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歌赞达仁演唱中的气与韵

2014-05-10 04:29杨晶雯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鄂伦春民歌

【摘 要】以鄂伦春民歌赞达仁为审美研究对象,探讨其中蕴涵的“气”与“韵”。

【关键词】鄂伦春 民歌 赞达仁 气 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57-03

鄂伦春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运用鄂伦春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在黑龙江省也有部分鄂伦春聚居地。鄂伦春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唱的艺术形式能够充分反映出鄂伦春人民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鄂伦春人民非常喜爱歌舞,在他们传统艺术之中,赞达仁是最为出名的一种歌唱形式。赞达仁在鄂伦春语中是为山歌,如脍炙人口的“高高地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山林”正是其中的一首。歌词中唱出的也正是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人民真正的生活写照,他们以捕猎为生。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们才开始定居的耕种生活。赞达仁是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鄂伦春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唱赞达仁,在打猎的森林中、劳动的场院中都有他们独特民族风格的长调歌声。每当有喜庆的事情发生,他们都会伴着酒而连唱直到通宵达旦。赞达仁有着固定的曲调,却无固定的配词,也不要求固定乐器伴奏。赞达仁也是分为无词与有词两种形式,且节奏粗狂自由、旋律悠扬硬朗。鄂伦春人民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他们能够即兴编撰出歌词,多为根据当时情景事件而撰词,表达的是流露于内心真挚的情感,赞达仁作为鄂伦春歌唱艺术之一,狭义上讲是指山歌类型的民歌,而广义上也有除歌舞之外的一切民歌的含义。就内容而言,有情歌、儿歌、悲歌、喜歌等。

一、赞达仁的“气声”

(一)民族之气

赞达仁在演唱之中多为单乐段。以四五度大跳音程进行为典型乐汇。演唱者都保持平直的声音,只有开头和结尾会有装饰音,朴实的音乐听上去浑厚而响亮,并且富有特殊的磁性,声音优美动人,感人至深。赞达仁的旋律风格独特曲调婉转悠扬,在声音的环抱中让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得到净化与陶冶,赞达仁已经成为了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沟通方式,他们用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去演唱赞达仁。由于生活环境使然,鄂伦春人民需要用嘹亮的嗓音去交流感情、传达信息,这种嘹亮的来源便是“气”。气原有含义为“宇宙之气”,万事万物的根源即为气,指的是云彩、山脉的气。进一步我们将自然生命之气,特指为人类的生命之气。那么人类的生命之气,是区别于狭义的呼吸之气,而是生命的精神之气。气有形而上的映射,体现在音乐之中即为“气声”。气声即为声音中的气。此气是介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含义,是以一切生活源头为基础,以生产劳动为原动力,是一切生命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之气。“气”这个概念不仅仅属于地理范畴与哲学范畴,也同样属于美学范畴之中。赞达仁的民歌音乐是鄂伦春人民情感的载体,更是对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完美阐释。气在声乐中无论东西方皆指气息、呼吸,但作为东方音乐的民族文化特有的气质,赞达仁还蕴涵着气脉与气势。气作为整个演唱过程中的骨骼,能够让音乐组织更易把握。音乐是由无数个呼吸而构成的,而呼吸的科学恰恰也是决定乐曲诠释的重要途径。呼吸看似简单,很好地运用气息却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鄂伦春人民来说,他们的呼吸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他们通过赞达仁传递各种信息,并没有浮躁与过激,亦没有拖延与不当。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是他们的心境使然,他们没有运用更高级更复杂的高超技巧却将最简单最原始的鄂伦春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传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气息贯通,绵绵悠远,无刻意拖长、缩短、造作、粉饰之感。曾经有学者提出,声乐中的气是要通过装饰音来做到的,但以鄂伦春民歌赞达仁来看,却没用通过装饰音来润色,依然表现出了挥洒自如、不拘一格、浑然天成的自然气度。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非常注重“气”,在中国音乐当中“气”是音乐风格的内在的支撑。这种内在的力量在赞达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赞达仁的“气”是一贯而注的,它的“气”是对生命活力的再现,也是人与大自然交流的最高境界。

(二)自然之声

在形象与形式之中,赞达仁通过演唱提供给审美主体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受力,使审美者感受到类似内心波动所激发起来的不可捉摸的心灵脉动与气声情调。赞达仁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活动中会令审美对象不可抑制地洋溢感叹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在审美对象内心,而且这种审美感受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进而形成美的形象与感受。能够通过抽象的形式给审美对象留下除文字、色彩、线条之外的联想与回味。赞达仁的高音区是铿锵有力、高亢空远的;中音区是圆润饱满、结实厚重的;低音区是含蓄沉稳、凝重宽广。有别于瑞典的民间音乐约德尔山歌的音程跳动频繁跨度大、节奏欢快的特点,虽然我国鄂伦春民歌赞达仁也是大跳音程为典型乐汇,但均是以直音为主,偶用滑音与倚音润腔,节奏更加悠扬。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赞达仁

