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运用

2014-05-15 14:43荆学磊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球网排球教学法

荆学磊

排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该项教学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所以说,通过不断的成功,感受到学习排球的喜悦,就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所以本文着重探讨了成功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和革新,促进高校排球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谓成功教学法,就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功体验的教学方法。作为高校排球教学来说,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并让他们充分体验由成功带来的快乐。比如说,多数同学都十分喜欢扣球的感觉,但是球网的高度却让他们望而兴叹,对此教师就可以适当降低球网的高度,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该种教学法是十分适合于普通高校的排球教学的,因为普通高校排球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排球,了解排球,为他们终身喜欢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为专业的运动员。所以适当的降低难度,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教学的关键。而成功教学法,则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

一在高校排球教学中运用成功教学法的意义

1成功教学法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基础

排球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到。面对这一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技术项目,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并不顺畅,如果仅仅是几个学生的话,通过教师的单独指导,便可以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但是当大多数学生都感到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难度,并失去学习兴趣的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反思了。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渴望得到成功,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样是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的源动力。所以作为教师来说,理应给学生制造这种机会,获取仅仅是一次成功,就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有根本性的转变,继而以更大的热情学习下去。而且在成功教学法的理念指导下,这种成功的体验是源源不断的,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学好排球的信心,并为他们终身喜欢排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成功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作为普通高校来说,之所以开展体育课或排球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一门体育运动,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的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多数教师都按照专业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多数学生都有了失败的体验,周而复始后,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的初衷,反而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排斥体育的情绪。所以从教学目标的实现角度来说,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收获成功,并为他们终身喜欢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成功教学法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保障。但是在之前的教学中,因为教师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则被当做了一个被动接受灌输的容器。所以师生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而通过成功教学法的运用,则能够让教学始终处于一个轻松和愉快的状态中。学生可以充分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学习意愿,而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各种要求予以尽可能的满足。并在这种和谐的状态下,共同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质量获得本质的提升。

二成功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主导,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经验,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步步实施教学规划。虽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教学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成功教学法所强调的成功体验,是靠学生的积极主动所换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说,要想使真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其中,师生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是关键所在。教师要通过这种真诚的交流,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意愿。比如在学习完基本技术之后,很多学生都想参加一些小组之间的对抗比赛,对此教师就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这种意愿的满足,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继而为获得成功体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对抗比赛中,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同心协力,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一种收获。所以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看起来是一句简单的话,做起来却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予以充分的重视。

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堂计划,按照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出教学标准,尽可能的避免失败,或降低失败的频率,从而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比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教学中所使用的球网都和专业排球比赛中球网无异,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对此教师就可以适当的降低球网高度,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可以进行扣杀后,再对球网进行一点一点的升高,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找到能够为学生带来成功体验的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成功。

3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

教育的最终体现就是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的社会生活是否成功,所以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以后的生活的成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这个大的目标下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应该贯彻这个目标。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排球基础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将学生全部按照一个模式来要求,势必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比如有的同学之前学习过排球,而现在的各种基础练习对他们来说十分简单,自然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说,教师应该对学生基础和水平做全面的分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有针对性的提高。这种针对性的辅导和成功体验,不但是学生当下所最需要的,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成功的体验也格外的深刻。endprint

4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环境

排球是一门竞技运动,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有一定的展示性的特征。这一点是为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们所尤为看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排球技术,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不但能够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而且能够起到一种带头和示范作用,最终带动全体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以赛代练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从大学生的年纪特点来看,他们喜欢各种形式的比赛,渴望在比赛中获得他人的关注和最终的成功。所以教师不妨满足学生的这一意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对抗和比赛,都要注重其完整和正规。或者通俗的说,要尽可能的模仿真实的比赛,这种形式感越强,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就越高。而且比赛或对抗结束后,教师则要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分析其优缺点,并给他们打气助威。最后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这种状态下的排球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5着重关注后进生的表现

将成功教学法运用到排球教学中,有一个关键点在于,一定要关注后进生的表现。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排球学习上较为吃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畏难的情绪。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提高,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排球教学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绝不仅仅是那些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后进生的表现才更能体现出教学的进步和提高。所以作为教师来说,要通过多鼓励、多创造成功的机会等,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先从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开始,让他们喜欢上排球。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的划分,采用阶梯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开始,最终获得大目标的实现。尊重差异,承认差距,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学习是对知识的能动的智力再加工活动。尊重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善于运用,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量体裁衣,安排不同强度,不同目标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综上所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近年来,高校排球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作为普通高校的排球教学来说,其教学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排球运动员,或具有多高的技能水平,而是让他们认识排球,了解排球,为他们终身喜欢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兴趣的激发,就成为了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却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要求,难免会让学生感到畏难和枯燥。所以说,应该通过对成功教学法的有机运用,让学生多收获一些成功的体验,虽然对一些标准进行了适当的降低,但是相对于整体的教学目标来说,不仅是微不足道的,更是事半功倍的。本文正是本着这一理念,就成功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教师对这一课题的充分关注,从而为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邢宝祥.论体育成功教育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1).

[2]周艳宇.试论成功体育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8(2).

[3]刘买如,郭敏,刘聪.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技术课教学模式探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

[4]刘玲芬.浅谈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成功体育教学模式[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3).endprint

猜你喜欢
球网排球教学法
循环水系统胶球清洗装置隐患治理方法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六合一伸缩球网
乒乓球落在球网右侧台面的逻辑推理与引申讨论
巧用球网降低重心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