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惠娟
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是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直接的反映。《课程标准》强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放开束缚,自由表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会学生用眼睛来观察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无限宽广的天地,作文自然就有话可说。
帮助学生炼就一双慧眼
本来,不造假是对学生作文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和创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可现实情况是:学生功课压力大,作业挤占了阅读时间;阅读量少导致词汇量少、思维不开阔;受社会商业化、娱乐化、快餐文化的影响,浮躁急躁,难以静下心来观察生活发现素材……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或咬着笔杆抓耳挠腮,或偷偷翻作文书找例文,甚至为了应付考查,背诵各类“满分”作文应急。正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模仿,比较忽视发现(观察),所以改变作文教学模式,就必须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素材,把观察与写作自然有效地衔接。
该如何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水平?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炼就一双慧眼,学会发现生活、欣赏生活,也许是让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养成观察习惯,学会发现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写作的起点和源泉。陶行知先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但现实中,学生或热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足不出户,缺少机会去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或忙于学业,每天来往匆匆,对周围的世界熟视无睹;更有部分学生依赖心理强,有一种怕思考的惰性,认为需要什么素材都可以从作文书上或者网络上找到,现成又方便……如此种种,导致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观察的习惯。不会观察生活,进而对生活缺乏感受,直接导致作文材料贫乏,而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和感受,写作时就无话可写,唯有胡编乱造,文章就难免空洞粗糙了。不观察(没感受)——没素材——抄、背、“作”——虚假空,如此恶性循环。炼就一双慧眼,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培养观察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创设情景,设置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 很多时候,学生不观察是因为他们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观察的习惯。所以创设情景,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对象,引导学生有意识观察在初中阶段,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城郊,远山隐隐可望,近水潺潺可听,还有堤畔野花芳菲、绿草掩映;河中渔舟唱晚、水鸟轻捷;加之细雨如烟、炊烟若雾……笔者时常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可学生却熟视无睹。怎么办?一日,笔者特意到野外采了一束野蔷薇,用一个淡青色的古朴花瓶插好,在上课时带到了课室。学生惊讶之余,更多的是赞美花的美丽。笔者借机引导学生说出为何觉得美,美在哪里。从花的形状到情态,从叶的舒展美到花的野性美,从花的清丽简洁到与花瓶古朴自然的融合,从室内的花到室外大自然的美……学生由一个人说到几个人轮着说到抢着说,由一句、两句到一段,课堂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热闹。一课结束了,师生都意犹未尽,因为我们都惊喜地发现——观察并没有想象中困难。此外,笔者还曾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放了一个金鱼缸,大家商量着买来了金鱼、水草、螺、虾、蟹等小生物,一到课间就围着来看,学生的作文很多都写到了鱼缸带来的乐趣,甚至还有学生仿《醉翁亭记》写出了一篇文言文《金鱼缸记》,不乏精彩之句,妙趣横生。
每天分享多一点,带动学生自觉观察 情景创设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毕竟是有局限的,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关注,观察仍停留在依赖老师引导的层面上,只有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才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何能让学生的观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觉的行为呢?笔者决定先从课堂内容的改变做起。
每天语文课前,笔者都会抽时间和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东西——笔者观察到的人、事、物等,五花八门。如一次,笔者提到了一个事情:“在一年的冬天,我在最繁华的文昌路街头,看到了两个盲人在卖艺,他们两个人共操作四件乐器——一人手上拉着二胡,另一人嘴里吹着笛子,脚上均踩着某种敲击乐器。凄婉的音乐在热闹的街头飘散,盲人的脸沧桑而又平静,人们在附近来来往往,而他们脚边的小桶却只有零碎的角票……”学生听着听着,脸色越来越凝重,个别学生开始有了交流,到后面,有学生问:“老师,你当时给钱了吗?”笔者说:“老师给了一些零钱,后来又到面包店里为他们买了些面包和热饮。”这时,有学生质疑:“老师,万一他们是骗子呢?”还没等笔者回答,别的学生已经抢先了:“那万一他们真的需要帮助呢?”其他学生纷纷加入了议论。看到这个情景,笔者决定把这节课的内容改变,就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细节处去观察,以善意去理解。在这周的随笔时,部分学生都写到了自己留意到的乞丐现象,内容涉及有对暴力行乞、欺骗性行乞现象的否定,也有对流浪者、无劳动能力而行乞者的同情。笔者坚持每天与学生分享,一段时间后,师生关系变得更为默契了。学生也慢慢地感受到,生活原来如此有趣,值得观察的东西如此多,有了观察的意识,渐渐也就形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了。
