.
[3] 张蕙芬,迟家敏,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486-487.
[4] 谢壮丽.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141-142.
[5] 岳建芳,韩圣虎.糖尿病大疱病9例诊治体会[J].实用预防医学, 2004,11(5):1037- 1038.
[6] 刘开渊,黄昭穗.糖尿病皮肤病变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11(5):316- 318.
[7] Mahajan S,Koranne RV,Sharma SK.Cutaneous manifest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03,69(2): 105-108.
[8] Phillips P.Diabetes and the skin-part 4-Diabetic bullae[J].Aust Fam Physician,2006,35(1): 48.
[9] 曲静,丁金芝,赵亮.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龙血竭治疗糖尿病大瘪病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6(17):2630-2631.
[10] 杨青平.糖尿病大疱病13例诊治体会[J].中国社区压师,2011,13 (19):287-288.
[11] 牛海涛,郭伟华.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大疱病12例[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2):32-33.
[12] Sudip Kumar Ghosh,Debabrata Bandyopadhyay,Gobinda Chatterjee.Bullosis diabeticorum: A distinctive blistering erup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J].Int J Diabetes Dev Ctries,2009,29(1): 41-42.
[13] Fatima Bello,Modupe Samaila,Yakubu Lawal,et al.2 Cases of Bullosis Diabeticorum following Long-Distance Journeys by Road: A Report of 2 Cases[J].Case Rep Endocrinol, 2012,12(4):367-368.
[14] Rashtak S,Pittelkow MR.Skin involvement in systemic Autoimmne diseases[J].Curr Dir Autoimmun,2008,10(3):344-358.
R587.2
B
1671-8194(2014)24-02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