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校本研究的路径

2014-05-14 11:57胡显强绘图郑怡
中国西部 2014年29期
关键词:校本成果新课程

文/胡显强 绘图/郑怡

校本研究在英、美等国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我国校本研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兴起的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它以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主要由学校一线教师参与,并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与学校建设活动。校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的研究,如教育测量、教育评价、调查问卷等;定性的研究,如教育叙事、案例研究、教育日志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校本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不少学校开始积极尝试校本研究,创造性地开展校本研究工作,使校本研究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剂”。由于校本研究重在“关注小现象、发现小问题、提出小策略、撰写小文章”,其选题实在、针对性强,入口小、容易上手,周期短、便于在教育教学的同时投入研究工作,成果灵活短小、方便呈现,可供不同需要、不同阅读习惯的人选择阅读、推广,所以,校本研究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欢迎。

但是,在推进校本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盲区,例如学校认识不到位,导致校本研究有如雾里看花而无法开展;不知道如何研究,导致“蜻蜓点水”而无法深入;选题过大,导致“老虎吃天”,无法完成;不知怎么提炼研究成果,导致有如茶壶里装汤圆,有货倒不出;没有相关的支持平台,导致“‘做’与‘不做’一个样”;无成果推广意识,导致成果有如窈窕淑女,待字闺中。

本文拟就学校如何引领,选题如何拟定,研究如何落实,成果如何提炼,支撑平台如何搭建,研究成果如何推广等问题探讨如下。

探实质、巧重视、实培训,使校本研究在学校“安家落户”

探研究实质。根据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新课程下的学校特色、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中小学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等,提出一个在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有一定价值的、能够解决的共性问题,然后了解该问题的现状,探讨适合于本校的解决方法及分析所能达到的预期。一批人围绕这个对学校、教师、学生有益的选题,坚持去做,通过一段时间不断地实践、总结、反思、改进、运用,得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做校本研究。

领导巧重视。解决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实际问题是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批人围绕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选题,围绕一定的目标,在一定时间内坚持去做,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研究的成果能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推动学校的工作。不少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就是认识到校本研究的重要性,然后,巧妙地将校本研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校本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有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校本科研就有了深入开展的可能。

做实研究前的培训。明确了校本研究的实质,领导对校本研究给予了重视,接下来就要带领教师参与校本研究。在校本研究的起始阶段,由于认识的问题,教师对校本研究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本来就够辛苦的,没有多余时间做校本研究;有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教师因不会做而放弃做校本研究。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校本研究的引领培训工作,可以是学习相关的理念,学习研究的方法,或是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等。

提出微观的、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问题,使校本研究能“脚踏实地”

中小学校本研究的选择,既可以是新课程改革中单个学科教学,也可以是围绕教育活动的教学;既可以是资源开发与利用,也可以是学校特色项目打造;既可以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也可以是家校结合的等等。总之,只要是围绕学校、教师、学生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细小的、微观的、实践层面的问题,皆可以成为学校的校本研究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问题库,然后“聚焦定点、缩小范围、小题小做”,确立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常规教学+常规活动+专题活动”的“两常规、一专题”的校本研究模式,使校本研究有规可循,并在规定动作中“百花齐放”

常规教学系校本研究的“主阵地”。中小学校本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其解决也必将是回到教育教学活动场景中去,特别是有关学科教学的校本课题更是如此。因此,很多校本研究都要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实施,狠抓常规的教学活动,在常规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就成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实施路径。常规教学适宜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以一些典型的个体为单位,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当课题研究得以立项,就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常规活动系校本研究的“助推剂”。还有的校本研究要通过一些活动在较大的范围内定期不断推动,这就是常规活动。常规活动可以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年级组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是基本定时、定主题、定范围举行,常年举办。有的还形成特色,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特色学校的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常规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特色项目的形成,促成学校综合特色的形成。因此,常规活动既是推动校本研究的一个有效举措,又对特色学校的建设有助推作用。

专题活动系校本研究的有效补充。在校本研究过程中,各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有的可能无法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解决。此时,需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些专题的活动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些专题活动,是针对这些问题临时举办的,不定期举办的。由此可以看出,专题活动是校本研究的有效补充。

成果呈现灵活多样,使本土教师在“正能量”中不断吸收营养

研究成果如何表达、如何提炼、如何行文是校本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茫然的问题所在。很多教师研究起于教学实践,而止于成果提炼,永远徘徊于成果的门外。校本研究能有效打破此尴尬局面,其成果可以是论文,可以是故事;可以是方法,可以是策略;可以是案例,可以是软件;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短小精悍。成果的灵活呈现,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校本研究热情,研究者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特长和喜好等灵活选择研究成果给予提炼表述,从而为本校积累深厚的校本研究“沃土”,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取长补短、提升自我。

构建相关支持体系,使校本研究在“正气场”中“落地生根”

搭建平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学校还要给课题研究搭建一定的平台,创设相应的环境,为课题研究提供方便。特别是渝东南贫困山区,与重庆主城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主城或者其他地区学校结对帮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或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研组、年级组,搭建由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等开展校本研究工作。

激励机制。有了一定的平台,学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可以是学习培训的支持,校本研究时间、经费的保障,也可以是评职晋级的优先考虑等。这样,可以使教师有能力、有时间、有空间、有热情参与到校本研究工作中去。这些机制与政策的落实,让校本研究的开展有了必要的保障,能助推校本研究的正常开展。

制度保障。要使校本研究有章可循,形成常态,还需要把这些政策形成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校本研究立项制度、过程管理制度、结题评审制度、成果评奖制度、成果推广制度等。营造“做”与“不做”不一样,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究的氛围,使校本研究规范开展、持续开展,并形成常态,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加强成果推广行为,使“草根研究”成就“本土教师”专业发展

酒好更要巷子浅,新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成果出来以后,及时将成果在学校推广,不断改进。时机成熟,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在校外更多的地方推广,使校本研究成果不断得以丰富。同时,也使校本研究成果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从而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些推广活动,可以是评奖的形式,现场研讨会的形式,还可以是网络网站、博客的形式。通过推广活动,一方面使优秀成果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为教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教师研究热情;再者,成就教师职业梦想,使“草根研究”助推“本土教师”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成果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验收成果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工大成果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