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基于推拉理论的托达罗修正模型

2014-05-12 10:23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劳动力城乡流动

张 坤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
——基于推拉理论的托达罗修正模型

张 坤1,2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如何在城市就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是推进城镇化和提升农民收入以及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推拉理论”,结合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实际状况,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并以此构建多元回归模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应当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培训“农民工”专业技能的力度;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壁垒,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的有效转移。

农村人口流动;托达罗模型;推拉理论;逐步回归

一、引 言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将逐渐向城市转移,这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也是在有效配置经济增长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流动人口不足200万人,1990年突破3 000万人,1994年超过6 000万人,2000年达到8 000多万人,预计到2015年将有2.5亿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届时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将达到4亿[1]。党的十八大也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加快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在新形势下能否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进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模型的构建对劳动力转移发生的原因、形式、后果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19世纪末,拉文斯坦在“人口迁移律”中指出,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利益,主体以短距离流动为主,在流动过程中存在不可忽视的补偿性反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的明显差别使乡村居民具有更强的流动意愿[2];Lewis认为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现代部门通过固定工资来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推进工业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同时,使二元经济变为一元经济[3];托达罗等人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向工业部门进行转移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失业率与就业率[4];费景汉等人以Lewis模型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工业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其认为要保证快速的农业增长以满足更多的非农业劳动力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实现就业的转换[5]。乔根森在《二元经济的发展》中指出,在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技术进步中性的假定下,不存在不变的制度工资,在农业生产中也不存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情况,当人口增长率小于人均农业劳动产出增长率时将出现农业剩余,并出现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的人口流动[6]137。在国内的研究成果中,范红忠等通过建立资本与人口流动模型,认为造成经济差异的关键因素是人口流动成本,地区经济差异与地区流动成本呈正比[7];孙晓琳等人将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成本、福利差异等因素引入劳动力流动模型,考察二元制度下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流动[8];钟钰等人通过采用标准结构法对1996—2006年各地区农村劳动力剩进行估算,认为除人均GDP和人口规模以外,还有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农业技术水平等因素与剩余劳动力相关[9];潘竟虎等人运用ESDA分析方法对甘肃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检验[10];李石新等人基于修正的托达罗模型,对人口流动中非农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1];张苏北等人引入迁移选择指数概念,从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流的视角揭示了安徽省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及其影响因子[12];徐育才根据“动态助推模式”提出农村人口转移的总体路径,认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需以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为中心,以制度创新、城镇化建设、产业转移与社会中介发展为手段[13];李丽群运用推-拉理论对韶关市人口迁移流动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针对韶关市的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和机制提出了引导人口迁移流动合理化建议[14];张帆通过模型的二次修正和补充得到包含户籍制度束缚性因子的托达罗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15];魏星等人通过研究探讨未来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领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研究领域[16]。

从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看,既包括宏观层次上对于流动人口转移过程与机理的分析,也包括在中观层次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与分析,还包括了在微观层面对城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总体来看,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研究中,在一个模型中同时纳入不同阶段、各种动力和阻力因素的定量分析的较少,尤其将制度因素定量化的文献较少。笔者在借鉴托达罗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推拉理论”,分别从“推动”和“制约”两个角度研究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因素,并将制度因素定量化,在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修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人口流动背景和现状,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的原因和障碍,指出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二、托达罗模型的基本模型及其修正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键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差异;二是转移者对于向城市迁移的成本同收益之间的衡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就在于城乡收入差异以及城乡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其表达为:

其中M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为农村人口转移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托达罗认为在农业部门,预期收入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相等,而在现代工业部门,预期收入则等于城镇就业率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之间的乘积,这样d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其中r为现代部门工业创造率,r·N为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S为现代部门总劳动力规模,N为现代部门总就业数。r=λ-ρ,λ为工业产出增长率,ρ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其中C(0)为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时的迁入成本。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含义就在于:第一,人口迁移关键是对迁移成本和相对收益之间的权衡,这里的成本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心理因素;第二,人口迁移的动力不仅仅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还包括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率与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第四,在城乡预期收入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人口迁移率超过城市工作的增长率是可能且合理的。

在经典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就在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等积极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正向吸引,这是单一拉力作用力下的劳动人口流动。但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一些特有因素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中并未考虑进去,例如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制度不平等及社会歧视等消极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所形成的推力作用。鉴于此,本文在基于经典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融入唐纳德·博格所提出的推拉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发展特色,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

根据唐纳德·博格提出的推拉理论,人口流动是在双向作用力下的结果,其中城市存在的积极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拉力作用,而农村的消极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形成了推力作用。因此,结合中国实际,可将影响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具体归结为以下方面:

1.拉力因素。拉力因素即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积极因素。在中国,吸引农村人口流动的拉力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剩余劳动力的来源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去向[17]。剩余劳动力来源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人均可用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以及教育因素;剩余劳动力转移去向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吸纳情况。

