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对我国上市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

2014-05-12 03:24崔世娟
关键词:经营科技融合

陈 雪,崔世娟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文化与科技融合对我国上市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

陈 雪,崔世娟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近些年企业寻求业务创新的重要着眼点。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实践,可以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划分为交互融合和密集融合两种类型。利用2010-2012年的公司年报数据对53家相关企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营程度进行测算,发现该经营度的均值在逐年递增。进一步采用随机影响的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表明: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的提高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在文化类企业与非文化类企业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于具备开展文化科技融合业务潜力的企业来说,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将会是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方向。这一趋势对当前的政策环境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交互融合;密集融合;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绩效影响

一、引 言

近些年,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企业创新领域争相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有助于文化类企业实现文化类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与产业化运营,也使科技类企业能够摆脱规模化低成本的竞争陷阱,有效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业务开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为支撑力,以大众消费为市场和带动力,并且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强劲的助推力。对此,我国上市企业当仁不让,成为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而从这些企业经营的具体实践来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交互融合与密集融合两个类型。

交互融合,从产品类型上看,保留了原有的型态。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涉及两类行业:一类是传统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包括文具、服装、礼品、娱乐器材等加工生产企业将文化内容植入原有的产品形态中。例如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骅威股份”作为玩具加工类企业,原来的经营范围仅为模型玩具、塑胶玩具等,后来逐步拓展至智能玩具和动漫玩具的加工生产。另一类是进行技术升级后的传统文化产业,像广告、媒体、电影制作、旅游等将新科技手段用于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如“人民网”作为传统的纸质内容媒介,其网络化拓展后的产品涉及广告、信息服务、移动增值业务。再如“博瑞传播”,原先是一家传统平面媒体,从2010年开始涉足移动互联网、游戏等领域,实现了从内容的大众传播者到小众传播平台搭建者的转型。

科技与文化的密集融合,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高级阶段。随着技术创新与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产生的以文化内容为驱动,技术手段为支撑,具有技术与文化高附加值,生产与服务交叉运作的新兴业态。企业提供的产品不再单一化,而是实现了跨界整合——文化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平台服务商和终端设备的制造商在业务上高度融合。文化内容提供商包含图书、报业、影视动漫、营销服务、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平台服务商包含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内容展示平台等;运营商包含有线网络、数据流量的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包含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文字、音视频传播终端的制造商。这些行业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互相渗透,最终在不同的市场领域呈现众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生产和服务范式的企业。例如,OTT(Over-the-top)已经成为通信行业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如“乐视网”、“朗玛信息”、“百视通”等企业已经不再关注与单一的内容服务和信息传输方的业务拓展,而是构建了全新的价值模式。“乐视网”在提供网络视频服务之外,还以低价战略电视设备制造领域,企图颠覆传统行业的业态。由于公司的目的不是以硬件销售赚钱,若用户数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就能产生规模效应,随后通过收费节目和广告收入获取利润。而传统的电视厂商,则没有节目资源和广告平台的优势,在这场价格战中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朗玛信息”则是一个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电话语音增值以及音视频娱乐社区的开发、运营和服务平台,自主开发并运营的“朗玛电话对对碰系统”,已成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电话语音增值领域首选的合作平台。

“百视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内容服务商、技术服务商、市场服务商”,它以一云多屏为业务发展主线,以电视屏为核心,协同发展手机屏和PC屏业务,同时在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和影视多媒体制作方面协同布局,并与微软在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技术、终端、内容、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

诸如此类的业务开展,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单一文化或科技类产品的全新价值体验,实现了文化科技的密集融合。

