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片药,乳癌远离我?

2014-05-12 02:46小卡
健康之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芳香化莫昔芬调节剂

小卡

吃他汀能够预防心脏病,那吃什么药能够预防乳腺癌呢?的确有这样的药物,那么,所有人都能够从中获益吗?

什么药能预防乳腺癌?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会越来越大,就如同心脏病或者骨质疏松一样。吃他汀或者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补钙能够预防骨质疏松,有类似的药物可以预防乳腺癌吗?一些药物,如芳香化酶抑制剂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确能够起到预防乳腺癌的效果。

芳香化酶抑制剂能通过减少雌激素的释放来预防乳腺癌。雌激素不仅促进女性性征的发育,也会促进一些乳腺肿瘤的生长,而我们的身体依靠芳香化酶来制造雌激素,抑制芳香化酶就如同对肿瘤釜底抽薪。依西美坦就是最新型的芳香化酶抑制剂。美国一项长达3年的临床试验显示,相比服用安慰剂的女性,服用依西美坦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减少了65%。目前,更多研究正在确认依西美坦的预防效果是否能够持续,会否带来副作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中,被讨论最多的乳腺癌预防药物是他莫昔芬。它能够通过减少雌激素对身体的影响来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美国一项名为《乳腺癌预防临床试验》的研究发现,服用他莫昔芬5年(每天60毫克),能够降低绝经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50%。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将他莫昔芬用于患乳腺癌高风险的女性,来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另外一种名为雷洛昔芬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也被FDA批准用于预防乳腺癌。在临床试验中,每天服用雷洛昔芬25毫克,持续5年,能够减少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35%。

如何判断谁能从中受益?

即使他莫昔芬和雷洛昔芬已经被FDA批准用于预防乳腺癌,但是药物的副作用仍然令人担心。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能够起到降低雌激素的作用,可在身体的另一些部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他莫昔芬在乳腺组织中是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子宫和骨骼中却如同雌激素受体激动剂,这有可能增加患子宫癌或者子宫内膜癌的几率(虽然很低)。不过,对于患乳腺癌风险很高的女性来说,药物可能带来的危害远低于预防效果带来的益处。

所以,到底哪些女性能够从预防药物中获益大于危害呢?如何挑选出那些高风险女性是一个问题。胆固醇水平和血压的高低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患心脏病的风险,于是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病。可在乳腺癌的预防中,却没有胆固醇这样的标记物。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确能够预测患乳腺癌的风险,但这只是非常罕见的基因突变,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女性,基因检测的费用也远远高于胆固醇检查。生活习惯,例如有无吸烟和饮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乳腺癌的风险,生殖系统的健康也是影响乳腺癌风险的因素之一,然而这些影响因素都很难被量化,预测结果常常不明确。

服不服药看活检

哈佛医学院的Peter. E. Gross博士认为,在没有类似于胆固醇这样的标记物的情况下,乳腺组织活检结果是预测乳腺癌风险较为准确的依据。这就如同,用于检查宫颈癌的帕氏抹片如果显示结果异常,那么医生就很有可能采取有效的宫颈癌干预手段。然而,即使是在美国,许多乳腺组织活检结果显示有癌前病变的女性也没有与医生讨论过是否需要服用药物来预防乳腺癌。

经济发展后,女性性成熟期提前、绝经期延后,不生育、晚生育、不哺乳、焦虑、肥胖等因素的增加,都让女性更易患上乳腺癌,所以经济发达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一般较高。虽然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也一直呈增长趋势,是我国大城市女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因此,城市女性尤其应该注意定期进行乳腺癌的自查或者筛查(例如,接受钼靶检查或者超声波检查)。如果发现乳房有肿块或者异常,而且进一步的活检又发现乳腺组织有癌前病变的迹象,那么尝试服用他莫昔芬等药物来预防乳腺癌,也许将从中受益。当然,具体到每一位患者,是否需要服药预防乳腺癌,选择哪一种药物最好,还需要由医生来决定。

链接:哪些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乳腺癌的筛查?

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的女性,发病率比没有者高2~3倍。

独身、晚婚、晚育或不育的女性

高龄产妇、产后哺乳时间短、不哺乳的女性

有小叶增生、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良性疾病的女性

过多摄入高脂饮食或者肥胖的女性

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

猜你喜欢
芳香化莫昔芬调节剂
暗纹东方鲀芳香化酶基因的结构及表达分析
FKBP51表达降低促进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机制初探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绝经期前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效果研究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哮喘治疗中白三烯调节剂的应用观察
雌激素受体及芳香化酶在牙龈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口服甲地孕酮分散片及他莫昔芬片治疗晚期卵巢癌复发转移患者1例
青春期乳房肥大症和小乳症乳腺组织中芳香化酶的表达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的医院用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