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娜
探究式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提问
■郝 娜
郝娜,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语文教师,高级教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硕士。曾获得全国“十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她是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获得南开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人民满意好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区希望杯、成才杯一等奖,区学术论坛一等奖。承担、参加三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市、区级评选中获奖。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提供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主动参加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活动。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深层次地参与,通过他们亲身实践、探究,多方面地学会把握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地学习。
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指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效,有效的提问,才可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有效的提问是指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提问,在单位时间内(45分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的问题设置,其价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提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焕发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提问点拨,因势利导,他们将继续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是一种交流,不仅是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渗透了情感。
2.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有效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时候,如果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他们,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教师倘能分辨清楚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及时地以提问的方式给予指导,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获取反馈信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思维受阻、产生歧义、有所遗漏等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策略,达到合理指导学生思维的目的。
“启发”一词,源自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朱熹解释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可见,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要把学生蕴含在心中的话启发出来,要用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启发。要做到恰当和巧妙,把握契机,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用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在教学实际中采用五种提问方式:
1.交互式提问。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问题发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疑,另辟蹊径,勇于创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样,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交互式提问”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立体交流的平台。课堂上实现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学生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的多向式沟通方式。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学生进行“问题创设”。学生开始就提出了“鲁提辖为什么拳打镇关西?”“他怎样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为什么要在店里等几个时辰?”“为什么不直接打镇关西,还要激怒他?”等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说明他们对文本研究非常深入,也说明创设问题情境要比以往教学中的分析文章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反向式提问。
反向式提问是指教师让学生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或是相反方面)进行思考,造成矛盾,促使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从而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伪存真,找出正确的答案。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提问:“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需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这种能引起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执中式提问。
执中式提问是源于孔子“执中而问,叩其两端”的教学思想。从中间人物或问题入手,带动两端的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教学《孔乙己》时,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孔乙己的形象。教师把教学精力投注于孔乙己身上,从语言、动作、神态、行为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而往往忽略了其中的一个中间性关键人物,即小说的叙述者“我”。“我”的位置处于孔乙己和酒客之间,形成“孔乙己—‘我’—酒客”的格式。这时,如果从中间人物入手,会产生新的分析效果,看到通过“我”所展现出的一大片风景,探寻到鲁迅蕴藏于《孔乙己》一文中的更多意义,带动对主人公和酒客们的分析。这样,又实现了分析“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的脉络,从中间入手达到叩其两端的效果。这种提问方式,较传统型的问题设置,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更好地抓住文眼。
4.拓展式提问。
拓展式提问也叫开放式提问,指思维较为广阔,答案不是唯一的提问方法,它是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能够避免传统提问方式的种种弊端。从问题答案看,拓展式提问要求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回答,并学会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如,教学《变色龙》,设置警官奥楚特蔑夫走过广场后见到将军哥哥时的表现的问题。教学《羚羊木雕》,可以讨论父母是否有权让“我”要回木雕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设置可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维效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5.悬念式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设置悬念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从“悬念”中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达到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因为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很难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激发和培养,使学生感到学习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对学习本身有着追求和渴望。
1.适时性原则。
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适度性原则。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过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着手。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3.全面性原则。
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也都有可能回答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提问是要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的一种方法。所以,教师要勇于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科书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活动。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科书实际和学生的所惑,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就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专家评介: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坠。”这是对五十一中学初中语文教师郝娜的印象和评价。语文教学在她的心里是一门充满思想、人文精神和智慧的学科。深厚的教师专业知识、纯熟的教师专业技能和扎实的文化底蕴是她的立教之本。
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她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教师,她运用所学知识,全身心地沉浸于教学中,“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学实践中,她努力创设新型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
教育科研的学习中,她一直虚心严谨,积极交流。她非常注重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探讨,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执著于每一次的锻炼提高,重视每一段磨砺过程的体验,促使自己在“学习—实践—反思—交流—提高”的模式中主动获得发展。
担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作文教学课题实验教师的过程中,她反复认真思考、实践作文教学改革。万缕情丝,织成学生成长的阶梯、灯塔、航标;熠熠光点,映射着育人不倦的美丽明天。(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武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