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郝俊
集思广益谈改革 凝聚共识谋发展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
本刊记者 郝俊
2014年2月26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部分“两会”代表、专家、媒体,及省市与高校代表参加。“两会”代表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全国政协委员姚明,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淑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潘永兴;专家有著名足球教练员金志扬、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书记季浏、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省市、高校代表有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东江、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从春、天津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张华泉、厦门大学体育部主任林致诚、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颜吾佴;媒体有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晚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副司长刘培俊,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副秘书长薛彦青、新闻宣传及杂志部主任张磊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年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部分指标较前一轮调查结果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有部分指标仍在持续下滑。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各级教育部门也推行了多种举措,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依然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那么,应该如何落实《决定》的精神?2014年的“两会”即将举办,正如王登峰司长在座谈会上指出,学校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是每次“两会”代表都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两会”代表会对学校教育包括体育的改革、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提出诸多提案和建议。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本次座谈会正是基于上述多个方面的因素举办的。
本次座谈会上,无论是“两会”代表,还是省市与高校代表;无论是专家,还是媒体,都能够充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基于当前学校体育的现状,从具体问题着手,谈具体的改革与发展建议和举措。从反馈的建议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学生参与锻炼的动因、办学的条件、媒体舆论引导四个方面。
加强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其家庭的幸福,还关乎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正如孙云晓副主任指出,体育关乎个人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体育的认识必须提到这个高度;且体育本身又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与兴奋,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所以体育应该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对此,“两会”代表潘永兴、姚明,中国青年报教科部主任堵力等都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似的建议。
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参与体育运动,兴趣是内因。因此,在开展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走到操场上,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两会”代表姚明、季浏教授、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制片人张虹、王从春处长等在座谈会上都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表达了关注和看法。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办学条件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两会”代表张淑琴、王从春处长等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表示,应该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体育运动设施。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本次座谈会上,大家对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形成了共识—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体育文化的构建、锻炼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应该加强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这对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次座谈会上,王登峰司长介绍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一是加强目标管理。即构建目标管理体系,以更加精准的目标引领学校体育工作;二是深化过程改革。其中,推进体育项目化教学是深化过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并将通过特色建设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三是改善办学条件,主要包括师资的培训和场地的建设等。
当然,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和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力量的综合干预。对此,王登峰司长也表示,社会各方力量要形成合力,对于学校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质健康,要形成全社会关注并群策群力的局面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发展。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