交互融合与密集融合两种融合形式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新空间和丰厚的利润,也成为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李凤亮(2011)指出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1]。2012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到2020年,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等战略目标。众多学者从产业和宏观经济管理等角度对科技与文化融合条件下的影响机制及效果进行了研究,陆淑敏等(2013)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文化产业集群在多领域、多单位主题以及人才之间建立互动共享与交流机制的思路[2]。顾江和郭新茹(2012)利用霍芬达尔指数对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测算[3]。但是作为实践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微观主体——企业,在文化科技融合条件下获取竞争利润的机理与实际效果,还尚未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分析企业文化与科技融合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融合程度对绩效影响的两个假设,并对企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进行测算,发现该比值在样本期三年内逐年递增,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逐步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业务的开展。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影响的变截距模型,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营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在文化类企业与非文化类企业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说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条件下,科技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是对企业价值链的重组构建。Porter M ichael E(1997)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主要的价值创造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因此不同企业只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上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重视在战略环节上的资源投入,才能提升竞争优势[4]。而从范围经济的视角来说,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需要对核心生产要素进行聚集与重组。涉足文化科技融合业务的企业,充分利用文化和技术双重知识的资源储备对已有生产要素进行聚集重组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Rumelt Richard P.(1982)以及 Teece David J(1986)认为,企业是“知识的独特集合体”,蕴藏在企业或组织层次的社会知识或集体知识构成了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能够在相互关联的业务单元之间快速有效地进行转移,在提高竞争力和绩效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6]。由此可见,价值链重组是指对资源的重新调配与使用。对于企业绩效提升而言,Moshe Farjoun(1994)认为企业通过更有效地在相似产品之间分享和转移人力资源的技术和专长可以获得更好的绩效[7]。Timmers Paul(1998)采用电子化交易的实例说明对原有传统价值链的破除与新价值链的重建对企业绩效提升的影响[8]。Teece David J(2007)指出企业对核心资源的动态调整与获取独特的价值优势是绩效提升的重要途径[9]。丁和根、陶大坤(2012)采用中国传媒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相关多元化业务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10]。依据上述理由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说1: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营程度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进一步来看,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条件下,企业价值链条具有跨行业延伸的趋势,往往会伴随着新业态的产生或者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原有行业或相关行业的结构,以及行业内的竞争规则会受到冲击。对于企业绩效而言,业绩改善来源于新的价值创造模式,A lfonso Gambardella&Anita M.McGahan(2010)认为,企业以合理的成本为消费者创造并获取价值的新模式,使它相对于其竞争者来说,可以通过增加收入和控制成本来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因为该企业采取了不同于竞争者的方式对其资产进行商业化[11]。 McPhillips Simon and Merlo Omar(2008)讨论了媒体行业未来结构的重组的可能性,并提出非传统媒体行业获得竞争优势获取的途径[12]。因此,企业只要具有优势资源,能够突破传统行业资源和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通过跨界融合均可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与绩效提升的机会。由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假说2: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营程度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在文化类企业与非文化类企业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一)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0-2012年的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业务的53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样本采用WIND金融数据库中的 “文化传媒”、“在线教育”、“在线旅游”、“网络彩票”、“网络游戏”五类题材标签进行初次筛选,并剔除了实际没有从事文化与科技融合类业务经营及存在数据缺失的公司。依据证监会公告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①,样本公司分别归属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六大类。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司有21家。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和财务数据均来自于WIND金融数据库(见附表1)。

(二)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的测度

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通过计算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得出。笔者对53家相关题材公司的年报数据中营业收入项目下的产品类型信息进行区分,找出涉及文化科技融合的业务项目②,并用这些项目营业收入总和与当年营业总收入相比,得到当年该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

表1 样本公司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是我国文化题材类上市公司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的统计性描述。在样本期间的三年内,53家相关题材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均值逐年递增,在2010年仅为54.12%,而到2011年增长至55.11%,在2012年达到60.47%。在2012年,有一半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在72%以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业务是近些年该类题材的企业进行业务拓展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实证检验结果

