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干?周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的交际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文化差异常常为这样的交际活动的展开造成困难。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现在小学阶段已开设英语课程,为的是能更好地推广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根据列尼伯格(Lenneberg)1967年提出的关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非英语国家的人3~7岁开始学英语,并且不中断学习,到成年时,他们的英语可接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水平;若8~10岁开始学英语,则有一定的差距;若11岁开始学英语,则会有明显的差距,而扬州市的小学生大多是从10岁开始正规学习英语,显然他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些学生在与外教或其他外国人交谈时常以“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Do you have any children?”之类的提问开始。尽管这些句子就其本身而言,并无语法上的错误,但结果却常常使被问者十分尴尬,不得不含糊其辞,而学生也很茫然:“我是不是说错了?”或者“我的发音是不是不标准?”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交际时,并没有摆脱中文母语的影响,尚缺少跨文化意识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西方文化教育,其实也并不是很难。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西方的文化。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我们的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而这个环境即为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授英语,其实是在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一个在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移入英语,并将其吸收和消化过程。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思维定势使得他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从本民族的视觉来看待英语国家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干扰势必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和误解。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适时地提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例如隐私问题,在西方,家庭、身份、年龄、工作,甚至事业都被认为是他们的私人生活(private life),别人无权干涉和过问,否则就违背了他们的礼貌原则。而中国人恰恰对这些问题非常关心,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表现。
在隐私文化上的不同,又牵涉出打招呼的不同。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但是如果你和英语国家人这样说,他们会以为你想请他们吃饭,结果会闹出许多的笑话。所以在讲课中要注意这些问题的讲授,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向学生阐述两种文化的差异并进行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重视实物或者资料图片的感染效果
小学生对实物或色彩鲜亮而又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图片、实物也是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的内容,寻找或设计一些相关的图片配合我们的教学。利用图片辅助教学,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文学作品和电视影片的巨大作用
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这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入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英文作品,如阅读学生们早已熟知的《The Ugly Duckling》《The White Snow》等,让学生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学会英语中简单的日常交际对话,增长知识,感受其中的文化。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文的世界名著。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人的生活习惯、审美观、交际方式,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另外,电视影片其实和文学作品一样,只不过文学作品是一种无声的熏陶,电视影片则能很好地训练孩子们的听力。有调查研究显示,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先要进行一到两年的听力感染,可见听是多么重要。孩子们观看电视影片,可以更直接地去模仿学习西方人说话的语音、语调,因此教师不要忽视电视影片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可以实时地让学生欣赏些外国影片。
4.充分利用具有交互性的互联网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可以让你一次可以和许多位于世界各地的人聊天。学校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快速的通讯系统和世界各地的学校建立友好互学的关系,让学生直接和外国的小学生交谈互学学习。比如,在教授小学牛津英语5A中的有关万圣节(Hallween)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上网和西方的小孩交流。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万圣节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标志性的东西?在万圣节人们要准备些什么……学生不仅了解了西方节日的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
(作者单位:胡仁干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双沟小学;周 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