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编制研究

2014-05-15 01:30仝红发赵玉婷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时田径体育

仝红发,赵玉婷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运城044000)

1.前言

田径课程是我国各类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田径运动项目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能全面发展人们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1],能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培养个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学校体育育人观念的转变,田径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校体育的思想与实践也发生了变化,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变革,田径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相应变革。

高校是培养高新人才的基地,体育教育专业不仅担负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及相关体育工作者的培养任务,更要培养学生的健身素养,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因此,对田径课程编制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体育改革的深化,加强田径课程的建设,能使大学生更为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健康,并激发他们对田径的兴趣和热爱,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合格人才,对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及改革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运城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相关田径教师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任务和需要,通过图书馆查找和收集相关专著及资料,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搜集相关论文约30篇,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论文写作目的和需要,针对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运城学院五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田径教师编拟调查问卷(学生卷、教师卷)。共发放教师问卷30份,学生问卷500份,(随机抽取各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女生50人,男生50人),共回收问卷:教师卷30份,学生卷486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教师卷30份,学生卷480份,有效率96%。通过专家效度检验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填答问卷结构和内容能很好地反映研究的主旨占86%,说明问卷的效度较高。通过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为:K=0.82,说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全部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百分率等运算,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数据资料。

2.2.4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料和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现状分析

3.1.1 田径课程资源现状

(1)学生对田径课程兴趣程度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调查可以看出(1),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08%和27.29%,而一般和不喜欢的学生占到65.62%,大部分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不高。分析原因有:田径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项目基本为传统竞技项目,缺乏新颖和吸引;相关的技术、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多次的重复过程,感觉较为枯燥;对部分学生来说,达到及格的达标标准有较大难度,学习压力较大;田径的跑、跳、投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且要求全面,更对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考验,使得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表1 学生对田径课兴趣程度一览表

(2)田径教师师资力量现状

据调查的30名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的有24人,占80%;职称分布中讲师有14人,占46.7%,副高职称及以上的有7人,占23.3%,助教有9人,占30%。可见,教师的学历较高,职称分布则显示为讲师比例较大。从年龄调查得知30-40岁区间的占53%,年龄结构分布偏年轻化是较为活跃合理的。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具有较高热情。老教师在田径课授课和教改及相关课题研究过程中应主动起到榜样作用,带动更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为田径课的健康发展增添活力和希望。

(3)田径场地器材现状

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训练、竞赛开展的规模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也随之提升和改进。近几年,各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田径场馆等硬件设施。

表2 田径场地器材满足程度一览表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得知,40.83%的学生表示较能满足学习需求,25%的学生表示能满足学习需求。教师卷中80%的田径教师表示较能满足教学需求。分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原因有:室内场地及力量练习器材的短缺,辅助练习的器材短缺,相关田径拓展类项目的器材还不到位。在开展力量及拓展类项目上急需完善相应器材。建设室内田径场及力量训练馆不仅可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为其他项目的教学和课外训练提供帮助。但受学校政策和经费制约,与领导重视程度和财政经费支持有很大关系。

(4)田径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表3 田径教材使用情况统计一览表

随着田径课程的改革,田径课程的教材也在不断改进,内容设置更加完善。目前,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用田径教材出版单位有两种,即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别有张贵敏、刘建国、李鸿江为代表出版的三种教材。新旧版的对比可知,新版教材增加了田径健身项目及方法、趣味田径运动项目创编介绍、新兴户外运动、拓展运动、定向运动等健身项目的特征、学习方式、场地器材、教学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的介绍。但哪种教材的使用效果更好更适合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反馈和验证,各校视其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需要订购相应教材,也导致了教材的差异。调查反馈,91%的教师和86%的学生对目前所使用的田径教材持满意态度。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教材的格式、印刷、装订等太过于传统化,本身吸引力不足,可将教材电子化、影音化,这样既携带方便,又能从眼、耳多个器官同时刺激阅读,在提高读者兴趣的同时加深读者的记忆力。

3.1.2 课程目标现状

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的核心,目标既是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组织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的规范。[3]课程目标同时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通过对比研究可知,各校田径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有:通过田径课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中、小学田径运动的教学及训练工作的基本能力,组织竞赛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对学生教学能力、田径健身能力和运动参与能力的培养体现得并不明显。

