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琦
仿佛冥冥中注定,1991年12月25日,当西方人欢度圣诞节时,存在了64年的前苏联轰然倒塌。
多年以后,有人依然对此局面的出现感到不解,言下之意中不乏对前苏联解体的扼腕叹息,以及对前苏联人民被动与懦弱的不满与批判。
如果只从那一天去解剖前苏联并据此撰写尸检报告,你可能永远无法到达真相的彼岸。也因此,《苏联的最后一天: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一书并没有沉浸在最后一天的细节之河中,而更多是通过对这一天的人和事的铺陈来勾连一部苏联的衰亡史。
那一天只是一个漫长死亡的最后一记冗长的回声,大厦的根基早已松垮,只不过外界的人们长期不敢逼视它曾经的高大强固与光鲜,所以无法接受它悄无声息的坍塌。对于大厦中的人们来说,败絮的滋味品尝得太久了,所以其风化已经引不起任何伤感,相反,大多数的人还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人们之所以挥别这座大厦,不仅仅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厌弃,也不仅仅是因为这座大厦已经辨别不明风往哪个方向吹,而更多是怕大厦的某些看门人试图再次将人们带回那徒劳无望的过往。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在“8·19事件”中遭遇了惨败,其速度之快令始作俑者始料未及。
人们固然早已对扰攘喧嚣但失去了方向感的改革心灰意冷,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允许历史开倒车。用脚投票在这个鲜有民主实践的帝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苏联军队中精锐之师的按兵不动或临阵倒戈,更是提前解答了“苏联军队去哪儿了”的事后诸葛亮式的疑问。而大厦倾覆时“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景象其实在那次事件中也已充分预演,倒是政变反对派的麾下汇集了不少不畏生死的男女,而叶利钦的登高一呼则将自己“民主捍卫者”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镜框中,也成为人们心目中俄罗斯真男儿的一时之选。
说大厦倒掉其实过于宿命和轻佻,更符合事实的说法是,大厦的主体建筑犹存,坍塌的是看似永固的附属建筑群。关于新联盟草案的公投举行本身,已经昭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间的裂痕,即使没有“8·19”,即使新联盟草案得到批准,也不过是一份死缓通知书。新联盟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走向独联体的命运,已经无从得知了。但面对日益高涨的挣脱往昔桎梏的热情,建立在中央集权基础上的前苏联必将一去不复返。
“8·19”的最直接后果,是赋予了帝国反对者一种历史的道义感,从而使叶利钦等人突然有了加速拆解前苏联的勇气。叶利钦认为自己站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虽然他对于前苏联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的未来只有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模糊想象。此外,走出戈尔巴乔夫阴影的抱负和成为世界级领导的野心,也成为他缔造新俄罗斯的强大动力。
那些对前苏联的坍塌始终不能忘怀的人们,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大多数民众的心目中,前苏联的坍塌与奥匈帝国抑或奥斯曼帝国的崩解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在很多前苏联民众看来,只要大俄罗斯还在,帝国梦强国梦就依然还在,一个轻装上阵的俄罗斯,或许能更好地迎来复兴。
或许而已。因此,当人们认定叶利钦把后苏联的俄罗斯搞得一团糟时,他和曾被他甩在身后的戈尔巴乔夫迎来了共同的命运:他们只能被当作破坏者而非建设者,他们或许不是前苏联的罪人,但显然更不是新俄罗斯的英雄。
《苏联的最后一天:莫斯科 1991年12月25日》
作者:[爱]康纳·奥克莱里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68元
《他方世界》
作者:[美]约翰·克劳利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68元
以空间为核心元素,建构出一个与精灵有牵绊的美国大家族的秘密往事:七代人居住在一栋偌大的房子里,在时光变迁中静待故事终结、前往他方的日子。
《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培养研究》
作者:陶倩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50元
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探讨志愿精神的历史演进、基本内涵、现实课题和涵育路径,为中国志愿精神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
《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
作者:陈平原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8元
作者以香港中文大学为镜像,立足与观照者,仍然在内地大学上,让人能准确把握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的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
《创新的国度:瑞士制造的成功基因》
作者:[瑞士]R·詹姆斯·布雷丁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65元
作者梳理了瑞士钟表、食品、旅游、制药、金融等行业从中世纪到现在的发展轨迹,揭示瑞士的成功动因,也指出了挑战和问题。
《虫子旁》
作者:朱赢椿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48元
虫子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它们从容执著,它们生生不息。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