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时隔13年,中国再次主办APEC会议。上次主办的2001年,适逢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之后不久,此后的十余年中国迎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再次主办APEC会议,中国亦有责任将APEC进一步升级,发挥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
11月9日至10日,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人进入位于鸟巢和水立方北面的国家会议中心,参加在这里举行的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多个APEC成员的领导人也确认与会。
《中国新闻周刊》从负责筹办此次峰会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促会)获悉,参会的1200多家企业和机构来自APEC的21个成员以及其他1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0家赴会。
贸促会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处长孙晓希望,工商领导人峰会能为APEC的重头戏——2014 年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一个好头,“工商领导人峰会,最大的特色就是领导人和工商界人士间的直接交流。还没有哪一个平台,能一下子有这么多的领导人和工商界人士聚在一起。”孙晓说。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次峰会的与会人数创下历届峰会的新高。此次峰会的赞助商总数亦达到39家,远超过往届的不超过30家,“以跨国企业为主的赞助商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全球对工商界认可度的高低”。
2014 年APEC领导人会议周从11月5日开始,11日结束。其间,除了2014 年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还将举行2014 年APEC 最后一次高官会、2014 年APEC 外交和贸易双部长会议、2014 年APEC 领导人与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2014 年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多场重要活动。
孙晓第一次参与APEC是在13年前,在2001年中国首次作为东道主举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他担任会议翻译。如今,身为贸促会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处长的孙晓已经参加了各类APEC会议数十次。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当时的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两年后,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并出席了在汉城(现名首尔)的会议。1993年6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
2000年,贸促会第一次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当年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一年之后,贸促会接到了筹办在上海举行的2001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重任,“当时贸促会还没有太多承办大型活动的经验,只好尽可能地借鉴其他APEC成员之前的经验,边做边摸索”。
当年的峰会晚宴,按照中国的习惯,设了很多圆桌,与会者围坐在一起。“这样交流起来很不方便,要是都站起来去串场就乱了。”孙晓回忆。之后多次参与其他APEC成员举办的峰会晚宴时,他才发现,晚宴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2011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晚宴,主办方将海边的几家酒店打通,可随便进入任一家酒店,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都向全体与会者开放,多家餐厅也提供着风格各异的种种美食,“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交流到哪儿”。
今年是APEC成立25周年,一年一度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也举行了25次。中国前驻APEC高官王嵎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从战略层面观察,这些年来,除了“茂物目标”外,还有两个主要成就引人注目:1993年西雅图会议,领导人庄严承诺要“深化APEC大家庭精神”,这是在政治上引领APEC 发展方向。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举行的会议上制定和宣布了“APEC方式”,即承认APEC 成员的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一样,社会制度、文化历史和宗教等都不一样);允许灵活性和渐进性;遵循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平等互利;集体制定战略目标,各成员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达标措施。
“茂物目标”来自于1994年APEC会议,印尼做为东道主,会议宣布要实行APEC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提出了两个时间表,即发达成员要在2010年完成,发展中成员要在2020年完成。因会议举办地是茂物,这被称为“茂物目标”,是APEC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嵎生回忆称,1993年宣布要深化“大家庭精神”时,并未来得及探讨具体什么是“大家庭精神”。而“APEC 方式”实际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了“大家庭精神”的灵魂,丰富和发展了APEC价值观,使其成为“新时期国际合作的全新方式”。
今年已经85岁的王嵎生是中国第二任APEC高官。1993年至1998年,他以中国APEC高官的身份连续参加过6次APEC会议。“这些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APEC平台上,我对此深有体会。”王嵎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他的记忆里,最初几年,中国虽然也参加了APEC,但“人家并不怎么重视你”。随着中国的国力日渐增强,加上对APEC也越来越了解和熟悉,在APEC中的影响力开始变得不一样,“到了2001,中国首次作为东道主,‘中国声音就比较响亮了”。
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APEC会议,会议发表了“上海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茂物目标”的战略。
“2000年贸促会第一次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只有几十家企业参加,近几年代表团人数都超过200人,每次都是亚太经济体中最大的工商界代表团。”孙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工商界的参与度也在提升。“刚开始,有企业家去APEC就是去看个热闹。”孙晓说。在他看来,这一方面是语言受限,在以英文为主的会议上,中国企业家会担心自己能否表达得清楚;另一方面也和文化有关,相比国外多数企业家的能说会道,中国企业家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意愿不强。但在最近几年的会议上,中国企业被邀请做发言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站起来提问。