调查得知,83.33%的教师侧重运动技能的掌握,50%的教师把学生教学能力、田径健身能力和运动参与能力放在第二位。针对地方类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是此专业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所以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包括编写大纲、教案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课后总结等能力的培养应加大力度。

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占此专业总人数的比例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能从教,而是分流到其他行业。田径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对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帮助并不大,与今后的生活相比,掌握田径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高田径健身素养,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则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田径普修课程培养目标要适应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及时调整。笔者认为,掌握田径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田径锻炼的习惯,提高田径健身素养应放在田径普修课培养目标的首位,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放在第二位,运动技能的掌握可放在第三位。

3.1.3 课程内容与时数现状

(1)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田径课程的内容体系仍没有摆脱传统竞技项目传授占绝大部分的教学模式,以跑、跳、投等竞技项目的技术性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喜欢和实际需要的健身性、娱乐性、拓展类体系的教学内容。[4]

在问卷中,对学生喜欢和应补充的教学内容选择一题调查显示,有55.16%的学生选择野外生存,50.22%的学生选择田径健身,44.30%的学生选择趣味田径项目。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喜欢健身、趣味、户外的一些运动项目。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计划中应重视田径健身、趣味田径、野外生存项目的设置,可以把定向越野项目列为必修课,将户外拓展类部分项目筛选后揉入到田径课中。

表4 学生希望补充的项目统计表

(2)教学时数

田径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开设项目较多,在各门课程中所占的学时比例也最大,随着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学时有明显的压缩趋势。

表5 学校及田径学时分配一览表

表5可以看出,晋中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时为90学时,与其他学校相比学时数最少,学时分配也相对较短。太原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时为170学时,学时分配较长。其他基本为120学时左右。调查显示,对于目前的学时安排,有61.67%的教师认为比较合理,38.33%的教师认为不合理。

分析原因,教学时数的缩减对完成技术教学目标与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学时的压缩对田径课程健身性项目及拓展类项目的开展也有一定影响。在课时分配上,学校将田径十几个项目分两个学期进行,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各项技术的项目较多,时间跨度短,而且大一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还较差,导致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较为困难,可将课时分配到三到四个学期进行,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田径有关项目的动作技能。

3.1.4 田径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现状

表6 成绩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一览表

从表5可以看出,田径课程在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所占比例基本为20%左右,平时成绩占10%,技术达标及技术评定占70%左右。对田径教学技能和田径锻炼的习惯及田径健身素养的考核缺失。考核是田径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内容及其成绩的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学的导向,对教学具有反馈作用。[5]从掌握田径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田径锻炼的习惯,提高田径健身素养的培养角度考虑,应补充和完善考核内容。

目前田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田径考核成绩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及学生努力程度、进步情况,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终结评价过程与评价相结合则是目前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趋势。

学习过程的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始终,较多地带有参与者的主观性和个别性,很难证明评价的公平与公正,而且评价过程的连续性与可变性导致其操作性很难控制。可依据体育成绩的提高规律对田径各项目考核标准分值进行修订,采用体育统计学累进积分方法和原始分值及最终分值分别所对应分值的差,制定各项目的进步幅度量表。进步幅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普修课程的兴趣程度不高,田径教师师资力量较强,田径场地器材能满足教学需求,田径课程的教材并不统一。

(2)田径普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存在重知识、重技能,而轻田径素养和“终身体育”的培养计划。

(3)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中,传统竞技性项目占绝大部分,对田径健身类的内容和相应拓展类项目的教学还不够重视。

(4)田径普修课程学时基本为120学时左右,单受各校教学计划影响跨度不一,跨度为两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欠佳。

(5)田径普修课程考核和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对田径教学技能和田径锻炼的习惯及田径健身素养的考核缺失,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和措施并不健全。

4.2 建议

(1)以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创新教育”的教学思想。田径课程增加田径健身、拓展等发展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重视田径普修课程学习,可将户外拓展类项目加入到田径课程体系中,增加学时,时间跨度可放三到四个学期进行。

(3)完善田径普修课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教学技能和田径锻炼的习惯及田径健身素养的考核内容。对田径各项目考核标准分值进行修订,制定各项目的进步幅度量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加强对校外田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田径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董炜达.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林松.沈阳体育学院田径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李佳奎.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审视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1.

[4]李鸿江.田径(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张玲玲.实施新课程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学时田径体育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