图2 约德尔山歌

由于鄂伦春人长期生活在森林之中,高亢直白的声音在辽阔的土地上日益练就,成为了民族内广泛流传吟唱的主要音乐形式。类似于蒙古族的长调与达斡尔族的说唱艺术乌春,赞达仁的一大特点就是曲式丰富、句体变化无穷,在我国民歌中别具一格。赞达仁的调式是建立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多为羽调式,也有部分宫调式与徵调式。偶尔会出现fa音和si音,但也只在弱拍并一带而过。赞达仁的声音将大自然的纯净、清丽、宏伟带给了我们,让我们能够拥有一颗洗尽铅华的心,流进自然。

二、赞达仁的“情韵”

(一)小调体赞达仁

赞达仁分为有词与无词两种,有词的赞达仁在歌词的写法上很独特,拥有首韵与尾韵两种。在每个乐句的首词加上首韵,每个乐句的结尾加上相同韵母或声母的尾韵,尾韵上常用衬词来协助押韵。无词的赞达仁是只用衬词来填充曲调,衬词如:“那咿呀,那耶西那斯耶,那呀那耶,那依斯那衣斯,那耶那耶”等。无词的赞达仁曲调响亮旷达,节奏自由,被人们称为山歌体赞达仁,有词的赞达仁节奏规整并前后统一,在曲调中会用“那伊呵”“达呵”“折咕”这类的短衬词,被人们称为小调体赞达仁。“那伊呵”这个衬词拥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鄂伦春姑娘希望能够穿上粉色的长袍,但家里过于贫困不能够负担长袍的费用,由于对长袍的热爱不久便郁郁而终,她的家人发现在她的身旁出现了一只浑身粉嫩的虫,大家都说这只虫便是那位美丽的姑娘,从此“那伊呵”就成为了传说,被人们不断流传。

小调体赞达仁听起来结构规整、节奏统一。“情与韵”在小调类型的曲调中得以充分的体现。韵”的概念在美学中有一个漫长演变历程,它是从一个音乐的形式和谐意义的“韵”逐渐发展到一切艺术内在情趣意味的“韵”的蜕变过程。“韵”,《广雅》曰:“和也。”指音声的节奏、和谐,有律动、旋律之意。“韵”(是语言与音乐术语),指“和谐悦耳”的声音,为音韵、声韵、韵脚、韵律。不仅仅阐释为狭义上的节奏、律动和谐,更是指风韵、风神。对于气韵的关系而言,如将“气”理解为骨骼,那么“韵”则为外在的肌肤,在骨骼的涵量之下展现出最美的风度仪态。赞达仁既具有音乐性的和谐律动,同样具备精神性的风韵。它是基于形式规律逐步显现出来的,它特有的美感并且给予审美对象感官的情感想象。“气”作为内在,而“韵”则是外在的显现,令“韵”可以与生命自然相连接,使每一个节奏与乐思赋予生机。正所谓“气之有韵,韵发于气”。

在赞达仁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意境与绵长的韵味,这种韵味是体现其民族音乐精神的内核亦是人民古朴精神的写照。通过旋律的朴素美与节奏的悠扬美体现出赞达仁的内在神韵,这种“韵”充分来自鄂伦春人民的情感。让赞达仁体现出“情”与“韵”的高度统一。脱离具体形象的逼真而追求韵味,它是在韵味中去追求形象的逼真并要求观众能够听懂里面的内容,还要求观众能够从小的歌曲中听出大的情理,更加深刻地展现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气”的贯通意味着演唱的成熟,声音的高低中稳皆宜体悟作品艺术美;“韵”则是深刻地揭示显现作品风格与涵量。演唱者通过乐谱来表现其生活经历的社会文化环境。赞达仁要求欣赏者感受独特的艺术性与审美品格并不是二度创造,而是融入切身的民族文化因素再次赏析。当然演唱赞达仁的歌者并不尽相同,他们演唱的风格特点也不都是一样的。可娴熟自然的演唱技法却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具有真正人文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通常人们会认为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都是天然去雕饰的,不加任何婉转多彩的音响特色的音乐。赞达仁拥有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自然挥洒的空灵却也不失抽象而虚幻的彩色美。赞达仁这种富含民族特色和民俗民间音乐色彩的文化元素,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山歌体赞达仁

