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凌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苏州施行已有好几年了,但和有几十年历史的人教版教材相比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凡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必然会伴随着人们的褒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保留了大量的人教版经典老课文,也加入了许多新鲜的课文。虽然习惯了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例和教材内容,但是面对添加许多篇新课文的苏教版,教师心底还是欢迎这些新课文的,因为这些新课文的内容大多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时代生活气息,文字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打破了人教版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
新课文不如老课文“有教头”
但面对这些新课文,教师的另一种情绪也在潜滋暗长,在语文教师队伍中蔓延,普遍认为这些新课文不如老课文那样“有教头”。于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叶公好龙”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这些新课文并不怎么重视,采取淡化处理的方式:有的简单讲解一下,一带而过,甚或根本不教让学生读一遍了事;有的以新课文中某一知识点为原点,加入大量的课外材料作所谓的课外拓展,对课文反而是蜻蜓点水并不作深入的解读。
笔者认为,经典老课文“有教头”不外乎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经典老课文因为经典而广为人知,人们对经典老课文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解读材料异常丰厚,可讲的东西自然比较多。第二,经典老课文经过一代代教师在课堂上翻陈出新的教学探索,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范例。第三,经典老课文历来是各级各类考试出题的源泉,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试题,自然成为教师滔滔不绝的讲点。
而新课文因为“新”,在这三方面基本不占优势,就显得实在没教头了。说白一点,新课文就是缺少现成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那如何挖掘新课文的教学资源呢?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认为,要解决新课文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得从教师自身入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三种意识和三种能力,即阅读意识——素读能力;课程意识——课程能力;研究意识——研究能力。
阅读意识——素读能力
有人说,“作品一问世,作者就死了。”语文教师面对课文,首先应意识到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就像平时阅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一样,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作者对话,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自己的阅读,捕捉文本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体会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
语文教师的“素读”,自然会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的体悟,但“素读”带给教师的理解体验往往是最为真实、原始的,是教师对文章最为深刻独到的感悟。“素读”就是教师挖掘文本教学资源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有效的工序。教师作为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成年人,通过独立阅读,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内涵的拓展,都会有切肤的感受;教师对学生阅读课文能理解到什么程度,阅读中会遇到何种阅读障碍,心中自然就会有一把明晰的尺子了。
在《晏子使楚》中,楚王和手下商量如何侮辱晏子的时候,手下提出的“过王而行”,“过”是路过,经过,意思是押了这个犯人不经意地经过楚王目前,引出楚王看似不经意的发问,这样,如果晏子因为“习辞令”,识破楚王的用意,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并不是刻意安排的,可以避免更多的尴尬和矛盾。在实际进行中,变为了“诣王”,“诣”是有明显指向性的词语,就是说,官员是带着犯人来到楚王面前。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可能是楚王“酒酣”,没看见“过王而行”,官员没办法,只能直接来到楚王目前?可能是官员临时改变主意,觉得这样更能羞辱晏子?也可能是楚王临时让官员改变了方式。不管怎样,气势汹汹的“诣”的结果也是楚王“反取病焉”,可想而知,“过”的结果了。从“过”与“诣”,看出了楚国君臣的心虚,反衬出了晏子的能言善辩。
“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盯着”更好。因为“看”比较随意,而“盯”有着明显的指向性。这里的“视”,是楚王自以为得计,要看晏子出丑,贬低齐国人的得意心态以及想要施加给晏子强大的压力的表现。但晏子在“视”下,依旧从容不迫,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这个常人看来难回答的问题。所以,这个“视”恰恰表现了楚王的自作聪明和仗势欺人,反衬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
如果教师也仅是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浅阅读,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作者背后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章以外的东西,那怎能要求学生作深层次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呢?
课程意识——课程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和课程是彼此分离的,课文、教参、练习等有专家和教学专门部门制定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任务就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等去教,教师只是起到“二传手”的作用。教师只管教,教国家、教学部门、专家提供的内容,提供多少,教师就教多少。认为新课文没教头的原因也在此,新课文因为“新”,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也就明显不足,那可讲的东西自然少了。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教师必须对课文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熏陶。因此教师就应该立足文本,紧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从语文的角度对教材所提供的例子做条分缕析的剖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发出适合本班学生的课程资源。
研究意识——研究能力
如果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新课程背景下课文的教学,新课文因为历史上缺少教学资源的积淀,即使拿着教参照本宣科,一节课也很快能讲完,但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使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个人的研究成果,只是教师如何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物质基础。如何把教师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需要一定的过渡桥梁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形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要知道,许多经典老课文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课堂教学,都是经过教师不断摸索得出的。面对新课文,教师不能坐等别人创新的成果,而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不断践行,以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结束语
如果语文教师具备了这三种意识和三种能力,何愁挖掘不出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匮乏的新课文,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丰富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对教学资源丰厚的经典老课文,教师同样要具有这三种意识和三种能力,有了这三种意识和能力,才能把老文教出新意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