为了考察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构建了随机影响的变截距模型,采用面板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Roe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的经营业绩。R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的测度值,其他均为控制变量。Size为公司规模变量,是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为了控制公司经营的杠杆效应,加入了公司负债率Lev,用公司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来度量。Grow th衡量公司的成长性,用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表示。Tran表示公司年初流动资产原值与总资产的比率,衡量公司资产的可转移程度,资产的可转移程度越高,越可方便地将资产在价值链重组中进行调配,更易于进行文化科技融合业务的开展。Tat表示公司该年的总资产周转率,衡量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Ind为虚拟变量,当该公司属于证监会行业分类下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时取1,而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时取0,以验证文化类企业利用科技提升原有文化业务,与其他类别的企业将“文化”内容赋予到原有的业务内容中,在企业绩效提升的效果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回归结果见表2,从(1)列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的系数估计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值。表明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水平可以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假说1成立。而在(2)列的回归式中引入虚拟变量后,系数估计值并不显著,表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类”行业与其他行业开展文化科技融合业务对业绩的提升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假说2也得到了验证。

表2 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与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

同时,在两组回归结果中,都可以观察到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总资产周转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代表公司经营绩效的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而负债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与营运能力能有效提升公司业绩,而高杠杆经营却使经营绩效降低。并且也知,公司资产的可转移程度与营业收入的增长性与经营绩效提升均没有显著关系。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观察2010-2012年我国文化题材类上市公司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的行为特征,依据价值链理论说明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经营度的变动及其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机理。同时通过对我国上市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进行测度发现,53家相关题材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均值在逐年递增。进一步构建随机影响的变截距模型,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营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在文化类企业与非文化类企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具备开展文化科技融合业务潜力的企业来说,当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绝佳战略选择期。只有把握消费者观念和习惯改变,以及技术进步对文化生产、传播方式的突破性变迁等契机,对原有业务进行文化科技融合经营度的提升并进行跨行业合作新业态的开展,都将会是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方向。这一趋势对当前的政策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打破现在部分行业准入认可业务存在的条块分割,健全行业准入的认可机制。只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打破行业垄断,才能让更多企业积极地参与到我国文化建设中来。

注:

①该划分方法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主要分类标准和依据,当上市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 50%,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行业;上市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但某类业务的收入和利润均在所有业务中最高,而且均占到公司总收入和总利润的30%以上,则该公司归属该业务对应的行业类别。

②对文化科技融合经营业务的筛选,依据本文提出的两种文化科技融合方式——“交互融合”和“密集融合”。

[1]李凤亮.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2]陆淑敏,饶元,金莉等.面向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3).

[3]顾江,郭新茹.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0,(7).

[4]Porter Michael E.Competitive strategy[J].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1997,1(2).

[5]Rumelt Richard P.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4).

[6]Teece David 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 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Research policy,1986,15(6).

[7]Moshe.Farjoun.Beyond industry boundaries:Human expertise,diversification and resource-related industry group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2).

[8]Timmers Paul.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8(2).

[9]Teece David J.Explicating dynam 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 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

[10]丁和根,陶大坤.传媒上市公司经营业务与绩效关联性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2,(12).

[11]A lfonso Gambardella,Anita McGahan.Business-model innovation: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 lications for industry structur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

[12]McPhillips Simon,Merlo Omar.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evolving media business model:an overview an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J].The Marketing Review,2008,8(3).

The Impact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CHEN Xue,CUIShi-juan
(School ofManagement,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focus of recent business enterprises to seek business innovation.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related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this paper divided th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two forms:One is the cross-integrat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denseintegration.Using annual report data of 53 related companies from 2010 to 2012 we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find in the sample period,the average degree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increases year by year.Furthermore,we use random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 with variable intercept to testify that increased degree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siness performance,and this effect doesn’t 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al and noncultural enterprises.

cross-integration; dense– integration; degree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business performance

G 124

A

1000-260X(2014)03-0149-05

2014-0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11&ZD023)

陈雪,经济学博士,深圳大学讲师,从事财务金融问题研究;崔世娟,管理学博士后,深圳大学教授,从事战略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林莎】

猜你喜欢
经营科技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融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