2.推力因素。推力因素即制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消极因素。在中国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所带来的制度制约。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使农村人口在城市面临较高的消费水平,这是“农民工”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成本问题。因此,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又一推力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托达罗人口人口流动模型可以修正为:

其中p'(t)为修正后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在原托达罗模型中,在计算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时,认为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入城市现代部门,因此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就业率便用城市现代部门的概率来表示,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在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流入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部门。C(1)表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在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并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否找到工作,都需要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因此本文在原托达罗模型中添加了生活成本C(1)。

同时,户籍制度等制度因素在农村人口迁移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就业与福利分配的问题,致使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并不能获得与其人力资本相对应的劳动报酬。因此,在考虑制度因素的前提下,应在原托达罗模型中添加制度变量α,改变量表示农民工享受到的制度权益和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制度权益之间的比例,该比例应界于0到1之间。由此,托达罗模型进一步修正为:

三、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驱动因素的计量模型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依据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修正,可构建农村人口流动的计量模型:

其中Yt为t年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X1为t年度的城乡平均实际收入差异,X2为人均可用耕地面积,X3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X4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X5为t年度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X6为城镇失业率,X7为制度因素,X8为城乡消费差距,μt为随机扰动项。各项指标具体的数据来源如下: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Yt: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当前主要的人口流动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关于农村人口转移数量指标的衡量,本文借鉴袁洪泉的计算方法,首先用城镇就业人数减去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获得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其次用乡村就业人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获得在农村中的非农劳动力数量;再次将二者数值相加,获得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17]。

2.预期城乡收入差异X1: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因素。对于这一指标,根据托达罗模型中对于预期城乡收入的计算方式:d=ωπ-r,其中ω为实际城镇收入,π为城市就业率,r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

3.人均可用耕地面积X2:人均可耕地面积越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就越大。本文用中国可用耕地面积与中国农村总人口比值表示人均可用耕地面积。

4.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X3: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比值,这一指标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规模与速度。

5.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X4: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一直很低,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也较低。托达罗认为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速度大大超过城市新就业机会创造的速度,在城市出现了庞大的过剩劳动力。因此,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学历越高,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本文用农村劳动力人口初中以上比重,代表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6.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X5:该变量可以解释为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用X5表示。相对于农村而言,第三产业建立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多分布于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流动而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人口在城市具有更高的就业机会。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的大小。

7.城镇失业率X6:该指标反映的是外来人口在城市获取工作的难易程度,城镇失业率越高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动力越小

8.制度因素X7:制度变迁或改革的过程就是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制度因素的量化,用三个指标将影响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的制度因素进行量化测度,从而更具体地反映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和改革的过程:(1)非国有部门就业率。非国有部门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在非国有部门就业率的不同反映出各经济部门变动和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本文用非国有部门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该指标。(2)城市化率。城市化率主要反映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规模和速度。本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该指标。(3)市场化资源分配比重。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对市场干预越少,政府参与资源分配的程度就越低。本文用(GDP财政收入)/GDP表示该指标,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3个指标综合成1个指标,称其为制度变迁指数。

9.城乡消费水平差距X8: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力的影响因素指标,用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乡村居民消费水平来衡量。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分析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的模型中,本文选取了1994—2011年的年度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等。为了消除数值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表1显示了每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计算结果。

表1 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指标表(A)

表1 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指标表(B)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农村劳动人口转移的影响程度,根据表1中数据对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首先,根据经典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指出的,预期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一元线性回归,以考察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回归方程,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为正,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同方向变动,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变大,城市预期的高工资就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这一结论同托达罗模型假设相符。

其次,对所有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方法的采用方面,由于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自相关性,从而导致个别因素对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影响显著性减弱,为了提高回归模型的精确度,采用逐步回归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以确定和选择出最佳模型。通过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驱动因素实证结果

根据逐步回归结果可知,所有影响因素中只有解释变量X5、X8、X7和X3进入最终回归方程,说明只有以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予以剔除,由此可得最终选取的回归方程为:

以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为0.99,拟合度R2较好,且每个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下的t检验,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根据回归方程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在对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出数量与城乡收入差异单独进行回归的方程中,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出数量与城乡收入差异成正比,且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对农村人口转移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农村人口的流出量在城市的预期收入提高时也相应增加。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是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强有力的拉动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由于受地域、行业、政策等多方面影响,造成经济收益上的巨大差异,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增长迅猛。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其交通与信息的不顺畅、生产力低下,经济收入增长幅度滞后。需要注意的是,当城市的预期收入同其他解释变量一起放入方程中进行回归时,其影响的显著性降低,在逐步回归法中并未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可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虽为影响农村人口转移的一个因素,但并未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因素。

第二,在多因素综合回归方程中,首先进入方程的变量是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方程回归结果显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成正比,这是由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间接消化外来人口的产业基础,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对外来劳动力的吸收、接纳、消化规模,因此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包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大规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行业。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当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和增加就业的唯一产业,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已转为科技、教育、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国民经济将趋于“服务化”。