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中的歌曲《大雁湖》:“珍禽异鸟在湖面上飞翔大雁湖好风光(哦哈嗬);雪白的天鹅在绿水中游荡,乌兰泉好地方。”风采飘然、情韵连绵。不禁让我们体会到宽广而辽阔的湖水,欢乐而朴实的鄂伦春人民。就声乐而言,借助气息的支撑才能呈现出激情澎湃、流畅自然的声音效果。而在演唱中通过音高、音量、节奏的结合,使得旋律线呈现出具有张力的起伏波动,从而体现出生命的感性与理性。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主要表现在音色方面的独立个性,时而高远清亮、时而连绵悠远,亦真亦幻,虚而带实,运用渲染朦胧去铺张民族音乐情韵。赞达仁在历史流转之中留下的张弛起伏与阴阳顿挫呈现出鄂伦春人民情感思想上的高度自由与浪漫,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历史的变迁,已经将原本鄂伦春的原生态生活慢慢替代,那么赞达仁这种世界性的艺术瑰宝也将面临慢慢地消亡。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演唱赞达仁的老人已经慢慢减少。鄂伦春族赞达仁的继承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鄂伦春族赞达仁已经被批准列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赞达仁作为鄂伦春人民音乐活动中最为主要的形式,赞达仁也是鄂伦春人民传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有人采访了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为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莫宝凤及民间艺人莫桂珍、关金芳三位老师。关金芳老师在演唱时节奏自由,同唱一首曲调的赞达仁却每一次都不相同。在节奏或旋律上都有小的变化,可以看出赞达仁的随意性是较大的。那么区别此种随意性强、叙事性强的随感而发山歌型赞达仁,除了齐唱、独唱之后最主要的也是出现在鄂伦春人民生活中的即为对唱。对唱也是赞达仁中的情歌,是一种充满趣味的对歌形式,充分体现出鄂伦春人民的聪明才智与丰沛情感。

上文论述的内容包括赞达仁民歌的“情韵”、“气声”气韵的概念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赞达仁艺术中包含的这两种特点是互相融合的并深藏在歌曲的每一个字符当中。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气质,而赞达仁的艺术气质与美感情韵的美妙是通过对生命的慨叹赞美而开始,以人与自然的情感和谐关系而终结。可见,“气”与“韵”在赞达仁中缔造的音乐审美重要性。勤劳质朴的鄂伦春人民能够天生富有这种生命活力的气质,他们运用声音去抒发对自己家乡、对自己的生活的无限憧憬与澎湃心情。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美是中庸含蓄之美,而赞达仁体现的直抒胸臆是适度的美,意到而情浓,表达的是情感的平衡,分寸把握恰当。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的孕育,赞达仁体现出的是丰繁多样、原汁原味的艺术美,它刚健、嘹亮却不失温柔、优美。这就是赞达仁,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瑰宝,记录着鄂伦春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点点滴滴。艺术工作者对于赞达仁民歌中的地域文化及“写意性”内涵应该本着对传统音乐文化继承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寻。我们可以研究传统民乐知识中的“气韵”甚至现代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中的生动音律,把这些成分与赞达仁民歌中气韵进行比对,这样有利于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让未来的接班人去学习和研究赞达仁。

鄂伦春民歌赞达仁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中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中国音乐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赞达仁的民歌能够得以很好地传承,不仅需要新一代艺术工作者在思想上重视这一文化宝藏,而且需要我们重视对原生态文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赞达仁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的共同财富,保护与传承它们是人类的历史使命,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保护与继承鄂伦春赞达仁具有文化性、人文性、审美性、历史性的重要意义。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重视,我们更应该走近鄂伦春人民的生活中去,感受孕育着这种富含生态色彩和原始地理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与韵味。探寻产生这一艺术形式的古老的渊源,让我们在欣赏具有独特韵律感与意境美的赞达仁歌曲中体会深藏在每个节拍与音符之中独特的气韵之美,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与之相类似的民间音乐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魏琳琳.鄂温克、鄂伦春与达斡尔民歌之比较研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01)

[2]唐戈.鄂伦春族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J].满语研究, 2006(2)

[3]王晓芳.鄂伦春狩猎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4]李蕴.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7)

[5]高占伟.从边瑾未定稿看鄂伦春之习俗[J].民俗研究,2005(1)

[6]满族,田青.“满盖”的意象与鄂伦春民间故事的文化氛围[J].民族文学研究,2005(4)

[7]崔晓燕.鄂伦春族祖神像[J].北方文物,2004(1)

[8]田刚.鄂伦春民族的兽皮文化与桦树皮文化[J].教育探索,2004(5)

[9]吴雅芝.从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看鄂伦春人的自然生态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

[10]曹丽艳.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及其演唱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杨晶雯(1980- ),女,甘肃兰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讲师。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鄂伦春民歌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甘奎鄂伦春语和楠木鄂伦春语格语法范畴比较研究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DIGITIZING THE OROQEN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
鄂伦春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