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

2014-05-16 06:37耿秀莲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阿炳语文课语文课堂

耿秀莲

编号:H1(2014)5-02-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不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一味的照搬模式,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像邯郸学步,适得其反。作为一名一直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我认为课堂教学无论怎样变革,总有一些一脉相承的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教学的本质。守住本质谈变革,我们的课改之路才能走得更远。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好的语文课堂,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课堂上,孩子们读书、写字的姿势是否正确,是否有注意倾听的习惯,是否会朗读、会默读(注意朗读的腔调、默读的速度),写字时笔画是否规范,间架结构是否妥当,都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意与强调的。教师有好的教学习惯,时间长了,也就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歪歪斜斜的坐姿视而不见,对学生听起来并不舒服的朗读腔调听而不闻,这堂课就算设计得再精彩,也会大打折扣的。

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语文课是语言文字训练课,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我们总是会不小心忽略了语文的特质,把说明文上成常识课,把哲理故事上成思想品德课。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要紧扣文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他(她)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达成了思想教育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的课才是语文课。语文教师要忌简单的说教,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北京市小语专家王文丽说得好:“站在语文的视角看语文。”“语文有鲜明的思想性,但不要让思想性独占课堂。”“教育是感染,是影响,是熏陶,是浸润,而不是说教。”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对孩子们的一种感染、影响、熏陶、浸润,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个大课题。

三、善于创设情境

专家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此话有理,但文字的温度需要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感受得到,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创设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把语言文字的温度传递给孩子们。利用文本的留白创设情境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桥梁。例如在课文《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坎坷经历,课文中并未述及,学生又缺乏生活体验,很难感同身受。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春雨绵绵的早晨,阿炳带着心爱的二胡,走向他经常卖艺的那个角落——

夏日炎炎的中午,阿炳还坐在街头拉着二胡——

秋叶飘零的傍晚,阿炳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撞到了路边的一个水果摊——

冬雪飘飘的清晨,阿炳醒来,感觉自己发着高烧——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节,选其中一个情节写下来。这样学生就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体会到了阿炳生活的艰难与落魄,理解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文字的内涵。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小学的课文中,这样可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留白不胜枚举。

四、朗读的指导要重感悟、重会意,而不是重技巧

朗读是一项语文基本功,语文课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越来越成为广大同仁的共识。但是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我们在很多时候做得还是欠妥。如《月光曲》有一段盲姑娘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老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哪有多好啊!”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体会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爱,理解盲姑娘内心的那份渴望,这段话自然就读好了。但如果老师在这里只一味强调某某词应该重读,那最后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话再说回来,朗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只重技巧,不重对文本的感悟与会意的朗读,其朗读的意义又何在呢?

五、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课堂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文课堂。除了对教学的设计与把握,教师的谈吐、见地,教师对课堂上细节和生成的处理,无一不体现教师的素养与智慧;好的课堂总是使人如沐春风,深受感染。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造诣往往是有心人长期历练得来的。

语文课堂的变革让我想起早年读过的一篇文章《真之叶》,作者这样谈自己的散文创作:

“语言好比是叶子,点缀在你思想的枝头。假如没有这些绿盈盈的可爱的叶子,谁会对你那光秃秃的枝干发生兴趣?”

“我只顾到处找叶子,竟忘记了自己的枝干!属于我自己的叶子,只能从我自己的枝头上长出来!用自己枝干中的水分、营养催动那些孕在枝头的嫩芽,让它们挣破羽壳,展开在阳光下,不管它们是尖尖的还是圆圆的,不管它们是阔大的还是细小的,它们总是有别于其他树叶,它们才是属于你自己的。”

散文创作如此,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摒弃一些华丽附着,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具有生长的力量。愿我们的课堂长出“真之叶”!

(作者单位:山西省沁源县城北学校046500)

猜你喜欢
阿炳语文课语文课堂
张帮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瞎子阿炳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