孙晓的另一个身份是ABAC(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中国秘书处执行主任。ABAC是APEC框架下代表工商界的常设机构,由APEC21个成员每家选派3名工商界代表组成,共计63位。ABAC每年召开4次会议,讨论和撰写工商界的建议报告,在每年一度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交给领导人。此外,APEC领导人与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在参加对话会时,领导人为交流便捷,往往只带一名翻译,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前呼后拥”。
身为贸促会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的处长,孙晓参与了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亚欧会议等很多多边机制。在他看来,APEC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组织架构搭建得很好,保证了工商界的深度参与,是一个比较民主和公正的对话平台。APEC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加强经济合作,突出工商界的地位,被视作是PPP模式(“公私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典范,现在其他的多边机制,在这方面也在向APEC学习。
中国代表在ABAC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2012年,在ABAC工商界的联合会议上,美国代表提议与政府一同建立粮食安全政策伙伴关系,本意提高自己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话语权。但最终,代表中国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被选为主席。APEC是协商一致原则,无论成员大小,只要有一家反对,决定就不能通过。而中国更加中立的立场,也更能代表占多数席位的发展中成员的立场,受到他们的欢迎。
“早期的一段时间,中国工商界处于被动守势,往往提案由别人来提,我们只是对不利于我们的方案‘SAY NO。现在,我们自己也提诉求、建议和提案,主动参与各种对话机制。”孙晓说。中国工商界已经不再等着他人把规则制定好了再进去,“我们也在参与规则的制定”。
此外,APEC作为中国“边学边实践”的平台的功能依然存在。2012年,在俄罗斯举行的APEC会议通过了APEC环境产品清单。列入清单的产品,将在APEC地区享受关税减免的优惠,因此在前期谈判过程,各方均试图在清单中加入更多本国产品,导致谈判很胶着。某国家一谈判代表索性直接将企业家带到谈判现场,在提到为什么它们的产品要进入清单时,让企业家自己现身说法。“由于企业家说得非常专业,让现场其他成员的谈判代表很难反驳,毕竟在产品的专业知识上和企业家相差甚远。”孙晓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这个案例至今让孙晓难忘。他表示,这值得中国借鉴,以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并推动企业参与政府谈判形成到机制化。
中国主场的焦点议题
在参与APEC已有十几年的孙晓看来,从目前工商领导人峰会的议题设置、参会人数和分布来看,今年和往年最明显的区别是,中国更加自信了。“在议题的设置上,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场优势,主动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比如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改革创新,这些都更符合APEC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而且,我们的利益诉求也能得到其他成员的积极响应和反馈。这也说明,我们和其他成员的‘利益交集也在扩大”。孙晓说。
中国工商界代表在ABAC中的地位提升,亦是中国在APEC框架中影响力提升的一个缩影。在落实“茂物目标”两个时间表方面,中国采取了实质性行动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是今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确定了三个核心议题,即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以及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
10年前的APEC会议上,建设亚太自贸区的概念被提出,但在付诸实施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此番中国在“主场”将这一概念再次激活,是要为“茂物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此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亦是为促进区域内硬、软件和人员的互联互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寻找出路。
但目前,硬件设施连接不畅、政策法规规制不协调带来的物流、人流不畅、人文交流不足,是横亘在亚太地区互联互通进程中的三大瓶颈。对此,中国社科院亚太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向阳认为,中国提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意在寻求解决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难题之道。
10月24日,21个亚投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署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作为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合作与伙伴关系。亚投行总部将设在北京,计划2015年底前投入运作。正是在一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东南亚并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
10月29日,在中国外交部举办的第十届“蓝厅论坛”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发表了题为《北京APEC:中国准备好了》的主旨演讲后回答记者提问。针对记者所提关于今年APEC期间中日领导人是否将进行双边会见的问题,王毅表示“我们会对所有的客人都尽我们必要的地主之谊。至于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问题和障碍,这是客观事实,不可回避。我希望,日本领导人和日本方面,能够正视问题的存在,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
今年3月,针对俄罗斯向乌克兰境内派遣军队的行为,美国曾代表G7(七国集团)国家组织发表声明说,抵制原定今年6月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G8峰会,并威胁将俄罗斯“开除”。而APEC再度展现它的包容性。在APEC的21个成员间,存在诸多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等障碍,但一年一度的APEC会议机制保持正常运行,总能为各成员领导人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本次会议上,除了中日领导人如何互动颇受关注外;美俄领导人是否能打破芥蒂进行实质性沟通亦受瞩目;“习奥会”,中美如何商讨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和普京今年的第五次握手,是否将给中俄带向更紧密的关系等等,上述问题在会议上能否出现针对的“中国方案”,更成为外界关注和期待的焦点。如今的国际规则寄希望于多边合作平台,而现在主要大国的战略都在发生变化,开始从多边合作转变为区域合作,这也让APEC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将成为这次APEC会议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