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萍
摘 要:从彰显文字本色,滋养人文情怀;尊重个性理解,注重人文关怀两个方面提出了在咬文嚼字时渗透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咬文嚼字;人文素养
许多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依然利用人文的解读方式,让课堂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让咬文嚼字散发出人文的芬芳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彰显文字本色,滋养人文情怀
选入教材的大多课文是经过时间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文中的每个文字似乎都有生命的,我们在品读文字时是将文字本色之美与魅力从时间的凝固中解放出来,让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精灵,去叩击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那么如何让文字彰显自己的本色之美呢?这当然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对汉字文化内涵有更多理解,才让学生在赏析字词时感受字词本身的意蕴意趣,感受中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对祖国语言文化产生由衷的热爱和敬畏。例如,在《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满怀感激地写到:“她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使我同花同鸟结成愉快的伙伴”,我觉得“启蒙”一词是理解本句甚至本文的一个关键词,于是就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与什么有关?
生:草,或植物。
师:对,“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这个“蒙”字有覆盖的意思。还有“蒙”字里面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
师:启是什么意思?
生:开启。
师:那“启蒙”是大家经常见到的词,最初是什么意思呢?
生解释模糊不清。
师:打开了,使原先遮蔽的东西得以看见。
学生似乎恍然大悟,从而对海伦·凯勒称沙利文老师为重塑生命的人有更深的理解,正因为莎莉文老师用爱心智慧打开了海伦·凯勒认识自然的大门,使她得以“看见”自然的多姿多彩。
二、尊重个性理解,注重人文关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个观点蕴涵了新的阅读观:阅读不再以读者、文本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阅读不再以探寻作者意愿为中心,而是读者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构建个体的独特意义或独立思考。现在我们革新阅读观,即使在字词句的赏析时也要按照学生理解的方式来咬文嚼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放飞个性的乐园。例如,我曾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对“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句,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这句话里‘家和‘客十分矛盾,有谁在自己的家里像做客吗?”我趁机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句诗中“家”和“客”确实是一对矛盾的名词性的词,写得不好,我改一改,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
学生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纷纷说出不同的见解:
生1:老师,你改的诗,情绪根本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的样子。
生2:对,情绪根本不对!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回去的。
生3:原诗中似乎包含着一种无奈、辛酸的复杂心情。
生4:这句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样在矛盾中都表现了主人公的复杂心情。
师:诗歌是感情的产物,用哪个词,不用哪个词,这与作者当时的情感密不可分的。刚才大家都说得对,“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的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就不是家。诗人正抓住了“家”和“客”的矛盾,传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注重人文情怀,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焕发新的生命。这样,我们的文字才会有灵魂,而我们的学生才会更有灵性。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第十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