第三,在多因素综合回归方程中,第二个进入方程的解释变量是城乡消费差距,说明该变量是影响农村人口转移的第二重要因素,并且二者之间呈反向变动。正如前文运用“推拉理论”对农村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分析中所提到的,城乡消费差距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消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成本因素上,农民在自己家的生活成本要小得多,如不用交纳在城市中所需要交纳的体检费、暂住费等,农村人口在迁往城市的过程中,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支付的生活费用要比在农村高出很多,而高额的生活费用会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积极性。

第四,第三个进入多因素综合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为制度因素。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制度因素同农村人口转移之间存在同向变动的关系,可见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一直以来,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村劳动力生存在体制外,这种机构体制形成的巨大差异无形中把农村人和城里人分成了两个等级的人,“低等级”的农村人来到城市由于受到歧视待遇而产生无所适从和自卑感,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回乡愿望。同时,又由于户籍制度以及以此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分配问题,导致在城市所获得的劳动力报酬无法与其所付出的劳动力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第五,最后进入多因素综合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该变量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同方向变动,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中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根据回归结果可知,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制度因素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有利因素在不断增加,进而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速度亦在不断扩大。

四、对策建议

本文在托达罗模型下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问题,通过引入“推拉理论”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修正,不难发现中国人口流动的实践和托达罗模型提出的背景极为相似,但亦有差别之处,即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因素”和“抑制力因素”并存。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在修正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对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第一,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力度。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能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但同时也要注意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工人是目前更为需要的。由于国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不健全,加之农民工自身学习投资能力有限,减少了具有高等级技术的专业农民工的产生,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为了避免“技工荒”现象,需要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及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内容,加大对各级农村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现实农民和农村新生劳动者的农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对各种类型的市场劳动力需求。

第二,深化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促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不可否认,目前中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仍使不同户籍的人在福利、就业和分配等方面享受的待遇不同,因此对于二元城乡结构制度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加深。“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和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举措,因此需要对户籍制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大城市应强化户籍的登记功能而淡化其分配功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放宽落户条件;在城乡衔接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使迁往城市的农村劳动者在社会保障、医疗、工资报酬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土地城镇化方面,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农用地流转新模式,推动土地配置市场化和农村土地资本化的进程。

第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观点,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部门的就业率,要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以促进工业部门的产出增长率,从而增加农村劳动迁入者的就业率,以加速人口流动。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仍处于落后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因此,为了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加快农村人口迁入者向城市居民的转化,提升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对于留守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则需对土地实现规模经济,使这些农民能够拥有较多的土地进行耕种。

第四,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了实现和保证农村流动人口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一方面需进一步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规范程度,加强《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及农民工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调节机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整合。中介组织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进一步健全用工企业的信息网络,提高市场信息服务,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随时公布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状况,使农民工及时获得劳动就业信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有效流动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和居住创造良好的环境。

[1] 王秀庚,李晶晶.积极应对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尹中卿[J].今日中国论坛,2008(1).

[2] Ravenstein E G.The Law of Migration[J].Journal of Statistical Socety of London,1885(2).

[3] 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

[4] Todaro Michael P,Harris John R.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J].The Economic Journal,1970(1).

[5] Fei J,Ranis G.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Theory and Policy[J].Review econimic,1966(1).

[6] Jorgenson D W.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ualeconomy[M].Oxford:Oxford Economic Press,1967.

[7] 范红忠,李国平.资本与人口流动及其外部性与地区经济差异[J].世界经济,2003(10).

[8] 孙晓琳,姚波,黄英维.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1).

[9] 钟钰,蓝海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6).

[10]潘意虑,李天宇.甘肃省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的ESDA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2009(9).

[11]李石新,熊云.基于托达罗模型修正的农村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2).

[12]张苏北,朱宇,晋秀龙,田盼盼.安徽省内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3(5).

[13]徐育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对策[J].学术研究,2010(3).

[14]李丽群.韶关市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机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2).

[15]张帆.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中国人口流动模型研究及政策建议[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16]魏星,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的近今发现[J].人口与经济,2011(5).

[17]袁洪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Sugges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ina:Based on the"Push and Pull Theory"in Amended Todar Migration Model

ZHANG Kun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2.Xian University of Fi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There is a hu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exist in China,how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n the situation of high unemployment rate in urban area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ush forward the urbanization,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maintain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Todar migration model,the paper introduced the"push and pull theory"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to amend primary Todar migration model.Then,the paper established a regression model and used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to give an analysis.The result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in the process of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we should firstly,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and enforce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migrant workers;secondly,deepen the reformation and break the barrier of urban-rural segmentation so as to build a social welfare system which in favor of convergence;thirdly,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fourthly,establish an unified labor market for cities and rural area,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urplus labors shift from rural area to urban area effectively.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Todar migration model;push and pull theory;stepwise regression

G92-05∶F222

A

1007-3116(2014)07-0022-07

2013-10-16;修复日期:2014-04-28

张 坤,男,陕西清涧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郭诗梦)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乡流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流动的光
城乡涌动创业潮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