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也是一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深刻改革。十年来,我校本着“教育人性化、教学生活化、因材施教、整体提高”的办学理念,依据科研课题,狠抓管理,扎扎实实地推进了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项研究,确立校本培训的实施载体
教研教改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永恒动力。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我校克服了师资薄弱,科研教师少,经验不足等困难,以国家级子课题《校本科研中的教师备课探索》为依托,摸索实践,把二次备课,教材整合作为研究的重点,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校本培训。
1.明确责任分工,建立科研制度
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科研小组。认真按照设计方案拟定计划,制定了教科研、会议、学习、检查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验研究行为,保证了整个课题研究的正常展开。
2.推行二次备课
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目的性缺乏认识。为此,我们明确了备课的内涵、目的、意义及方式方法。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研究学生、思考教法视为备课的隐性付出,写教案应是显性付出。为了切实保证教师的备课质量,使其在业务上真正提高,我们建立了新的备课模式——二次备课。备课分为一次备课和二次备课两种方式。一次备课是指平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超前备课。书写的教案称为一次教案。该教案可进行软设计,留有足够的空间在二次备课中调整、更改、补充。但基本环节要具备。二次备课就是针对一次备课后距离上课时间较长,教师有必要在正式授课前重新备课,再次进行教案预设、调整、补充。为了让教师在二次备课中有所依循,我们设计了二次备课教案供教师撰写。教案分课前再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板块。通过摸索实践,教师积累了大量材料,发表了数十篇论文。
3.进行教材整合
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整合”理念。受此启发,鉴于同一版本教材,因地域和学生的素质不同,最终出现了不同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提出此项研究。教材整合可以是宏观整合也可是微观整合,宏观整合即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同时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目标的整合。微观整合就是学科内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综合性学习。教师在整合中体会到了教者的快乐,每人都有厚厚的一本整合笔记,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了。
二、强化管理,夯实校本培训的具体环节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实验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改革的要求,取决于实验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否顺应改革的要求。我校以教师为主体,强化各方面的管理,为推动校本培训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1.狠抓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自主学习课改理论,建立了学校领导业务讲座制度。每学期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针对教师需求进行讲座。同时,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教师学习。通过学习,我校教师对课改的认识理解都有了质的提高,并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为了让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开展了教学研讨会、教学展示、二次教案展评等活动。在二次备课不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集体备课在教研组内自主形成的优势,采用了个人与集备相结合的备课方式,开展了科研优质课评比活动。开展活动虽然费时耗力,但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课改热情,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3.加强校本培训的考核和管理
制定严格的领导听、评、导课制度和教师的培训考核制度。指导教师采用“放、引、创”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实行民主教学,使每一个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在对教师的培训考核中,采用了查培训记录、书面调查、经验交流、竞赛评比等方式,对培训结果进一步综合,推动工作深入开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质与量的综合考核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中。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过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虽然经历了十年的课改实验,但还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校将求真、创新地完成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保平中学)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