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科研成果的好坏,由市场说了算
杨娟
数据可以说明湖南种业的实力:种子企业数量虽不足全国1%,但3A级企业却有11家,占到全国总数的12%;在全国种业50强中,湖南占了4家;隆平高科成长为亚洲最大的种子企业,其杂交水稻、杂交辣椒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湖南种业越做越强的奥秘就在于及早走上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之路。”湖南省种子管理局局长周志魁告诉记者,商业化育种模式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科研成果由项目导向转变为如今的市场导向,改变了以往多数科研成果“躺在成果箱里睡大觉”的局面。
师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梅元对此深有感触。2004年前,孙梅元还是湖南省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名育种专家。2003年,孙梅元培育出三系不育系湘8A及三系组合湘优207品种,却因育种成本高、企业利润少、不能占领市场而未被认可。2004年,不愿被项目“捆绑”的他毅然停薪留职进入企业。
“科研成果的好坏,全由市场说了算。市场不认可,就是失败。”吸取教训、把握市场规律后的孙梅元在2006年培育出湘非A、选育出组合湘优66品种,深受市场欢迎,连续两年销售量均达50万kg。
如何把科研引向市场?湖南将按照“成果权益化、交易公开化、利益共享化、开发产业化”的思路全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让科研人员依法“富”起来,让育种效率“高”起来。这样的认识在湖南种业越来越深刻。
周志魁介绍说,成果权益化即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国家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也能量化为数字,其产权可公开竞价处置,也可以评估后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交易公开化则使过去暗地交易的科研成果由“潜规则”变成了“明政策”;利益共享化明确规定,种业科研成果公开竞价处置或投资入股后的收益归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共有,其中个人收益占到50%~70%;而开发产业化使得新品种的商业开发价值最终由市场来决定。
这样一来,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将以“市场价值大小”来调整科研资源的配置、确定科研攻关的重点,从而选育出真正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提高商业化育种效率。
种业体制改革中,科技资源流动难,而科研人才流动更难。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关键就在于促使科研人才流向企业。
湖南在109号文件发布前就早已出台政策,通过留职服务、兼职服务、辞职服务和本职服务4种模式,鼓励科研人员停薪留职,到企业从事育种工作。
“此举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近三成的研发力量”,周志魁说。如今,湖南继续从制定平等的人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深化改革。
首先是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种业企业人才纳入全省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训、职称评审、人才资源配置、国外智力引进、优秀专家选拔等方面,将他们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二是注重选拔在种业第一线工作的优秀专家,加大对种业企业优秀专家的奖励和宣传力度。
针对新政策背景下“停薪留职”为企业服务的模式不能继续实施的情况,湖南又积极采用了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人才不流动、保留身份服务企业的问题。截至目前,全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人员有377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77人。
种企强则种业兴。然而,中国种企虽有5 200多家,科研实力却整体不强。一艘艘小帆船如何对阵世界种业的航空母舰?周志魁说,整合科研资源合力出海是不二选择。
湖南也不时传出强强联合的好消息。2014年5月,隆平高科控股股东新大新战略性收购在美国上市的国内杂交玉米龙头企业奥瑞金,为其进入国际种业10强增加了筹码;6月19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计划在湖南投入基金总额的20%约3亿元,重点支持全国种业50强中4家湖南企业——希望、科裕隆、奥谱隆、桃花源,联合组建现代种业集团,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利用当地资源选育适合当地推广的高端品种,将国内人才、技术同国外资源、市场等有机结合,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