定期演讲,迫使学生随时随地观察;及时点评,适时探讨,激发观察热情 一学年过去了,笔者看时机成熟了,就把笔者的课前分享时间交给学生。学生按学号轮着来讲述自己这段时间看到的人或事,要求有具体的描述,演讲完毕,其他学生可展开讨论或提出疑问,老师适当点评或加以拓展。一开始,很多学生都很不自信,总是想用书上的故事来搪塞。在笔者的一再坚持和鼓励下,学生慢慢能讲得比较流畅了,之前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一段时间后,随着观察范围的扩大,听者与演讲者的互动越来越多,各种思想的碰撞,使得学生的展现欲越来越浓——他们渐渐养成了主动去观察、挖掘新的题材的习惯。在这种良性循环下,大部分学生真正学会了自觉观察,并养成了随时观察的习惯——这就是写作重要的源泉。
传授方法,定点观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作文教学更是这样,不是单纯把写作的技巧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懂得“炊”固然重要,可如何 “找米”才是关键的第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还得要告诉他们如何观察才能看得更准确更深入。鉴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作文教学也需分阶段循序渐进,既要紧随学生成长的步伐,又要促进学生更快的成长,做到教学指导有效。endprint
引导学生多“感”齐下,用心观察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的大致步骤是:第一步,指引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可写的素材。一草一木总关情,老师要善于把目光投向生活,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把目光投放于平日因熟悉而忽略的小事物上,从中挖掘可写的素材。第二步,唤醒身心,调动多个感官来进行观察。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次上,观察必然较为粗糙肤浅,这时老师可遵循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的观察由单纯的视觉逐步过渡到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并用。第三步,利用契机,带领学生多角度观察。想观察更细更深入,必须要有一个时间的延续。第四步,对比观察,引情入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情需借物触发,景需由情来表达。情景相融为一,才能写出有吸引力的文章。单纯的观察,印象终究浅薄,所以在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一些观察方法后,必须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回忆与所观察之物有关的往事,或通过与其它事物的对比观察,引发其特定的情绪或记忆,从而使得观察具有鲜明的个性,所写之物也带上个人的情绪。
生活大于课堂,让作文生活化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在笔者班的窗外有一棵老木棉树,笔者曾让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年,断续观察了两年(即初中3年,其中一年是有任务、有指导的,要求写观察周记,其余两年是在特殊时期提醒观察,如开花或落叶等时候)。学生开始感觉天天看,实在无话可说,笔者择机进行引导,如用眼看和用手“看”的区别,树上有鸟唱歌和没有时的区别,早上看和傍晚看的区别,有月亮的晚上和没有月亮的晚上的区别,有风时和无风时的区别,下雨时和晴天时的区别,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熟悉了大树的每一片叶子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带着个人主观情感来观察:心情好坏时看到的木棉树是否有区别,孤独与寂寞时是否和平常一样,看到大风雨吹折了树枝后的感觉,苦等了一年大树却没有开花的感觉……就这样,笔者在坚持着,学生也在坚持着,这过程很长,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压力(没有字数的限制,也没有内容太多的限制,只需有关木棉树的就行),所以这也是一个充满了乐趣和惊喜的过程(笔者定期检查,发现有佳作则即堂朗读表扬,与学生分享)。3年之后,笔者的学生马上要中考了,这年的春天,沉寂了的木棉树又开花了!这无疑给了学生们莫大的鼓舞,有学生马上写到:“3年了,我们等了3年的木棉树终于开花了,积攒多年的力量终于美丽绽放!我们——木棉树的老朋友——不也正准备把3年的心血化作灿烂之极的花朵吗?放马过来吧,六月!”笔者刚把文段分享完毕,全班同学掌声如雷,感慨万千,又深受鼓舞。
把观察的内容写出来
平时自由记录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点滴 笔者学校是寄宿学校,大多数学生生活内容单调,课余生活没有什么色彩可言。课外生活较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风花雪月、四季更替、人情冷暖、枯荣进退……把生活的精彩和内心的情愫留下痕迹。
“特殊”日子则布置特别任务 在单调校园生活不单调,重大节日放假、校运会、元旦晚会、卡拉OK大赛、爱心义卖活动、科技节、艺术节……甚至是突然地停电、意外地停水等,都是观察和写作的好机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特殊的“日子”,笔者都会灵活布置观察和写作任务。如校运会,任务是片段写作“枪声响起”。又如,意外停水,笔者给出了写作的开头和结尾:“居然停水了……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再如,突然停电,作文主题是“停电的晚上,月亮特别美”等。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与演讲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观察、畅顺表达了,这时笔者就要求学生把所观察并演讲的内容,化作周末随笔的题材。有了对生活的观察为依托,学生的作文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也更真实感人了,而学生每周优秀的随笔,经过汇总,会定期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这样既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也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生活有多宽,语文的素材就有多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自觉的活动。有步骤地教会学生用眼睛来观察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无限宽广的天地,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endprint