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研究

2014-05-15 09:23吴爽崔海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脱贫贫困学生贫困生

吴爽+崔海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贫困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心理更为敏感,承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学习和精神上的压力。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这对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

据调查显示,贫困生由于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致使心理更敏感、脆弱。他们承受了来自学习、精神、人际交往不同方面的压力,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也就是心理“贫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自我怀疑、否定

贫困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进入大学校园,与其他学生一样有着奋斗的目标和美好的憧憬,渴求实现自身目标和价值、被老师和同学认可和尊重。但是,经济贫困的现实往往与这些憧憬相悖。这使贫困生自尊心受挫,自认为在学习、见识和个人能力等方面“不如别人”、“低人一等”,出现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和同学,失去了在中学中学习成绩佼佼者的身份,同时也远离了同学和老师认可的目光和声音,强烈的自尊心与脆弱的情绪情感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孤僻心理———过分自我防御

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更为敏感,会表现出人际交流中自身的消极意识和期待,往往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其他人求全责备等等。步入大学校园,之前的人际交往关系发生了变化,陌生的环境和同学,对贫困生心理都是一种刺激和挑战。多数的贫困学生往往过分自我防御和自我封闭,担心自身能力和表现不佳,所以不愿意与人交往。这些致使他们渐渐地远离集体,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僻心理。

(三)焦虑心理———学习和未来的压力

贫困学生产生焦虑心理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压力———生活和学业。生活上,贫困学生在经济上处于劣势,担心高昂的学杂费和日常生活开销。所以他们不得不为家庭条件分心,这会使贫困学生对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而焦虑、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而焦虑。

学业上,由于承受着经济的压力,很多贫困大学生纷纷找兼职勤工俭学,这势必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受到地区和教育条件限制,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如计算机、英语等会和非贫困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差距,这也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贫困学生的焦虑心理。

(四)畏惧心理———逃避、退缩地应对事情

当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通过心理调适和外界减压等方式来克服困难,维持心理平衡。而贫困学生面对挫折时,更容易形成挫败感,这也是由于他们的经济贫困压力、自我否定、人际交往的失败以及对自身过高的要求等造成的,贫困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在挫折面前就会以消极、退缩、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挫折。

二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

高校贫困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从多角度,综合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仅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更要注重帮助学生从心理上脱贫。

(一)社会角度

贫困学生需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近年来,社会各方力量捐资助学的现象出现增多的趋势,一些公司、企业以及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仗义疏财,通过捐赠学习生活用品、结成“一对一”、设立贫困学生基金等多种方式,缓解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以及心理上的压力。此外,国家实行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政府、银行以及学校三方共同协作,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基本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这些都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对稳定学生的心态、使其全心身投入学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校角度

1加强心理教育培训和学习,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辅导员老师作为学生第一个接触的老师,是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许多辅导员并没有心理方面专业的知识,在开展工作时会受很多限制,所以需加强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培训和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相对稳定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2建立并改进多元化贫困生物质资助模式

贫困学生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压力,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使其更细化。目前高校已经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贫困生物质资助模式———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这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此外高校还实施了“绿色通道”制度,针对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在入学报到时先办理入学手续,保证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荒废学业。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需形成可持续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最大程度地扩大资助学生范围,发挥资助的有效价值。

3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工作

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教师的作用,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各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入学伊始做好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建立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早发现并且有效控制贫困学生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心理讲座、主题班会、讨论会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贫困学生塑造健全独立的人格,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贫困,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此外,对存在或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重点展开工作,找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和咨询,给予一定程度引导,解决贫困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问题。endprint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宽松轻快、健康向上、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贫困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需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的文化建设,在集体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鼓励学生勇敢创新、开拓进取,从而有利于帮助贫困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应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多开展关爱贫困学生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多提供机会给贫困学生,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艺,重新找回自信。

(三)学生自身角度

1端正态度,正视贫困,积极完善自我

对于贫困学生自身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贫困,认识到物质上的贫困只是一时的,要通过知识和能力来改变未来的命运,增强自信、自强、自理意识,消除自卑心理,积极完善自我。同时要珍惜大学的时光,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坚定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态度刻苦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

2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作为贫困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培养特长和爱好,学会与人交往,走出自己封闭的环境。在学生会和社团的带动下,尽快融入学校、班级和宿舍集体中,找到家的感觉,并且在活动与交往中互相增进了解,拓宽交友范围,找到自身施展才能的空间。

3通过勤工助学、校外兼职等方式缓解经济压力

贫困学生在对待给予自己的经济资助时,必须避免出现依赖心理和惰性态度,摒弃“等、靠、要”思想,光靠外界的各种资助不能解决问题,要自身自立自强。同时要主动寻找勤工助学、校外兼职的机会,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靠自救的方式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锻炼自身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姜彦新.和谐校园建设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

[2]马晓春.高校特困生问题及其解困工作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5).

[3]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4]李景玉.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析[J].教书育人,2005(11).

[5]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5).endprint

猜你喜欢
脱贫贫困学生贫困生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